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知識產權保護護航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
【光明時評】
作者:黃驥(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從(cong) 去年12月起,著名文創產(chan) 品《故宮日曆》的出版方發起一係列版權維權行動,呈現出“變被動防守為(wei) 主動出擊”“線上線下同步聯動”等特點,引發關(guan) 注。近年來,文創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產(chan) 業(ye) 參與(yu) 者的知識產(chan) 權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除了故宮這樣的“頭部玩家”,不少“新銳”和“草根”也在采用各種方式積極維權,折射出文創產(chan) 業(ye) 對知識產(chan) 權的高度重視。
成功的文創產(chan) 品,離不開創新成果和品牌的支撐。以《故宮日曆》為(wei) 例,它包含的圖畫、文案、照片往往屬於(yu) 美術作品、文字作品、攝影作品。其外表的“高顏值”,離不開外觀設計、版式設計的用心。“故宮文創”等金字招牌,既是“爆款”產(chan) 品聲譽的承載,也是進一步推廣宣傳(chuan) 、引流促銷的利器。可見,文藝作品、外觀設計、版式設計、商標品牌是文創產(chan) 品價(jia) 值的核心要素。這些創新成果和商業(ye) 標記,往往是知識產(chan) 權法保護的對象。文創產(chan) 品的挖掘、孵化、成型、營銷,常常與(yu) 知識產(chan) 權的獲取、流轉、運營、管理形影相伴。知識產(chan) 權的保護水平直接關(guan) 涉文創產(chan) 業(ye) 的發展動力和成長生態。
文創產(chan) 業(ye) 是典型的“創意密集型產(chan) 業(ye) ”。創意決(jue) 定著文創產(chan) 品的生命力,創新是文創產(chan) 業(ye) 發展的源動力。沒有高水平知識產(chan) 權保護,文創產(chan) 業(ye) 將麵臨(lin) 動力枯竭的境地。優(you) 秀文創產(chan) 品的“高顏值”“深內(nei) 涵”,離不開創新者的智慧結晶、長期鑽研、資金投入。如果他人能“搭便車”“走捷徑”,憑借“山寨”產(chan) 品與(yu) 原創者競爭(zheng) ,必然導致創新之花日漸凋零,抄襲剽竊大行其道。產(chan) 業(ye) 發展勢頭將難以“續航”。許多“山寨”文創產(chan) 品經營者擅自使用知名文創機構的名稱、商標,並在產(chan) 品上標注“原版”“同款”“聯名”等信息,讓部分消費者誤將其當作“正品”。若該產(chan) 品質量平平或存在缺陷,就會(hui) 讓創新者蒙受“不白之冤”,商譽遭到嚴(yan) 重損害。從(cong) 更深遠的層麵看,在文化遺產(chan) 基礎上“二次創作”形成的文創產(chan) 品,具有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社會(hui) 價(jia) 值。對此種文創產(chan) 品的侵權,會(hui) 妨礙上述價(jia) 值目標的實現。
因此,像《故宮日曆》出版方這樣的依法維權者維護的不僅(jin) 是私權,也包括公益,理應得到我們(men) 的“點讚”“撐腰”。近年來,我國采取了一係列強化知識產(chan) 權保護的措施,從(cong) 提高賠償(chang) 額度到降低維權成本,從(cong) 拓展權利範圍到延長保護期限,都體(ti) 現出以知識產(chan) 權保護為(wei) 高質量發展護航的取向。不斷提升的知識產(chan) 權保護水平,是越來越多文創產(chan) 業(ye) 主體(ti) 積極、主動、全麵維權的“底氣”和“靠山”。
隨著文創產(chan) 業(ye) 的業(ye) 態、模式不斷更新,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知識產(chan) 權法治,為(wei) 文創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在數字時代,網絡平台已成為(wei) 散布“山寨”文創產(chan) 品、傳(chuan) 播盜版文創內(nei) 容的關(guan) 鍵節點、重要場域。有必要進一步優(you) 化平台經營者的管理權責,引導其加強對侵權行為(wei) 的監測審查,以更加全麵、及時、能動的方式屏蔽移除侵權產(chan) 品和侵權內(nei) 容,為(wei) 文創產(chan) 業(ye) 發展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近年來,文博機構、設計院所、公司企業(ye) 之間的跨界聯合,已成為(wei) 文創產(chan) 品開發運營的重要模式。由於(yu) 牽涉主體(ti) 多、授權鏈條長、運營領域廣,合作主體(ti) 之間的知識產(chan) 權糾紛也越發增多。可通過發布典型案例、出台指導意見等方式,引導各方合理安排權利義(yi) 務,為(wei) 產(chan) 業(ye) 參與(yu) 者合作共贏提供保障,為(wei) 創新要素集成聚合提供支持。
此外,不少文創產(chan) 品既蘊含公有元素,也包含個(ge) 人成果。在處理知識產(chan) 權糾紛時,應厘清公私元素的界限,精準確定保護範圍和限度,防止濫用知識產(chan) 權來圈占“文化公地”和壟斷“創意源泉”的行為(wei) 。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知識產(chan) 權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麵創新的基礎製度”“健全現代文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市場體(ti) 係”。強化文創產(chan) 業(ye) 知識產(chan) 權治理,是落實上述兩(liang) 方麵要求的應有之義(yi) 。相信,在知識產(chan) 權法治的激勵、保障、引領下,我國文創產(chan) 業(ye) 將“樹守正之旗,揚創新之帆”,朝著高質量發展目標穩健前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