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個宅基地改革試點項目首批村民入住
北京首個(ge) 宅基地改革試點項目首批村民入住
留住鄉(xiang) 愁,老街坊再成新鄰居
“從(cong) 垃圾填埋場邊上的幾間平房,搬到環境優(you) 美、設施便利的新房,我們(men) 全家打心眼兒(er) 裏高興(xing) 。新生活就在眼前!”拿到新房鑰匙的曹景民難掩激動的心情。
近日,北京市首個(ge) 宅基地改革試點項目——“大興(xing) 區安定垃圾填埋場周邊綜合治理村莊異地遷建項目(西片區)”順利遷建入住。首批4個(ge) 村800餘(yu) 戶村民陸續辦理入住手續,實現新農(nong) 村裏的“安居夢”。
曹景民是安定鎮站上村的村民,這個(ge) 村離安定垃圾填埋場隻有500米的距離。填埋場建於(yu) 1996年,過去,這裏是遠離市中心的遠郊區,北京南城的大部分生活垃圾都填埋於(yu) 此。隨著城市和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生活垃圾產(chan) 量逐年上升,環境汙染問題給周邊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帶來了較大影響。
麵對百姓訴求,北京市各級黨(dang) 委政府高度重視,經過反複調研,明確了破解積年難題的思路:垃圾填埋場周邊7個(ge) 村莊實施異地遷建。同時,在安定鎮新建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園,新增垃圾全部焚燒,並逐步消化掉原來的垃圾山,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這一困擾群眾(zhong) 生活的問題。
在市、區兩(liang) 級政府的支持下,安定鎮通過宅基地異地置換安置方式,打破傳(chuan) 統“拆一還一”和“整建製轉居”的原有征地拆遷路徑,探索出全新的宅基地改革異地遷建模式。
“農(nong) 民的身份不變,不征地、不轉非,既節約土地資源,又可減少搬遷成本,在改善居住環境的同時,保留原有生產(chan) 生活方式,留住鄉(xiang) 愁、鄉(xiang) 風、鄉(xiang) 貌。”安定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劉建波介紹,在經曆了多次入戶、研究、修改後,最終按照“規範置換、有償(chang) 退出、適當獎勵、統籌考慮”的原則確定了實施方案。
具體(ti) 而言,就是村民以自己的宅院,置換統一建設的房屋。過去是挨著的獨門小院,回到新居,還都是街坊鄰居。這種方式最大的特點是既改善居住環境,又保留提升了農(nong) 村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遷建後,相較原7個(ge) 村莊的152.76公頃,節約用地45.92公頃。
“我們(men) 以前都住小平房,現在換了新居,房子特別寬敞,條件也好,大家心裏都特別高興(xing) 。”鄭福莊村村民王力爭(zheng) 激動地說。
在遷建入住儀(yi) 式現場,“大美安定 幸福新居 歡迎回家”的字樣格外醒目,幹淨筆直的道路旁綠意盎然,灰瓦白牆的獨立式住宅錯落有致。在項目設計之初,就結合本地村民生活居住習(xi) 慣和安定鎮的曆史文化,確定了具有漢代文化特色的“裏坊製”建築風格。
小區道路邊還別出心裁地放置了磨盤等“老物件”以及具有鎮域文化特色的紗燈景觀作為(wei) 裝飾,古樸的建築,濃鬱的風土人情,留住了鄉(xiang) 愁,激發出了群眾(zhong) 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為(wei) 滿足村民的日常所需,社區內(nei) 還配套建設了幼兒(er) 園、醫療服務、文體(ti) 活動、養(yang) 老照料、商業(ye) 、社區綜合服務、村委會(hui) 等公共服務設施。
為(wei) 確保西片區村民順利入住,此次遷建入住成立了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和入住指揮部,設立谘詢解答、入住辦理、房屋驗收等12個(ge) 工作組,為(wei) 每名村民準備了溫馨提示和辦理入住手續的“服務包” 。“眼前就是我們(men) 的美好新生活,非常期待!”歡聲笑語中,大家盡情暢想著未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