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林農捧牢生態“金飯碗”
【一線講述】
讓林農(nong) 捧牢生態“金飯碗”
講述人: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官莊國有林場場長 謝汝根
1981年,剛畢業(ye) 不久,我就被借調參與(yu) 了林業(ye) “三定”工作。1984年,我回到林業(ye) 係統正式入編,從(cong) 此與(yu) 林業(ye) 改革結下了不解之緣。21世紀初,福建推行“分山到戶、均林到人”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我和同事走遍了明溪林場經營區所在的30個(ge) 行政村,借各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hui) 的機會(hui) ,耐心地向村民解釋林權發證的優(you) 勢和集體(ti) 林分山到戶的好處,讓林農(nong) 吃下定心丸。在這過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林農(nong) 與(yu) 山林之間的深切情感聯結。
分山到戶後,隨著林業(ye) 生產(chan) 關(guan) 係、林農(nong) 林權利益發生重大調整,出現了林權結構小型化、林地狀況分散化、林業(ye) 管理複雜化等一係列新情況。2015年,我調任沙縣水南國有林場場長。沙縣區林地存在一定的失管現象,許多林業(ye) 經營主體(ti) 缺乏資金和專(zhuan) 業(ye) 經營技術,導致林地收益不高,這也影響了業(ye) 主投資林業(ye) 的積極性。
林區人民擁有綠水青山的生態寶藏,林場的發展應當從(cong) 森林資源上做文章。當時,沙縣區推行的集體(ti) 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給了我施展拳腳的空間,我開始探索與(yu) 村集體(ti) 合作,利用國有林場的技術、管理、資金等優(you) 勢,整合林場周邊分散、零碎的林業(ye) 資源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管理,將林地畝(mu) 均出材量從(cong) 6~7立方米提升至12~13立方米,足足翻了一番。
2017年調任官莊國有林場場長後,我總結在水南國有林場時的成功經驗,創新推出“以場帶村聯戶”合作機製,形成合作造林、現有林合作經營、森林資源托管等合作模式。同時創新林票、碳票製度,使國有林場與(yu) 村集體(ti) 、林農(nong) 個(ge) 人形成更加緊密、和諧的共同體(ti) 。
以夏茂鎮梨樹村交給我們(men) 托管經營的643畝(mu) 杉木幼林為(wei) 例,村占股85%,林場占股15%,村所占現有林價(jia) 值為(wei) 130萬(wan) 元,並以林票形式發放到村民手中,每人第一年就分到了400元。到了主伐期,林場以每畝(mu) 13立方米的出材率對林地的杉木進行兜底收購,以現有價(jia) 值算,保底有600多萬(wan) 元收入,屆時村民手中400元的林票就變成了近2000元,同時實現了國家得綠、村財增收、農(nong) 民致富三個(ge) 目標。
目前,官莊林場場村合作簽約麵積達14.6萬(wan) 畝(mu) ,新增蓄積27.7萬(wan) 立方米,並與(yu) 沙縣夏茂、高橋、富口、青州等15個(ge) 村合作,製發林票麵積1.5萬(wan) 餘(yu) 畝(mu) 、金額2775萬(wan) 元,受益農(nong) 民3萬(wan) 餘(yu) 人,實現碳匯交易418噸。
改革的腳步從(cong) 不停歇,這個(ge) 過程離不開科技創新。近年來,官莊國有林場大力加強林木良種基地經營,采取樹體(ti) 矮化、輔助授粉、測土施肥等技術,培育良種矮化精細化管理示範片,通過林場科學經營和高效培育,有望在現有集體(ti) 經營水平的基礎上增加生產(chan) 率30%以上,畝(mu) 均增收3500元。
2022年,林場與(yu) 北京林業(ye) 大學、福建林科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牽頭創建以“一核四區九基地”為(wei) 功能結構布局的福建三明國家林業(ye) 科技園區,爭(zheng) 創“三明鄉(xiang) 土樹種培育國家林草科技推廣轉化基地”和“林場與(yu) 種苗融合發展全國試點”兩(liang) 個(ge) 國家級平台,讓科技成為(wei) 林農(nong) 可以依靠的“大樹”,助力更多林農(nong) 捧牢生態“金飯碗”。
(光明日報記者張詩瑤、馮(feng) 家照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