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粉年輕人 900歲南戲這麽做
溫州這出“戲”三天吸引近10萬(wan) 人打卡
圈粉年輕人,900歲南戲這麽(me) 做
5月1日至3日,溫州市鹿城區九山書(shu) 會(hui) 人潮洶湧,吸引了近10萬(wan) 人前來打卡。
引爆人氣的,是一場以戲曲為(wei) 主題的生活市集。“九山書(shu) 會(hui) ·大宋戲倉(cang) ”靠什麽(me) 吸引人氣,又帶來了什麽(me) ?
傳(chuan) 統戲曲更要善於(yu) 變
伴隨著悠揚的戲曲聲腔,醜(chou) 角造型的戲劇貨郎挑著貨擔四處售賣,狀元郎騎著白馬在人群中穿梭,投壺遊戲前圍觀人員裏三層外三層,60餘(yu) 家涵蓋非遺、文創、美食等品類的市集攤位前人頭攢動。
此情此景,讓應邀前來參與(yu) 戲曲沙龍的故宮博物院博士後、國家京劇院一級編劇池浚頗有感觸:“我不由得想到了史書(shu) 上記載的南戲誕生時的情景,今天,這個(ge) 情景‘活’了。”
900年前的溫州,城市繁榮,經濟發展,市民階層興(xing) 起,勾欄瓦舍遍布,為(wei) 眾(zhong) 多民間伎藝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溫州民間歌舞糅合了各種演繹方式,也就有了中國曆史上最早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形態,這便是南戲的開始。
就像現在的年輕人看電影、看演出、玩劇本殺,古代的年輕人聽戲曲,就是一種潮流和時尚。
但是,在多元文化衝(chong) 擊以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下,傳(chuan) 統戲曲“聽不懂、太複雜”,與(yu) 部分市民尤其年輕人產(chan) 生了距離。
文化藝術需要保持包容和開放,戲曲的發展,不僅(jin) 要主動采用年輕人喜歡的表現形式、更多富有創意的手法,更要善於(yu) “變”,把體(ti) 驗與(yu) 互動結合起來。
這種變化同樣出現在聽起來較為(wei) 高端的戲曲沙龍。除了戲曲名家名角用通俗易懂、幽默詼諧的表達傳(chuan) 播戲曲文化外,更有永嘉昆曲女小生的現場演唱。
讓古代的戲曲文化活在身邊,讓戲成為(wei) 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成為(wei) 一種生活美學。在池浚看來,“九山書(shu) 會(hui) ·大宋戲倉(cang) ”主動挖掘戲曲文化基因中富有時代感的元素,除了能欣賞精彩戲曲表演,更有好玩又好看的戲曲場景互動,好逛又有趣的戲曲文創市集。
現場人氣爆棚,便是對這種探索最大的認可。
出圈後的趁熱打鐵
熱鬧背後,也折射了某種焦慮。
溫州是南戲發源地,九山書(shu) 會(hui) 又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戲曲劇本《張協狀元》的編撰地。今年年初,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戲曲晚會(hui) 把33年來的首個(ge) 戶外主場,落在九山書(shu) 會(hui) 。晚會(hui) 現場絢麗(li) 奇幻以及虛實結合的視覺呈現效果,再現了南宋時期九山書(shu) 會(hui) 文人雅士煮茶賞燈、題字吟詠的景象,火遍朋友圈。
那是屬於(yu) 九山書(shu) 會(hui) 的高光時刻。
晚會(hui) 散場後,後續的文章該怎麽(me) 做?鹿城等地順勢推出“2023南戲新春季”“九山有戲”及“南戲走向世界”等係列戲曲主題活動。
“九山書(shu) 會(hui) ·大宋戲倉(cang) ”這步棋,更是醞釀已久。如何讓戲曲回歸生活,怎樣增強互動和體(ti) 驗感?鹿城召集各路專(zhuan) 家,一場接一場展開頭腦風暴,活動方案數度推倒重來,改了又改。最終,現場濃鬱的宋風,給市民遊客帶來了強烈的穿越感。
引進來,更要傳(chuan) 出去。在活動前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除了主流媒體(ti) ,鹿城更是破天荒地把一群自媒體(ti) 大咖和旅行社老總請到現場。
多方合力造勢下,5月1日當天,現場湧入近4萬(wan) 人。
這出好戲如何演下去
在市集活動滿天飛的“五一”假期,這個(ge) 以戲曲為(wei) 主題的生活市集,讓人眼前一亮。
如何持續擦亮溫州“南戲故裏”的金名片,向全世界展示“文化溫州”的魅力,讓南戲這出“好戲”常唱常新,依然是一道難題。
池浚認為(wei) ,眼下關(guan) 鍵要圍繞戲曲做好文化生態建設,利用跨界融合思維的靈活性和兼容性,抓住戲曲文化的內(nei) 核文化記憶,通過情感跨界、受眾(zhong) 跨界、產(chan) 業(ye) 跨界的嚐試,讓更多的人群產(chan) 生心理認同,從(cong) 而實現對戲曲藝術的傳(chuan) 承、發展和再生。
今年年初,河南衛視播出的《國風浩蕩2023元宵奇妙遊》節目中,張曉英參演的節目《大戲登場》將豫劇與(yu) 搖滾混搭,戲韻戲腔透出新潮味兒(er) ,尤其是該節目尾聲用“劇情+特效”的方式,將戲曲表演中的經典配色舞出視覺盛宴,國風氛圍感瞬間拉滿。在此之前,福建省芳華越劇團改編的魔幻劇《倩女幽魂》,融入了魔術和雜技的手段;十三月唱片公司推出“新樂(le) 府”廠牌,圍繞各地戲曲和流行音樂(le) 展開“跨界”融合演出等探索,均叫好又叫座。這些探索,也給戲曲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帶來了許多新思考。
“宋韻流千載,甌風傳(chuan) 一脈。”時至今日,從(cong) 南戲衍生開來,活躍在溫州舞台上的既有永嘉昆劇、甌劇等本土劇種,也有京劇、越劇等全國性劇種,還有獨具特色的平陽木偶戲,以及和劇、高腔、亂(luan) 彈等稀有劇種。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蔣勝男建議,進一步推進中國戲曲傳(chuan) 承發展,支持溫州打造“中國戲曲之都”。
溫州已在積極布局:抓住加入海絲(si) 申遺城市聯盟的契機,著手策劃“海絲(si) 之路”城市戲曲交流周,開展戲劇交流、巡演活動,不斷做強人氣;謀劃南戲文化園整體(ti) 開發運營,培育戲曲研發、精品駐演、戲劇節慶等新興(xing) 業(ye) 態,將名氣轉化為(wei) 人氣和商氣;加強與(yu) 中國戲曲學院的對接,深化與(yu) 溫大戲曲研究所的合作,做好南戲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研究……
讓戲曲更好地點亮生活。近10萬(wan) 人捧場“九山書(shu) 會(hui) ·大宋戲倉(cang) ”,顯然給我們(men) 帶來了更多信心。(戚祥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