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 雙向奔赴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司在江蘇揚州舉(ju) 辦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工作現場交流活動,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有關(guan) 負責人、有關(guan) 文旅企業(ye) 、專(zhuan) 家學者,探討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路徑,解析融合向深發展的好方式。
守正創新
讓非遺和旅遊深度融合
在揚州瘦西湖景區,來自四川的遊客吳榮續聽著清曲《揚州月》入了神。“這首曲子,我在電視裏、手機上聽了多次,但在這個(ge) 時節來到揚州,身側(ce) 繁花碧水相映成趣,欣賞清曲的感受更奇妙。”作為(wei) 曲藝愛好者、文化社團組織者,更讓吳榮續高興(xing) 的是,經過幾番互動,非遺傳(chuan) 承人初步答應了邀約,同意在5月到四川成都的景區也辦一場展演活動。
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傳(chuan) 承、對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尊重支持、對文化生態的保護,體(ti) 現了揚州在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方麵的理念思路,也反映出江蘇推進相關(guan) 工作取得的實效。揚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揚州在文旅資源普查的基礎上,深入挖掘非遺線索,充實“非遺進景區”項目庫,已遴選評出10個(ge) 市級優(you) 秀非遺進景區項目,並發放100多萬(wan) 元專(zhuan) 項獎補資金。目前,揚州文旅場所共進駐非遺項目100多項,共有200餘(yu) 名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常態化開展非遺展示活動。
讓遊客在景區與(yu) 非遺“不期而遇”,是江蘇實施“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的初衷。在保護傳(chuan) 承非遺資源的基礎上,江蘇引導非遺展陳、展示、展演、體(ti) 驗等活動,以多種形式植入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環節,讓遊客在景區內(nei) 共享非遺的魅力。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楊誌純表示,為(wei) 推動非遺在與(yu) 旅遊融合發展中實現更好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江蘇著力強化機製創新,在非遺保護和旅遊發展等製度層麵作出設計安排,將非遺保護、傳(chuan) 統工藝高質量發展以及非遺工坊等相關(guan) 工作提到新的層麵。
今年1月至3月,江西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的遊客量累計突破30萬(wan) 人次。從(cong) 2009年開始,古窯景區先後複建複燒了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等13座窯爐,並陸續恢複了景德鎮圓器作坊、琢器作坊等。如今,200多位非遺傳(chuan) 承人長年活躍在古窯手工製瓷作坊,活態傳(chuan) 承製瓷技藝。“很多遊客反饋,在景區參與(yu) 手工製瓷,真切體(ti) 會(hui) 到臻於(yu) 至善的工匠精神、孜孜以求的人生態度。”古窯景區相關(guan) 負責人說。
豐(feng) 富業(ye) 態
讓非遺成為(wei) 旅遊的金字招牌
在中國淮揚菜博物館的外場,富春茶點製作間格外引人注目,國家級非遺項目富春茶點代表性傳(chuan) 承人、79歲的徐永珍熱情介紹著技藝特點:“本地老客自不必說,還有許多客人來自天南海北,大家口味不同,喜好各異。我們(men) 就適時推出新產(chan) 品,單單三丁包就有四時變化,都是取用應季食材製作,為(wei) 大家提供更多選擇。像現在,您就可以來嚐嚐春筍包。”從(cong) 業(ye) 40餘(yu) 年來,好多遊客成了頗喜“蘇範兒(er) ”的熟客,這是徐永珍頗感自豪的成就。富春茶點製作技藝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的子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徐永珍深感傳(chuan) 承責任之重:“小茶點裏有大文化,我想這也是遊客想要感受的地域特色。”
文化鑄魂,旅遊興(xing) 業(ye) ,兩(liang) 相融合將更好地發揮為(wei) 民、富民、利民、樂(le) 民的作用。安徽黟縣宏村景區投入50萬(wan) 元恢複了有著幾百年曆史的“鬧燈會(hui) ”民俗活動,並運用現代設計理念、新技術和新材料,一改傳(chuan) 統燈具昏暗、怕雨淋的缺點,將花燈從(cong) 原先隻有魚燈造型發展到麒麟燈、鳳燈、牛燈等數十個(ge) 品種,還成立花燈班,根據市場需求打造“花燈製作”“舞花燈”兩(liang) 項專(zhuan) 業(ye) 體(ti) 驗課程。2年間,現場體(ti) 驗者達2萬(wan) 餘(yu) 人,線上線下累計觀看人數160餘(yu) 萬(wan) 。“現在,民宿、非遺相關(guan) 產(chan) 品銷售等文旅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收入占比達85%,非遺成為(wei) 景區新的經濟增長點。”黟縣徽黃京黟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潔介紹。
截至目前,重慶市內(nei) 旅遊景區銷售的非遺產(chan) 品超過3000種,每年舉(ju) 辦各種展演展示展銷活動5000餘(yu) 場次;依托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川江號子等打造的“印象·武隆”展演,自2012年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350餘(yu) 萬(wan) 人次,經營收入超過5億(yi) 元。雲(yun) 南德宏州圍繞“水鼓舞”“達古達楞格萊標”“德昂族澆花節”“德昂族酸茶製作技藝”4個(ge)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開展鄉(xiang) 村旅遊,相關(guan) 民宿及產(chan) 品銷售營業(ye) 額達70萬(wan) 元。
深融互促
共同創造美好生活體(ti) 驗
越有文化,越聚人氣。非遺與(yu) 旅遊的“雙向奔赴”,融合發展的契合點要找準,更要創造;融合業(ye) 態產(chan) 品要能體(ti) 驗,更要驚豔。
今年,主題為(wei) “山海奇豫記”的上海豫園燈會(hui) 搭建了一個(ge) 展現東(dong) 方生活美學理念的燈火場景,在52天就吸引了400萬(wan) 名遊客,比2022年同期提升23%,商城總銷售突破4.55億(yi) 元,創銷售數據新高。在上海豫園(集團)有限公司大豫園首席文化官陳佳看來,將《山海經》的形象演繹與(yu) 年輕人喜好的奇幻文學形成共振,綻放時代活力,是產(chan) 品成功的一大秘訣。同時,作為(wei) 國家級非遺項目,豫園燈會(hui) 不僅(jin) 是民眾(zhong) 遊玩消費的好選擇,也是優(you) 質文化資源集聚展示的好平台。豫園燈會(hui) 所在的上海老城廂積累了豐(feng) 富的非遺資源,包括3個(ge)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30多個(ge) 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基本覆蓋旅遊各環節。感受著燈會(hui) 的煙火氣息,遊客行走期間更有沉浸體(ti) 會(hui) ,更能產(chan) 生文化共鳴。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指出,非遺與(yu) 旅遊深度融合,要創新人們(men) 看見非遺的方式。“遊客不僅(jin) 要領略山河壯美,還要領悟文化之美,非遺理當以全新的看見方式,展示其時代價(jia) 值,成為(wei) 更多人得以看見的時尚。”戴斌建議,要滿足大眾(zhong) 的文化新需求,也要發揮市場機製促進社會(hui) 各方參與(yu) 非遺活化利用的作用,讓非遺在新時代形成新的更加深厚的受眾(zhong) 基礎,激發年輕人自發傳(chuan) 承的動力。下一階段,推進非遺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重點是要抓機製建設、人才建設和體(ti) 係建設,在做好保護傳(chuan) 承的基礎上,提升非遺傳(chuan) 承人群參與(yu) 旅遊的能力,保障非遺傳(chuan) 承人的權益,調動非遺保護單位、旅遊市場主體(ti) 、行業(ye) 組織、金融機構、高校等社會(hui) 各方力量,運用市場機製引導其參與(yu) 非遺與(yu) 旅遊的融合發展實踐。(王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