“將學術平台充分向青年學者、高校學子敞開”
4月18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cong) 刊》2022年度論文獎在京頒獎。張清華的《實驗與(yu) 選擇,變奏與(yu) 互動——百年新詩的六個(ge) 問題》等5篇論文獲得年度論文獎;孫慈姍的《鬱達夫〈毀家詩紀〉中的情感經驗與(yu) 倫(lun) 理修辭》獲得博士生獎;劉大先的《世俗時代的史詩思維——論劉亮程〈本巴〉對〈江格爾〉的發展》獲得新作研究獎。
“從(cong) 2021年度起,我們(men) 在論文獎中設立博士生獎的分項,麵向在讀博士的論文,至今已頒發兩(liang) 屆。我們(men) 希望,這個(ge) 獎能成為(wei) 有才華的年輕人脫穎而出的學術平台。”頒獎儀(yi) 式後,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就培養(yang) 學術新人、激發研究活力等話題接受記者專(zhuan) 訪。
新時代文學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批有才華、有創見的學術新人,而高校無疑是人才的“儲(chu) 備庫”“蓄水池”。
李敬澤了解到,高校在讀博士研究生一直麵臨(lin) 著“兩(liang) 難”境地:一方麵,高校要求他們(men) 在學術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另一方麵,很多學術期刊不愛發在讀博士的論文,擔心會(hui) 降低刊物的影響因子。
“高校在讀博士生受到很專(zhuan) 業(ye) 的學術訓練,其中一大批學生富有學術才華,具備較高的研究能力。博士‘發文難’,已成為(wei) 學術界關(guan) 心的話題。”作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李敬澤參加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時,便聽到有代表提出有關(guan) 人文社科期刊應多支持在讀博士生的建議。
“去年,叢(cong) 刊編輯部就把這件事好好討論了一下。討論的結果是,影響因子事小,學術公正和新人培養(yang) 事大,於(yu) 是增設了‘博士生獎’。”李敬澤表示,我們(men) 高度重視成就夙著的學者的研究進展,同時,對青年研究者的探索滿懷期待,過去一向如此,今後仍將如此。
支持和鼓勵高校學子學術研究,並不意味著要無視標準、“開閘放水”。李敬澤補充說,保持學術品格和學術活力是學術期刊的意義(yi) 所在。要堅持嚴(yan) 格的學術評審機製,力求公正對待所有學人的成果,“不設硬性的刊發數量,一切以質量為(wei) 核心”。
對2022年度“博士生獎”的獲獎論文,評委們(men) 便給予了高度評價(jia) :“論文在前研究的基礎上對鬱達夫諸篇詩作及注文進行細讀,別出心裁地將關(guan) 注點轉向文本修辭層麵,在舊體(ti) 詩中生發出情感詩學的向度……在表述上也具有和研究對象相匹配的細膩和深摯。”
近年來,由巴金先生倡導建立的中國現代文學館,一直探索為(wei) 青年學術力量洞開新天地。李敬澤介紹,中國現代文學館不僅(jin) 是一個(ge) 文學的博物館、展覽館,還是重要的學術研究中心。“我們(men) 通過設立客座研究員製度、頒發唐弢青年文學獎,以及叢(cong) 刊‘博士生獎’,將學術平台充分向青年學者、高校學子敞開,促進新生力量的成長和湧現。”
從(cong) 2022年度起,叢(cong) 刊增設“新作研究獎”。李敬澤表示,新媒體(ti) 時代,人人都是評論家。但是,一般意義(yi) 上的判斷評價(jia) 無法取代具有曆史縱深,具有廣闊的社會(hui) 、文化和美學視野,體(ti) 現著理論雄心的思考和批評,後者更是文學能夠持續發展的關(guan) 鍵所在。
當代文學是發展的,是在當下不斷生成的。李敬澤希望叢(cong) 刊能夠一頭連接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文學生活與(yu) 創造,另一頭把那些相對令人信服的現象和作品移交給高層次的學術研究。“我們(men) 相信,在新時代,宏大的曆史運動、豐(feng) 盛的當下經驗、奔湧著的現象和文本,既構成了巨大的認識和闡釋難度,又敞開了理論與(yu) 批評的廣闊空間,學術應該成為(wei) 當代文學生成過程中的主動性力量。”李敬澤說,顯然,博士生等青年學者正是這股力量不可或缺的組成。
據介紹,《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cong) 刊》是由中國作家協會(hui) 主管、中國現代文學館主辦的學術期刊,是全國唯一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專(zhuan) 門性學術刊物,代表著本學科領域的最新與(yu) 最高研究水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