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治超亂象當治

發布時間:2023-05-18 09:43: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陳廣江

  近日,中國三農(nong) 發布的一則有關(guan) 治超亂(luan) 象的調查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據報道,河南省安陽市內(nei) 黃縣幾位大貨車車主表示:“想把車賣掉,不想再幹這行了,因為(wei) 罰款太厲害了。”其中一位車主,兩(liang) 年收到了58份罰單,罰金高達27.5萬(wan) 元。對此,河南省內(nei) 黃縣交通運輸局一工作人員表示:“經過三年疫情,現在財政都沒錢了,這叫執法到位,該罰的錢,必須得罰。”

  財政沒錢、罰款來湊,此言一出,令人瞠目結舌。且不說所謂“財政沒錢”是否屬實,即使當地財政真的出現很大困難,也不能靠罰款解決(jue) ,更不能靠亂(luan) 罰款解決(jue) ,否則無異於(yu) 飲鴆止渴。逐利式、斂財式執法,不僅(jin) 解決(jue) 不了財政難題,還會(hui) 重創當地營商環境和政府公信力,其危害絕不容小覷。

  如果大車司機真的超載,受罰也就無話可說。問題是,電子自動稱重設備經常不準,誤差有點大,明明出發前沒超重的貨車,在此地過磅都顯示超載,讓人難以理解。依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對於(yu) 超載的處理,嚴(yan) 禁“隻罰款不卸載”,而且違法告知書(shu) 30日內(nei) 必須告知當事人。但在內(nei) 黃縣,執法人員隻罰款,並不要求卸貨,經常幾個(ge) 月甚至一年後才向車主送達違法告知書(shu) 。

  種種跡象顯示,所謂“執法到位”,其實就是“罰款到位”,治超的目的不是保護車輛和駕乘人員的安全以及保護公路少受損害,而是創收乃至斂財,屬於(yu) 典型的本末倒置。當治超淪為(wei) 創收、斂財的工具,執法的正當性已蕩然無存。不管罰款歸地方財政所有,還是落入部門“小金庫”,這種以罰款為(wei) 目的的執法行為(wei) 都經不起推敲。

  近年來,隨著法治政府建設向縱深推進,相關(guan) 部門不斷增強法治意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治超亂(luan) 象出現了有目共睹的改觀。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要警惕治超亂(luan) 象沉渣泛起。

  在國家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之下,誰給了執法人員將“治超”變“斂財”的膽子?越是地方財政出現困難,越要用心用情嗬護市場主體(ti) ,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加快推進各行各業(ye) 全麵複蘇和振興(xing) 。罰款罰得大車司機都不想幹了,市場要素和資源何以暢通流動?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何以維護?

  公開報道顯示,4月21日,河南省交通運輸廳發布《關(guan) 於(yu) 開展道路交通安全和運輸執法領域突出問題專(zhuan) 項整治的通告》,決(jue) 定自4月21日起至10月31日,在全省範圍內(nei) 組織開展道路交通安全和運輸執法領域突出問題專(zhuan) 項整治。其中,“逐利執法”、執法不規範、執法粗暴、執法“尋租”等問題,被列為(wei) 重點整治內(nei) 容。顯然,這次專(zhuan) 項整治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陳廣江)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