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推動人工智能創新與治理協同發展
【光明時評】
作者:孫辰朔、林誌傑(清華大學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hui) 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要重視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營造創新生態,重視防範風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據中國信通院測算,2022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chan) 業(ye) 規模達5080億(yi) 元,同比增長18%,企業(ye) 數量超過4000家,中國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已進入全球第一梯隊。與(yu) 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具有領先優(you) 勢,為(wei) 後續人工智能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當前人工智能逐步走向通用型的發展新階段,為(wei) 充分發揮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多方麵比較優(you) 勢,應從(cong) 多角度發力,促進人工智能創新與(yu) 治理的協同發展,加強國內(nei) 國際交流合作,推動人工智能更好地造福人類。
營造創新生態,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技術方麵,要加速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加快芯片、器件、算法等軟硬件研發,取得核心技術突破。數據方麵,人工智能依賴於(yu) 大量數據的標注與(yu) 學習(xi) ,應充分發揮我國海量數據的優(you) 勢,健全數據流通交易製度,強化各類數據資源匯聚與(yu) 高質量供給。場景方麵,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及豐(feng) 富應用場景的優(you) 勢,促進人工智能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各類主體(ti) 開放場景機會(hui) 、提升場景創新能力。人才方麵,要持續強化基礎研究工作,優(you) 化學科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研攻關(guan) 項目,培養(yang) 精通算法和工程實現的高水平人才。通過聚集技術、數據、場景、人才等創新要素,營造創新生態,激發人工智能創新潛力。
重視防範風險,推動人工智能良性健康發展。針對技術風險,要推動人工智能安全攻防技術創新,降低人工智能模型遭受攻擊的風險。要提高數據質量,降低模型算法偏差。針對意識形態及倫(lun) 理風險,要重點關(guan) 注人工智能技術本身存在的體(ti) 製機製不健全與(yu) 製度不完善等問題。一方麵,在借助人工智能賦能意識形態治理的同時,要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要求貫穿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及應用等科技活動全過程,使人工智能產(chan) 品的研發及利用遵守法律法規、社會(hui) 公德、公序良俗,體(ti) 現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另一方麵,要加快推進科技倫(lun) 理治理法律製度建設,強化人工智能算法審查及監管機製,構建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的科技倫(lun) 理規範。深入開展科技倫(lun) 理教育和宣傳(chuan) ,構建良好人工智能倫(lun) 理氛圍,推動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健康有序發展。
加強國內(nei) 國際交流合作,促進互利共贏。麵向國內(nei) ,各地區各行業(ye) 人工智能發展布局要堅持與(yu) 國家規劃方向一致,並結合自身優(you) 勢構建具有特色的發展格局。加快建設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試驗區,推動試驗區在創新與(yu) 治理方麵先行先試,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促進地區間、校企間人工智能發展的交流與(yu) 合作。麵向國際,要積極搭建人工智能發展各方參與(yu) 的開放性平台,推動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國際人工智能治理方案,通過打造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成功版本,向國際社會(hui) 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光明日報》( 2023年05月15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