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送文化到“種”文化
原標題:組建誌願者隊伍、豐(feng) 富活動類型、延伸服務半徑,廣西防城港市——
從(cong) 送文化到“種”文化
核心閱讀
組建誌願者隊伍,以社會(hui) 力量充實文化服務;鼓勵引導企業(ye) 參與(yu) ,豐(feng) 富服務類型;培育活動品牌,營造濃濃書(shu) 香氛圍……作為(wei)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示範區,廣西防城港市近年來擴大文化服務覆蓋麵,提升文化服務實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求。
作為(wei)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示範區,廣西防城港市在擴大文化服務覆蓋麵、提升文化服務實效等方麵做了積極有益的探索。近年來,防城港市扶持“候鳥文化誌願者”隊伍,吸收社會(hui) 力量充實文化服務;鼓勵引導企業(ye) 參與(yu) 公益服務,擴大文化服務覆蓋麵;培育文化活動品牌,營造書(shu) 香氛圍……一係列舉(ju) 措不斷滿足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求,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
社會(hui) 力量助力藝術普及
“美麗(li) 的廣西誰能不愛它……”防城港市群眾(zhong) 藝術館裏歌聲嘹亮、鼓聲整齊,在“候鳥文化誌願者”的帶領下,一群外地學員和本地居民正伴著歌曲練習(xi) 非洲鼓。
防城港市風景宜人、氣候適宜,吸引了來自各地的遊客旅居,當地市民親(qin) 切地稱呼這些遊客為(wei) “候鳥”。據介紹,2014年起,越來越多外地文化誌願者來市群藝館活動,2016年,防城港市群藝館正式建立“候鳥文化誌願者”工作站,開辟專(zhuan) 門空間,並建立了一套管理機製。如今,“候鳥文化誌願者”隊伍已從(cong) 建立初期的13人發展到162人,誌願者來自各地,服務期限短則3個(ge) 月,長則五六年。
“很高興(xing) 退休後能發揮餘(yu) 熱,豐(feng) 富的文化生活讓我感到充實。”今年70歲的劉蕙粼曾是藝術院校的音樂(le) 教師,退休後加入“候鳥文化誌願者”隊伍,負責群藝館鋼琴等課程的公益培訓。
防城港市群藝館副館長申衛薇介紹,群藝館長期開展藝術普及活動,包括公益培訓、文藝演出、藝術展覽等,課程門類包括聲樂(le) 、器樂(le) 、舞蹈、美術、戲劇等,每年培訓學員2000人次左右。“候鳥文化誌願者”每年公益文化演出服務20場次、累計時長38小時以上,大大充實了本地文化服務的力量,也促進了文化交流。
在風光旖旎的塗海藝術村,海邊的村莊成為(wei) 文藝範十足的旅遊景點。這裏是防城港市文旅融合示範點之一,優(you) 美的海邊自然風光和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吸引不少藝術愛好者前來攝影寫(xie) 生。2022年,防城港市群藝館舉(ju) 辦藝術聯展、繪本畫展等活動,其間曾多次組織藝術家到此采風觀摩。
廣西雙墩文旅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塗海藝術村負責人黃忠秋說,塗海藝術村作為(wei) 群藝館進行藝術普及的新型文化空間,雙方通過公益聯辦、平台聯建、品牌聯創,形成資源共享、優(you) 勢互補、服務優(you) 質的機製,豐(feng) 富文化藝術類公益服務內(nei) 容。
創新形式豐(feng) 富閱讀服務
晚上8點,防城港市上思縣圖書(shu) 館院內(nei) 大榕樹下,一場讀書(shu) 會(hui) 正在舉(ju) 行,閱讀愛好者們(men) 相聚一堂朗誦經典美文。
“第一次知道大榕樹朗讀會(hui) ,是看到圖書(shu) 館流動服務車上的海報,這幾年文化活動更加豐(feng) 富,我常來圖書(shu) 館借書(shu) 、看展覽。”即將上台朗讀的上思縣居民林虹宏說。
大榕樹朗讀會(hui) 自2018年以來共舉(ju) 辦80場,參與(yu) 人數超2萬(wan) 人次,既有小學、幼兒(er) 園、企事業(ye) 單位專(zhuan) 場,也有讀者主動報名參加的主題朗讀。捧起一本書(shu) 在樹下朗讀,已經成為(wei) 當地一個(ge) 文化品牌,營造濃濃書(shu) 香氛圍。
“朗讀是一種互動性較強的文化活動,很容易讓人獲得快樂(le) ,也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圖書(shu) 館,加入閱讀的隊伍。”今年55歲、已在館工作30年的上思縣圖書(shu) 館館長嶽誌武說。
走進圖書(shu) 館一樓的“十萬(wan) 大山文學創作室”,書(shu) 架上擺放著數排本地鄉(xiang) 土文學作品。“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示範區建設以來,縣裏陸續給圖書(shu) 館資金扶持,促進了圖書(shu) 館文化服務品質的提升。圖書(shu) 館除了為(wei) 文學愛好者提供活動場地,還支持他們(men) 出版優(you) 質作品。成員們(men) 也常幫助圖書(shu) 館策劃、組織各類文化活動,極大豐(feng) 富了文化服務種類。”嶽誌武說著,翻開了一本由創作室作者結集出版的詩歌集。
“圖書(shu) 館藏書(shu) 從(cong) 6萬(wan) 多冊(ce) 到18萬(wan) 多冊(ce) ,部分圖書(shu) 放置到8個(ge) 鄉(xiang) 鎮文化站和多個(ge) 企業(ye) 的圖書(shu) 流通點,方便更多群眾(zhong) 借閱。”嶽誌武說,圖書(shu) 館讀者證辦證數量從(cong) 過去的1000多張增加到了如今的6000多張,到館人數明顯提升。
一輛大巴車,帶上圖書(shu) 、音箱,開到基層社區、山鄉(xiang) 校園。上思縣圖書(shu) 館還設立流動服務車,2018年至2022年,流動車開進16所鄉(xiang) 村學校,帶動5000多人次參與(yu) 朗讀活動。
文化資源走進鄉(xiang) 鎮村屯
距離上思縣城8公裏的思陽鎮明哲村玉學屯,齊整的灰白民居外牆上,各家各戶張貼著家風家訓。2017年,玉學屯公共服務中心及文化廣場建成,屯裏農(nong) 家書(shu) 屋內(nei) 圖書(shu) 擺放整齊,按照圖書(shu) 館總分館製,從(cong) 縣到鄉(xiang) 鎮再到村屯服務點圖書(shu) 通借通還。
玉學屯文化廣場配備了籃球場、羽毛球場和文化表演舞台。“以前這裏是牛棚和曬穀場,後來修了文化廣場,我們(men) 常常來這裏跳舞唱歌。”今年62歲的村民黃超妹說。
明哲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李尚哲介紹,明哲村是自治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點,近幾年來,上思縣文化館多次開展流動書(shu) 畫展、戲曲進鄉(xiang) 村等活動,讓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能接受文化藝術的熏陶。
為(wei) 促進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防城港市文化和旅遊部門招募了一批鄉(xiang) 村文化誌願者,還在全市330多個(ge) 行政村(社區)各配備一名文化專(zhuan) 管員,負責做好文藝培訓、文化宣傳(chuan) 、文體(ti) 活動組織和農(nong) 家書(shu) 屋管理等工作,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重心下移,將文化服務觸角延伸到基層。
開展文化服務還要結合特色民俗活動。在江平鎮潭吉村,每月逢農(nong) 曆初十、二十五為(wei) 歌圩,凡圩皆唱,人數少則幾十,多則千餘(yu) ,當地京族民歌也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當地居民常常即興(xing) 對歌。
“過去這裏沒有頂棚,也沒有專(zhuan) 門的舞台,我們(men) 就自己搭遮陽棚,條件簡陋得多。”潭吉村老年協會(hui) 會(hui) 長黃永林指著眼前的舞台和鋼製棚頂說,“後來政府建設文化大院,搭建了歌圩場,還配備了桌椅和音響設備。我們(men) 在這裏唱歌跳舞、彈獨弦琴,歌圩的時候還有外地的文藝愛好者加入。”
據介紹,如今在文化部門指導下,潭吉村有了文化專(zhuan) 管員,負責歌圩場管理,服務鄉(xiang) 親(qin) 開展更多文藝活動。“我們(men) 還經常受邀去外地交流表演呢。”黃永林笑著說。(祝佳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