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江姐》:用藝術謳歌如磐信念
作者:楊敏(武警報社原社長)
在這個(ge) 信息碎片化,選擇多樣化的時代,怎樣能讓一個(ge) 經典紅色故事激蕩起當代青年的心靈?沈鐵梅和她的川劇《江姐》為(wei) 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京演出期間,北京梅蘭(lan) 芳大劇院座無虛席,掌聲經久不息。年輕網友們(men) 給出的各種好評更讓主創們(men) 倍感欣慰。川劇《江姐》給這個(ge) 春天的首都戲劇舞台增添了一抹亮色,它之所以能夠引發關(guan) 注和熱議,說明人們(men) 對這台戲的認知,已遠遠超越了故事的講述。
江姐的事跡早已成為(wei) 民族的集體(ti) 記憶,由此改編的小說、電影、歌劇,更是新中國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川劇《江姐》想做出新的探索實屬不易。該劇的創排最早由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完成,主演競華是現任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的師父。2017年,沈鐵梅和創作團隊根據閻肅的歌劇劇本,再度進行創作編排,師徒兩(liang) 代在不同時期同塑一角,是巧合,更是挑戰。精彩的故事改編,濃鬱的巴渝特色,簡約的舞美設計,唯美的聲腔,把江姐帶入了新的時代,並讓一台戲變成一種引領,一種現象,一種精神。
新版川劇《江姐》的創作,是堅持守正創新思想的表現。沈鐵梅及其創作團隊準確把握了創作基調,用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的美學精神,把重慶本土優(you) 秀傳(chuan) 統戲曲文化和紅岩精神有機結合,用新時代的文化視角,重塑了江姐。
如何用傳(chuan) 統的川劇去表達一個(ge) 新江姐,除運用川劇傳(chuan) 統方言,讓人物更契合真實地域環境,增強曆史的還原性外,沈鐵梅和創作團隊還在劇情改編和與(yu) 現實結合上下足了功夫,做到既尊重曆史,又啟迪現實。其中,對主題歌《紅梅讚》的保留創新,凸顯了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崇高品格,清晰表達了創作初心,為(wei) 整台戲確定了精神基調;加入重慶白公館、渣滓洞300多位犧牲於(yu) 新中國成立後的革命烈士在殘酷的鬥爭(zheng) 實踐中總結出的“獄中八條意見”,這是在有關(guan) 江姐的諸多作品中較少出現的設計;對傳(chuan) 統川劇唱腔的創新,強化了主旋律的感染力,尤其是主演沈鐵梅的聲腔,氣正韻濃,把江姐的革命意誌和精神品格表達了出來。
川劇《江姐》最成功之處是對英雄精神的書(shu) 寫(xie) ,對人性的真實表達和對初心的不懈探索。創作者遵循心中的理想,用人性之美好,表達黨(dang) 性之高尚;用生命之珍貴,宣示生命的價(jia) 值;用忠誠的信念,播撒信仰之光。觀川劇《江姐》,能使人強烈感受到這台戲本身所蘊含的藝術力量。
在民族複興(xing) 新征程上,需要強大的精神激勵和道德支撐,這是藝術的責任和使命。川劇《江姐》從(cong) 立項到公演曆時7年,重慶川劇人克服重重困難,排除一切幹擾,全身心創作,從(cong) 一個(ge) 群體(ti) 的發力,再到一個(ge) 作品的成功,沈鐵梅和她的團隊始終在為(wei) 一個(ge) 夢想努力拚搏,矢誌不渝,那就是:繁榮川劇藝術,弘揚民族精神,做書(shu) 寫(xie) 新時代的踐行者。川劇《江姐》是老戲,也是新戲,她是紅色的,是時代的,更是親(qin) 切的,生動的,是一堂別樣的黨(dang) 課。
川劇《江姐》不是鴻篇巨製,論陣容,幾乎是一人一台戲,論舞美,簡約質樸,但戲卻極好,尤其是對英雄精神氣質的打磨很到位。從(cong) 內(nei) 容到形式,再到精神內(nei) 核,都做了深入剖析,真正走入了人物內(nei) 心,按照人物邏輯來塑造形象。劇中,江姐也是妻子、女兒(er) 和媽媽,也具有一切普通人的情感波瀾,這讓年輕觀眾(zhong) 被深深打動,從(cong) 而產(chan) 生強烈共鳴。無疑,該劇在強化戲劇傳(chuan) 統美學,凸顯川劇藝術聲腔和語言特色,改進舞美設計等方麵,都做了大膽嚐試。如江姐、甫誌高、藍洪順三人內(nei) 心獨白的場景設計,彭鬆濤的虛隱處理,還有那把紅傘(san) 和繡紅旗的大寫(xie) 意呈現,令人印象深刻。同時,川劇中的一些傳(chuan) 統土語方言,以及幽默詼諧的戲劇風格,也被恰到好處地運用其中,使整台戲更加生動鮮活。用超現實主義(yi) 的表現手法來改進戲劇,實現形象和意象的統一,川劇《江姐》做到了。
尊重藝術、繼承創新、根植厚土、書(shu) 寫(xie) 時代,藝術不是單純的娛樂(le) ,而是心靈之燈,理想之火,信仰之炬,川劇《江姐》正在發出這樣的光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