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戲劇院緣何好戲頻出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ye) 庭 周仕興(xing)
今年“五一”假期期間,全國政協京昆室成員侯露原本在安徽休假。在聽說廣西戲劇院要在北京演出彩調劇《新劉三姐》後,她立刻取消休假,從(cong) 安徽趕回北京看戲。
《新劉三姐》在北京參加了由文旅部、北京市共同主辦的新時代舞台藝術優(you) 秀劇目展演。這次展演,多數是一個(ge) 省出一部作品,而廣西戲劇院一個(ge) 院團就呈現了三部作品。除了參加展演的彩調劇《新劉三姐》《木匠哥的鋼琴夢》外,桂劇《花橋榮記》以小劇場演出的形式跟北京觀眾(zhong) 見麵。
“一個(ge) 劇院同時帶三部作品進京演出,這是極少見的。”侯露感慨,“不僅(jin) 如此,這些年,廣西戲劇每次進京總會(hui) 刮起一股追劇旋風。”“這樣的成績在業(ye) 界是不多見的,這也形成了大家關(guan) 注的‘廣西戲劇院現象’。”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一級巡視員呂育忠說。
一切看似偶然的成功,背後都有必然的規律。近日,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與(yu)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聯合舉(ju) 辦新時代廣西地方戲曲發展研討會(hui) ,共同總結近年來廣西“好戲連台”的經驗。
選對人: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不追逐名編名導
據呂育忠觀察,近些年,舞台藝術領域過於(yu) 追逐名編名導,導致部分名編名導被過度“透支”。一些編劇導演為(wei) 了趕進度,淪為(wei) “百度編劇”“飛機導演”——劇本素材從(cong) 網上找,導戲三天換一個(ge) 地方。
“劇院搞創作請人,一定要找對的,而不要總是找貴的。”呂育忠說。
作為(wei) 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院團,廣西戲劇院資金算不上充裕,但他們(men) 把有限資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請最適合的人。
導演宮曉東(dong) 就是這樣一位“適合的人”。他創作時,從(cong) 來不願為(wei) 眼前所惑,不想追逐所謂的熱點。過去幾年,宮曉東(dong) 為(wei) 廣西戲劇院排演了4部優(you) 秀作品——壯劇《百色起義(yi) 》《蒼梧之約》和彩調劇《新劉三姐》《木匠哥的鋼琴夢》,獲得了文華獎、“五個(ge) 一工程”獎等多項大獎,每部作品都能讓觀眾(zhong) 產(chan) 生強烈的共情。
走對路:
挖掘傳(chuan) 統經典,改編優(you) 秀劇目
當下的舞台藝術領域,存在不少錯位創作現象,有的院團放棄自己的優(you) 勢和傳(chuan) 統,盲目投入新作品的創作中,有的熱衷於(yu) 當地名人題材創作,不管有無戲劇性。
“廣西戲劇院沒有盲目跟風,而是紮實做好挖掘傳(chuan) 統經典和移植改編優(you) 秀傳(chuan) 統劇目工作,由此為(wei) 新作品的藝術創新,打下了堅持基礎。”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說。
誕生於(yu) 1958年的《劉三姐》是廣西彩調劇的經典,“劉三姐”由此成為(wei) 廣西重要的文化符號。如何在新時代傳(chuan) 承劉三姐文化?廣西戲劇院首先對老作品進行複排。
“在複排的過程中,我們(men) 讓青年演員了解了曆史和傳(chuan) 統,也從(cong) 經典中汲取到豐(feng) 富的營養(yang) 。”廣西戲劇院院長龍倩說。近年來,廣西戲劇院複排了多達29部傳(chuan) 統經典劇目,包括壯劇《歌王》《寶葫蘆》《百鳥衣》,桂劇《梁祝》《西廂記》《秦香蓮》,彩調劇《五子圖》《換子記》《哪嗬咿嗬嗨》,京劇《紅燈記》《紅色娘子軍(jun) 》《沙家浜》等。
在繼承傳(chuan) 統的基礎上,才有了包括彩調劇《新劉三姐》《木匠哥的鋼琴夢》在內(nei) 的21部大型新創劇目的誕生。
“文化是一條河,它從(cong) 過去流到現在,從(cong) 現在流向未來。”中國戲曲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傅謹指出,包括戲曲藝術在內(nei) 的所有文化藝術,都需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而以廣西戲劇院為(wei) 代表的廣西戲曲界,之所以成為(wei) 全國戲曲藝術發展的高地,就是因為(wei) 走對了上述這樣一條傳(chuan) 承發展的道路。
多演出:
實現廣西舞台有戲,群眾(zhong) 身邊有戲
很多文藝院團都有這樣一個(ge) 夢想:擁有自己的劇場。那是因為(wei) 有劇場,才有舞台;有舞台,才有演出;有演出,才能推動劇目創作和人才培養(yang) 。
近些年,僅(jin) 廣西戲劇院10年間就新創了21台大型劇目,複排和傳(chuan) 承了29部劇目,移植和學習(xi) 了4部劇目,其中兩(liang) 部作品榮獲文華獎、兩(liang) 部作品榮獲中宣部“五個(ge) 一工程”獎、三部作品連續三年分別入選國家舞台藝術重點創作扶持工程、三部作品同時入選文化和旅遊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舞台藝術精品創作工程”“百年百部”重點扶持項目、十六個(ge) 項目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有了好戲當然還需要舞台。當很多劇院連一個(ge) 劇場都沒有時,廣西戲劇院已經擁有兩(liang) 個(ge) 劇場。有了劇場,就能持續為(wei) 群眾(zhong) 演出。龍倩介紹,十年間,廣西戲劇院共開展文化惠民演出4200餘(yu) 場,觀眾(zhong) 超過310萬(wan) 人次。通過這些演出,培養(yang) 了人才,打磨了作品,從(cong) 而讓廣西“好戲連台”。
廣西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鄭藝介紹,近年來廣西文化和旅遊廳實施“廣西有戲”品牌戰略,規劃實施“舞台藝術源頭創作引導工程”等7大工程以及“舞台藝術精品劇目演出推廣計劃”等16個(ge) 專(zhuan) 項行動計劃,構建了全區舞台藝術創作的閉環扶持體(ti) 係。通過這些努力,實現了廣西舞台有戲、廣大演員有戲、群眾(zhong) 身邊有戲,提升了“廣西有戲”的品牌影響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