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青春被奉獻“點亮” 理想在山鄉綻放

發布時間:2023-05-12 09: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六位西部計劃誌願者的選擇和堅守——

  青春被奉獻“點亮” 理想在山鄉(xiang) 綻放

  編者按

  今年是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實施20周年。20年來,近50萬(wan) 名青年大學生誌願者懷揣理想與(yu) 激情,奔赴2000多個(ge) 縣市區旗基層,不辭辛苦、真情奉獻,展現了亮麗(li) 的青春風采,迸發出豪邁的奮進激情,依靠勞動創造為(wei) 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在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我們(men) 邀請幾位西部計劃誌願者分享他們(men) 的故事與(yu) 心聲,期待感召更多有誌青年到基層工作、在鄉(xiang) 村紮根,讓寶貴的青春更有分量與(yu) 質感。

  紮根:隻為(wei) 心中篤定信念

  講述人:新疆喀什地區社科聯業(ye) 務科副科長 徐靜

  2012年,我從(cong) 曲阜師範大學英語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報名參加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來到新疆喀什地區。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為(wei) 什麽(me) 來新疆?最初,是為(wei) 了實現自己的支教夢想,給西部的孩子送去光明。來到這裏後,我便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和生活在這裏的人們(men) 。

  我誌願服務的地點是喀什地區莎車縣。一年時間裏,從(cong) 服務第二屆木卡姆藝術節到為(wei) 白血病兒(er) 童組織捐款,從(cong) 開展第25個(ge) 世界艾滋病日宣傳(chuan) 到關(guan) 愛農(nong) 民工子女行動……我馬不停蹄地忙碌著,也漸漸地成長著。

  2014年,誌願服務期結束了,心有所屬的我報考了喀什公務員考試,並順利通過選拔,實現了紮根西部的願望。工作之餘(yu) ,我組織成立了喀什星星誌願者團隊,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為(wei) 鄉(xiang) 村小學捐贈衣服、愛心書(shu) 桌、學習(xi) 用品;開展“網絡傳(chuan) 情”活動,組織喀什的孩子們(men) 和其他省份的同齡人書(shu) 信往來、結對子;開展“獻一份愛,圓一個(ge) 夢,暖一座城”圓夢行動,為(wei) 100多名品學兼優(you) 的兒(er) 童實現新年願望……

  2017年,新一輪“訪惠聚”駐村工作號角吹響,我申請駐村,來到嶽普湖縣艾西曼鎮團結村。一次,我在入戶走訪時發現83歲的斯帕乃·達吾提老人正躺在床上呻吟。經詢問才知道老人患有高血壓,沒來得及外出買(mai) 藥。我立刻聯係朋友,當天就把藥送到老人手裏。了解到老人長期獨自居住,我一有時間就去陪老人聊天,洗衣、做飯,還為(wei) 老人裝上了電視機。老人經常對人說:“我有了一個(ge) 漂亮的小孫女,又懂事又貼心。”

  直到現在,我還和村裏的親(qin) 人們(men) 保持著聯係,經常回村看望他們(men) 。西部計劃讓我和這片遼闊的土地結緣,為(wei) 了心中篤定的信念,誌願服務的故事仍會(hui) 繼續。

  播撒:讓法治種子遍布高原

  講述人:青海西寧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二庭 副庭長 孫豐(feng) 虎

  2008年,徘徊在人生岔路口的我選擇了報名西部計劃誌願者,從(cong) 齊魯大地來到青藏高原。剛到西寧市城東(dong) 區法律援助中心時,沒有專(zhuan) 門的辦公場所,在司法局一間辦公室門口貼一張寫(xie) 有“法律援助”字樣的A4紙,我的法律谘詢工作就開始了。

  記得剛上班不久,一位“阿奶”拄著拐杖來到辦公室,她一開口,我就犯難了——一個(ge) 字也聽不懂。我找來本地誌願者幫忙傳(chuan) 話,近4個(ge) 小時的谘詢讓我難忘。我下定決(jue) 心,一定要邁過語言關(guan) 。現在,我已經能輕鬆聽懂青海方言了。

  為(wei) 了擴大服務範圍,我們(men) 節假日經常上街設攤開展工作。為(wei) 老人、婦女、未成年人、生活困難群體(ti) 等提供法律幫助成了我的日常。此外,我還承擔了法律援助中心規範化建設工作,贏得了廣泛好評。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大地震。震後,青海團省委組織“青海省玉樹抗震救災精神青年宣講團”,在省內(nei) 巡回宣講抗震救災精神。作為(wei) 成員之一,我跟隨宣講團幾乎走遍了青海各州市縣,在一次次感受抗震救災偉(wei) 大精神的同時,自己也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所鼓舞,更加堅定了當初的選擇。一年服務期滿後,我選擇了繼續。

  2010年,我入職西寧市中級人民法院,成為(wei) 一名人民法官。我組織法院青年成立“法律關(guan) 愛”誌願服務隊,送法入校園和社區,關(guan) 愛困難留守兒(er) 童、孤寡老人等,在廣袤高原上播撒法治的種子。

  盛開:願做雪域格桑花

  講述人:西藏山南市曲鬆縣堆隨鄉(xiang) 人民政府副鄉(xiang) 長 張曉敏

  2014年7月,我搭上了西部計劃的快車,來到山南市曲鬆縣。那時候,偏遠山村的孩子,一年到頭除了一身校服,買(mai) 不上一套新衣服,也穿不上一雙保暖的鞋子。

  了解到這些情況後,我開始在朋友圈、QQ空間尋求幫助。半年多的時間裏,我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包裹500多個(ge) ,包裹發放區域覆蓋了曲鬆縣的各個(ge) 鄉(xiang) 鎮。

  邁出校園、走進西藏,我的母校吉首大學的關(guan) 懷如影隨形。比如,老師們(men) 從(cong) 我的朋友圈得知我開展了“情係高原,誌願者在行動”走村入戶送溫暖活動,便組織了校園愛心義(yi) 賣活動,購買(mai) 了60多套兒(er) 童保暖內(nei) 衣、圍巾和手套寄給我。湖南瀏陽義(yi) 工團等也寄來了40多包衣物……

  無論是在海拔4463米的邱多江村教學點發放愛心衣物,被歡呼雀躍的孩子們(men) 簇擁;還是走村串戶,看到受助學生穿上新衣服時綻放出的笑臉,我都深深感到自己的微光給孩子們(men) 帶來的變化。

  2018年11月,我考上了曲鬆縣縣委辦,並主動請求深入基層鍛煉。2019年元月,我成為(wei) 下洛村第一書(shu) 記和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在村兩(liang) 委幫助支持下,我們(men) 把廢棄的村部改造成“愛心小屋”和便民服務站,愛心包裹通過我的手一一分發到了群眾(zhong) 手中;工作之餘(yu) ,我還變身義(yi) 務“銷售員”和“代購員”,代銷了價(jia) 值9萬(wan) 餘(yu) 元的藥材,幫助70多位群眾(zhong) 代購了5萬(wan) 餘(yu) 元生活用品……

  駐村工作結束時,下洛村村民誠摯挽留的場景時常浮現腦海。振興(xing) 鄉(xiang) 村,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破土:青春夢想滴灌希望之花

  講述人:貴州盤州市保田鎮西部計劃誌願者 胡慧敏

  今年是我參加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的第三個(ge) 年頭。回想起來,畢業(ye) 前我也曾麵臨(lin) 兩(liang) 種選擇:謀一份體(ti) 麵穩定的工作,或是尋找一個(ge) 沉澱自己的機會(hui) 。我選擇了後者。

  第一次來到工作所在地——盤州市保田鎮時,除了和家鄉(xiang) 畢節不一樣的景色、方言、飲食習(xi) 慣,更大的困難來自從(cong) 校園到社會(hui) 、由學生幹部到基層工作者的角色轉變。我時刻提醒自己,每一項具體(ti) 而繁雜的工作,都要拿出耐心和勁頭,沉下心去學。

  從(cong) 實踐入手、在基層奉獻,成為(wei) 我實現轉型的金鑰匙。在做好黨(dang) 建工作的基礎上,我擔負起“網上共青團·智慧團建”係統管理工作,指導各個(ge) 村居團組織在係統上開展團員管理工作,讓係統成為(wei) 聯係轄區內(nei) 團員的重要紐帶。

  在鎮裏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展誌願服務時,常有爺爺奶奶問我:“小胡,我們(men) 沒能力輔導娃娃學習(xi) 怎麽(me) 辦?”也有小朋友告訴我,“除了上課,我們(men) 還想學其他知識”。我意識到,鄉(xiang) 親(qin) 們(men) 從(cong) 山裏搬進了新居,對未來有了新期待。

  從(cong) 去年8月開始,經過多次入戶走訪、電話溝通,我們(men) 決(jue) 定依托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誌願服務室等場所,開展“希望小課堂”陪伴行動,利用寒暑假為(wei) 孩子們(men) 提供作業(ye) 輔導,培養(yang) 興(xing) 趣愛好。讓我們(men) 頗感欣慰的是,雖然時間不長,但孩子們(men) 已經在學習(xi) 上有了進步,還學會(hui) 了表達自我,變得自信開朗。

  漸漸地,鎮級12名團員青年幹部也陸續加入進來了。隨著這支誌願服務隊伍的壯大,包含希望小課堂、青少年活動中心、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夜校等在內(nei) 的“團團益加青”項目不斷成熟……

  我深深感到,每個(ge) 人的青春夢想都能在基層廣闊天地生根發芽,綻放閃耀的希望之花。

  作答:用心用情為(wei) 民服務

  講述人:重慶綦江區永新鎮經濟發展辦公室工作人員、西部計劃誌願者 陳琳

  連晴高溫天氣,森林防火形勢嚴(yan) 峻……回想自己報到第一天,我還沒來得及多想,便快速進入戰高溫狀態。

  那一夜,村上突發森林火情,我被安排在辦公室保障後勤。聯係車輛、準備物資、搬運礦泉水和食物……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卻是衝(chong) 鋒一線的堅實保障。那段時間,我和同事們(men) 連續作戰60餘(yu) 天,毫不懈怠。

  平時工作中,在幫助脫貧戶辦理小額信貸時,我深切感受到了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發展產(chan) 業(ye) 的信心。脫貧戶張基國去年還完了2019年貸款,隨後新貸5萬(wan) 元,用於(yu) “做大做強”養(yang) 蜂業(ye) ;脫貧戶李成開今年新貸5萬(wan) 元,新養(yang) 鴨子100多隻……

  黨(dang) 的好政策給脫貧戶發展產(chan) 業(ye) 增強了底氣。李成開提起這,就收不住話匣子:“政策東(dong) 風送來資金及時雨,燃眉之急解了,咱心氣更足了。”

  我還積極參加“河小青”誌願服務活動。清理草叢(cong) 中的塑料袋,掃去階梯上的枯葉……每一次默默付出都很值得。如今,碧波漣漪映藍天,河畔草青花爛漫。人們(men) 徜徉河畔,感受著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青春何為(wei) ?在我的這份答卷裏,細微故事透著熱愛與(yu) 堅持。

  轉變:外鄉(xiang) 大學生變身“村裏娃”

  講述人:寧夏銀川市興(xing) 慶區月牙湖鄉(xiang) 塘南村西部計劃誌願者 趙淑豔

  2022年盛夏,學校召開了關(guan) 於(yu) 西部計劃誌願服務的宣講會(hui) ,不少同學積極報名,這讓從(cong) 寧夏考出來的我難耐內(nei) 心“躁動”。回去建設家鄉(xiang) !很快,我如願以償(chang) 。

  帶著滿腔豪情到了村上,才發現現實比理想“骨感”得多。第一次入戶摸排時,我拿著入戶調查表,一板一眼詢問老鄉(xiang) 情況,壓根沒幾個(ge) 人搭理我;後來,跟著村幹部入戶,我全程支著耳朵聽卻不敢講,感覺自己是那樣“格格不入”……

  同時,我發現,村書(shu) 記撒彥存每次入戶,總要先跟村民聊半天:娃娃學習(xi) 咋樣、牛羊飼料夠不夠……起初,我不理解,每天入戶摸排幾十家,工作量這麽(me) 大,咋還有時間閑聊?作為(wei) 我的幫帶導師,撒書(shu) 記話語諄諄:家長裏短連著村情民意,跟村民打交道,就得學會(hui) 拉家常。於(yu) 是,我嚐試用方言和村民聊天,村民很快跟我熱絡起來,工作推進越來越順利。

  作為(wei) 村裏的村振興(xing) 專(zhuan) 幹和青年服務工作者,我的工作任務很重。記得有一次登記錄入村民收入表,忙亂(luan) 中填錯了信息,幸虧(kui) 上報前被網格員及時發現。自責內(nei) 疚加上忙碌焦慮,我偷偷抹起了眼淚。駐村書(shu) 記看見了,走過來寬慰我,還建議我“理清工作思路,找到解題之法”。我試著製定了工作計劃安排表,騰出時間梳理內(nei) 容方法、總結經驗不足,工作效率漸漸提升了。

  變化的不隻是工作方法,還有我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感情。在鄉(xiang) 親(qin) 們(men) 眼裏,我已經從(cong) 那個(ge) “外來的大學生”變成了“咱塘南村的娃”。誌願服務期滿後,我打算繼續紮根,在廣闊田野收獲成長、施展才華。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李慧、萬(wan) 瑪加、王雯靜、龍軍(jun) 、禹愛華、李曉東(dong) 、周洪雙、陳冠合、呂慎、張國聖、王建宏、張文攀、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成蓉、楊雲(yun) 傑、豐(feng) 瑤)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