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吃錯蘑菇會中毒 預防謹記“三不”

發布時間:2023-05-16 10:09:00來源: 廣州日報

  每年雨季,很多愛嚐鮮的市民采摘野蘑菇回家烹製,結果因誤食毒蘑菇而中毒,讓人痛惜。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中毒科主任醫師楊誌前指出,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yu) 食用菇外形相似,鑒別需要具備專(zhuan) 業(ye) 知識並借助一定的儀(yi) 器設備,僅(jin) 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部特征難以辨別,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因此千萬(wan) 不要憑個(ge) 人經驗鑒別蘑菇是否有毒,更不要私自采摘食用,一旦誤食,應盡早到醫院處理。

  再三提醒:千萬(wan) 不要采食野外的蘑菇

  在雨水充足、高溫潮濕的季節裏,毒蘑菇生長繁殖加快,采野蘑菇誤食中毒的風險增大,省疾控發出重要提醒:千萬(wan) 不要采食野外的蘑菇!

  毒蘑菇又叫毒蕈,據統計,我國已報道的毒蕈有400多種,廣東(dong) 的毒蕈有200多種,其中致命的有十餘(yu) 種。楊誌前提醒,“不要憑個(ge) 人經驗鑒別蘑菇是否有毒,不要私自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很多人覺得自己很有經驗,但其實,很多蘑菇外表看起來很像,很容易誤判,去年市十二醫院收治的多起近江粉褶菇中毒就是從(cong) 化當地居民,常年在荔枝樹附近采集荔枝菌。但因外形極其相似,有經驗的居民仍中招。也有人說蘑菇顏色鮮豔的就有毒,但例如有劇毒的白毒傘(san) 、灰花紋鵝膏等樣子都是“普普通通”。“所以,我反複強調,一定不能憑個(ge) 人經驗鑒別蘑菇是否有毒。”

  另外,由於(yu) 是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yu) 有毒的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si) 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無毒品種的蘑菇,仍然會(hui) 有中毒的危險。

  誤食者就診時要將吃剩的蘑菇送檢

  省疾控中心呼籲,全省各地做好預防毒蘑菇中毒的警示宣傳(chuan) ,公眾(zhong) 不要輕信民間或網傳(chuan) 的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毒蘑菇鑒別方法,做到人人知曉隨意采食野生蘑菇的危害性,尤其是具有潮濕土壤適合菌類生長的公園、植物園、旅遊區、林場等地需做好警示,防止市民誤采誤食毒蘑菇,必要時可定期清理。

  對於(yu) 個(ge) 人防護而言,請做好“三不”:不采摘。外出郊遊期間,市民不要因為(wei) 好奇或為(wei) 滿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

  不買(mai) 賣。注意勿在路邊攤販購買(mai) 蘑菇,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偏聽偏信,輕易買(mai) 來食用。

  不食用。要避免類似中毒事件,家庭飲食關(guan) 鍵在於(yu) 不食用自采或來源不明的野生蘑菇。集體(ti) 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遊等盡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確保飲食消費安全。

  “蘑菇雖小,但有的毒性極強。”楊誌前說,“其中肝損傷(shang) 型(例如白毒傘(san) 、灰花紋鵝膏等)最為(wei) 嚴(yan) 重,是造成廣東(dong) 省毒蕈中毒死亡的主要蕈種,表現為(wei) 惡心、嘔吐、肝區疼痛等症狀,部分患者可能會(hui) 伴有精神症狀。重症者短期內(nei) 暴發急性廣泛肝細胞壞死,快速進展為(wei) 肝衰竭、肝性腦病,病死率高,占全部毒蕈中毒死亡比例的90%以上。”

  目前急性毒蕈中毒尚無明確的特效解藥,因此患者食用毒蕈中毒後就必須盡快就醫。如發現異常立即到就近醫院洗胃、導瀉、清除吸收的毒物,到專(zhuan) 業(ye) 機構根據不同類型的毒蕈使用針對性的解毒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就診時一定要將吃剩的蘑菇、蘑菇湯留起送檢專(zhuan) 業(ye) 機構鑒別,確定所食毒蕈種類。”楊誌前表示。

  這個(ge) 自救指南請收好

  1、立即呼叫救護車趕往現場。

  2、要立刻進行催吐,可先讓誤食者服用大量溫鹽水,5-10ml一次,然後用手指(最好用布包著指頭)刺激咽部,促使嘔吐,以減少毒素的吸收。

  3、孕婦慎用催吐。

  4、如果中毒者出現昏迷,則不宜進行人為(wei) 催吐,否則容易引起窒息。

  5、加蓋毛毯保溫。

  6、凡食用過同樣蘑菇者,無論是否發病,均需立即到醫院進行檢查。

  7、食用過的剩餘(yu) 蘑菇,應留存以供檢驗,查明中毒原因。(全媒體(ti) 記者張青梅、何雪華 通訊員粵疾控、廖溫勃)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