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到元陽看哈尼梯田

發布時間:2023-05-11 10:0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今年的第一趟遠足,我選擇去雲(yun) 南省元陽縣看哈尼梯田。從(cong) 海拔1700多米的山巔俯瞰,晨曦中的哈尼梯田像一塊神奇的巨幅畫布,層層鋪展。耳畔的颯颯風響,仿佛一位老人低聲細語,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動人過往。

  哈尼族人是這裏的主人。他們(men) 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青藏高原東(dong) 緣,經過數次探尋與(yu) 遷徙,哈尼族人選擇在哀牢山地區定居,終結了艱苦的遊牧生活。在哀牢山山腳處的平坦區域,漢族、傣族、彝族等民族的居民已經“捷足先登”,建立了村落,哈尼族人隻能向更高處進發,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間落腳。山中草木蔥蘢,常有蛇蟲出沒,再加上土地破碎、道路狹窄,哈尼族人的生活環境並不舒適。但頑強的哈尼族人並沒有退縮,他們(men) 開荒辟地,引水犁田,躬耕不輟,在原始山巒上創造性地開發出層層良田,為(wei) 哈尼族留下賴以休養(yang) 生息的家園。

  遠眺哈尼山村,山頂茂林森森,林下是哈尼族人居住的蘑菇屋,蘑菇屋圍成的村寨下麵是層層梯田。梯田中的溝渠縱橫交錯,織成一張四通八達的精密水網。下過雨後,清澈的泉水從(cong) 山林深處汩汩湧出,順勢流入炊煙嫋嫋的村寨,繼而流進梯田的水網裏,與(yu) 層層疊疊的田野相擁,最終匯入江河。這種“森林—村寨—梯田—水係”四素同構的生態農(nong) 耕體(ti) 係,是哈尼族人根據特殊的地理環境,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實踐中探索出來的,顯示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在菁口哈尼民俗村村口,有一塊“祭寨神林”石碑,上麵詳細記載著祭祀寨神和保護村寨山林的寨規民約。千百年來,哈尼族人始終把“樹是水的命根,水是田的命根,田是人的命根”奉為(wei) 生存信條,把保護樹木、涵養(yang) 水源看得像生兒(er) 育女一樣重要。每當有新生兒(er) 誕生,哈尼族人就會(hui) 種下一棵樹,讓樹與(yu) 孩子共同成長。如今在梯田周邊,雖然沒有多少水庫,但有涓涓活水不斷從(cong) 村寨後的森林中湧出,流經村莊,注入梯田,匯進溪流,最終在蒸騰作用下重回森林的懷抱,如此循環往複,生生不息。

  置身於(yu) 一畦畦依山開墾的梯田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哈尼族人與(yu) 鄰為(wei) 善的溫暖。在水流進入田地的入口處,有許多寬窄不一的木槽或石槽,村民們(men) 根據自家梯田的用水量分別引流,更加合理地利用寶貴的水資源,這便是哈尼族人創造的“木刻/石刻分水法”。村民們(men) 還輪流擔任“趕溝人”,清理溝渠中的枯枝落葉,防止水流受阻,並及時修複被水衝(chong) 壞的田埂。為(wei) 了給水田補充肥力,哈尼族人發明了“衝(chong) 肥法”,在村寨裏設置公用的積肥塘,家家戶戶將牲畜糞便和生活汙水匯蓄於(yu) 塘中。待到春耕時節,隻需挖開塘口,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勢落差,由專(zhuan) 人沿溝疏導,讓肥水衝(chong) 入各家梯田當中。

  中國築造梯田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先民們(men) 因地製宜,創造出樣式各異、作物不同的多種梯田。站在元陽梯田中放眼遠望,我仿佛看到無數的中華兒(er) 女像哈尼族同胞一樣,依靠勤勞與(yu) 智慧開創屬於(yu) 自己的美好生活。我想,這些造福一方的梯田,將以鮮明的亮色,永遠倒映在我的心田。(張毅東(dong) )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