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橋上橋下看中國

發布時間:2023-05-06 09:4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楊智宇(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後)

  橋梁作為(wei) 跨越大河天塹的主要交通通道,是人類文明史上的標誌性景觀。中國幅員遼闊,曆史悠久,不僅(jin) 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留下了大量關(guan) 於(yu) 橋梁的文獻記載,而且還有不少古代橋梁遺跡留存至今,見證了華夏文明數千年的曆史滄桑與(yu) 文化積澱。

  近代以來,唐寰澄、羅英、茅以升、李約瑟等中外知名學者對中國的橋梁史進行了多方麵的深入研究。李曉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cong) 曆史脈絡、工程技術、美學設計、建築園林、詩詞文學、軍(jun) 事戰役、文化典故、神話傳(chuan) 說、民間風俗九個(ge) 維度出發,所著《橋上橋下的中國》深入淺出地梳理了中國橋梁起源、發展、變遷的曆史進程,詳述了古橋營建的絕妙技藝,剖析了橋梁設計的美學價(jia) 值,鑒賞了橋梁建築的園林藝術,品讀了描繪橋梁景觀的詩詞篇章,回顧了曆史上發生於(yu) 橋梁的經典戰役,分析了以橋梁為(wei) 舞台的逸事典故,解讀了以橋梁為(wei) 主題的神異故事,介紹了各民族與(yu) 橋梁相關(guan) 的習(xi) 俗。

  具體(ti) 而言,該書(shu) 具有以下幾個(ge) 特色。

  首先,涵蓋豐(feng) 富且全麵的橋梁類型。以橋梁的形製論,包括梁橋、拱橋、索橋、浮橋、廊橋、亭橋等形態各異的橋梁。以橋梁的材質論,包含石橋、木橋、竹橋、舟橋、鐵橋等各類建築材質的橋梁。以橋梁的時代論,書(shu) 中所涉橋梁年代跨度從(cong) 原始社會(hui) 一直到近現代,長達4000餘(yu) 年,幾乎跨越了整個(ge) 中華文明史。以橋梁的功能論,該書(shu) 不僅(jin) 詳細介紹了以交通功能為(wei) 主的橋梁,而且具體(ti) 分析了兼顧水利功用的多功能橋梁(例如具有水閘功能的紹興(xing) 三江閘橋、具有水渠功能的洪洞惠遠橋、能夠進行水文測量的吳江垂虹橋等)。此外,還對藝術性優(you) 先於(yu) 功能性的園林橋梁進行了專(zhuan) 門論說。除了具象、真實的橋梁外,該書(shu) 還討論了中國文化中那些隻有象征意義(yi) 而並非真實存在的橋梁(比如“鵲橋”“奈何橋”等),以及自然天成的“天生橋”景觀(如桂林象鼻山),涉及與(yu) 橋梁相關(guan) 的各類文化符號。

  其次,橋梁人文意象的科學解讀。橋梁修建時留下的工程痕跡,在曆史演進的過程中常被賦予特殊的人文意義(yi) ,而其原本所具有的科學意義(yi) 卻變得鮮為(wei) 人知。《橋上橋下的中國》一書(shu) 在考察橋梁人文意義(yi) 的同時,更注重從(cong) 工程技術的科學原理出發,解讀橋梁人文意象背後的科學內(nei) 涵。例如,在橋梁工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趙州橋,其橋身存留的蹄印、車道溝等痕跡在各種圍繞趙州橋的神仙故事中被描述為(wei) 具有神異色彩的“仙跡”。書(shu) 中通過對趙州橋建築工程技術的討論,詳細介紹了這些“仙跡”的科學依據(如所謂“驢蹄印”實際上是行車外緣的界限,“手印”則是大橋需要加固時最適宜的支撐位置),將科學原理寓於(yu) 神話故事之中,相輔相成。

  再次,橋梁文化意涵的曆史解構。橋梁作為(wei) 中國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觀,是許多重要事件發生的曆史舞台,諸多著名的典故都同橋梁有著密切的關(guan) 聯,這就賦予了橋梁獨特的文化意蘊。這些典故有的是神話傳(chuan) 說,有的是文獻可征的真實事件,有的則是以曆史事件為(wei) 原型的演繹創作,經過千百年的流傳(chuan) ,已經沉澱為(wei) 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作者以科學的視角,對橋梁背後這些人和事所代表的文化內(nei) 涵進行解構,揭示其真正的曆史意義(yi) 。例如,書(shu) 中通過對《三齊略記》所載秦始皇填海架橋故事的分析,剝去故事本身的神話色彩,講述了秦並六國後由內(nei) 陸型國家向臨(lin) 海型國家的曆史轉變。又如,書(shu) 中借由“銅雀春深鎖二喬(qiao) ”的詩句,探討了銅雀台橋的文化內(nei) 涵,向讀者展示了這一家喻戶曉的三國故事是如何從(cong) 曆史事件的原型轉變成為(wei) 小說創作的演義(yi) 麵貌。

  最後,圖像資料與(yu) 文字論述的相得益彰。在準確精練的文字之中插入豐(feng) 富的圖像資料,是該書(shu) 的一大特色。圖文對照,使讀者得以清晰地了解橋梁的建築形態、工程原理以及美學意義(yi) 。書(shu) 中的圖像資料包括三類:其一,橋梁建築的實景影像(例如北京頤和園的十七孔橋、浙江新昌縣的迎仙橋等)。在閱讀過程中透過這些影像資料,能夠更直觀地感受橋梁的藝術美感與(yu) 厚重曆史。其二,考古發現的橋梁圖像(例如內(nei) 蒙古和林格爾東(dong) 漢墓壁畫中的渭河橋圖)。通過地下之新材料與(yu) 紙上之史料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還原橋梁的曆史麵貌。其三,橋梁結構的複原圖(如半坡木橋假想圖、褒斜道棧道複原想象圖、趙州橋拱券示意圖等)。通過對橋梁建築結構複原的圖像展示,更清晰準確地呈現橋梁的構件和形態,理解橋梁設計的工程原理。

  總而言之,《橋上橋下的中國》以橋梁這一承載中華優(you) 秀文化的景觀為(wei) 切入點,從(cong) 不同側(ce) 麵展現了華夏文明的基本樣貌與(yu) 精神內(nei) 核,是一部兼具學術性與(yu) 普及性的曆史讀物。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