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既是科普教育,更是愛國主義教育
【新聞隨筆】
作者:陳城
5月10日晚,大雨過後的海南文昌龍樓鎮和淇水灣海灘湧入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當晚,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搭載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從(cong) 位於(yu) 這裏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這是中國空間站應用與(yu) 發展階段首次發射任務,也是長征七號火箭首飛七周年的第七次發射任務,因此吸引了不少民眾(zhong) 前來觀看。
發射當天,記者在進入龍樓鎮的航天大道上,看到了懸掛著各省區市車牌的小客車湧入,還觀察到大量大巴車搭載著眾(zhong) 多遊客進入這個(ge) 海南東(dong) 部的小鎮。這一景象,在每次文昌執行火箭發射任務時都會(hui) 出現。
數據顯示,2016年文昌發射場首次執行任務時,就有近12萬(wan) 名遊客進入文昌。這一數據還在持續增加——2019年長征五號遙三火箭發射任務,約有18.5萬(wan) 人湧入文昌;2022年“問天”實驗艙發射當天,從(cong) 全國各地進入龍樓鎮的車輛就超過了20萬(wan) 輛,至少有超過50萬(wan) 人到龍樓鎮觀看火箭發射。
公眾(zhong) 為(wei) 何會(hui) 對火箭發射如此感興(xing) 趣?這源於(yu) 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帶給民眾(zhong) 的自豪感。中國航天事業(ye) 從(cong) 零起步,到今日躍居世界前列,其發展曆程正是國家經濟水平和科技實力不斷提升的一個(ge) 縮影。從(cong) 東(dong) 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到楊利偉(wei) 作為(wei) 中國航天員首次進入太空,再到2022年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中國航天事業(ye) 的每一個(ge) 腳步,都被廣大中國民眾(zhong) 所關(guan) 注,載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成功,都能夠引來國人的歡呼雀躍。很多普通民眾(zhong) 無法參與(yu) 到航天事業(ye) 的具體(ti) 工作中,因而現場觀看火箭發射、親(qin) 曆和見證中國航天事業(ye) 的每一個(ge) 重要節點,就成為(wei) 人們(men) 抒發對中國航天成就自豪之情的主要方式。
文昌航天發射場的每次發射任務,除了有大量航天愛好者、攝影愛好者前來觀看外,還有無數家庭帶著孩子前來觀看。記者觀察到,在遊客最為(wei) 集中的龍樓鎮和淇水灣海灘上,從(cong) 學齡前兒(er) 童到大中小學生比比皆是。他們(men) 當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在現場觀看火箭發射,他們(men) 對航天科技並沒有十分細致的了解,但他們(men) 都知道我國擁有了自主建造的空間站、有大推力火箭“胖五”長征五號、有航天員在太空常態化開展工作……因而,他們(men) 就想要來到現場,親(qin) 眼見證火箭發射,因為(wei) 在網絡上觀看直播“不過癮”。
中國航天事業(ye) 今日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後繼的奮鬥結晶。麵向深空,航天事業(ye) 需要無數新鮮血液帶來全新想法、注入更多活力,以此不斷突破瓶頸。這就需要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種下科學夢想。現場觀看運載火箭發射,是課本知識和視頻直播所替代不了的。
這就是人們(men) 對火箭發射感興(xing) 趣的最直接原因,文昌成了近距離接觸和感受大國重器和航天文化的最佳場所之一。在火箭發射倒計時階段,現場觀看的人群會(hui) 自發齊聲倒數讀秒;在火箭點火升空之後,現場觀看的人群會(hui) 呐喊歡呼高唱歌曲;在火箭成為(wei) 光點進入太空之後,龍樓鎮上的居民還會(hui) 點燃煙花慶祝……這是直觀的科普教育,更是生動的愛國主義(yi) 教育。這也昭示著中國航天事業(ye) 現實輝煌、未來可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