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京劇萬紫千紅的勝景
12年孜孜以求,“京劇電影工程”推出21部優(you) 秀作品——
呈現京劇萬(wan) 紫千紅的勝景
核心閱讀
列入“京劇電影工程”的21部電影,所涉流派超過現存流派的65%。從(cong) 18家京劇表演團體(ti) 優(you) 選最適合擔綱演出的人才。
為(wei) 形成一套恰當的視覺語言係統,對原作進行有效的電影化改造,完成由舞台藝術向電影視聽藝術的轉變,攝製團隊針對每出戲的特點和需要,用創新先導,用科技支撐,用審美托底,力爭(zheng) 做到京劇傳(chuan) 承精美化、電影創作時代化。
前不久,《四郎探母》《紅樓二尤》《群英會(hui) ·借東(dong) 風》《文姬歸漢》4部京劇電影在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隆重推出。12年孜孜不倦,“京劇電影工程”終於(yu) 完成兩(liang) 批21部具有代表性、示範性的作品,步入收官階段,這些具有鮮明文化辨識度的影片受到廣泛關(guan) 注。
戲曲與(yu) 電影有著不解之緣,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jun) 山》便是通過電影藝術保留和傳(chuan) 播京劇文化。兩(liang) 種經典藝術在融合互補中彰顯強大生命力。“京劇電影工程”堅持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cong) 浩如煙海的傳(chuan) 統劇目和長年積累的編創佳作中,精選有劇種代表性和藝術性、能體(ti) 現當代京劇藝術家實力水平的大戲,又經過案頭劇本的認真加工、排練場上的反複打磨、電影棚裏的精心攝製,製作出一批能夠廣泛傳(chuan) 播、永久留存的影片。
國粹經典的當代傳(chuan) 播與(yu) 傳(chuan) 承
這是一項既崇高又艱巨的曆史任務,也是一項大力弘揚傳(chuan) 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舉(ju) 措。“京劇電影工程”由中央領導同誌親(qin) 自倡導、推動,國家有關(guan) 部委參與(yu) 、全力配合。倡導者始終不渝的決(jue) 心、藝術家們(men) 的刻苦努力,是“京劇電影工程”得以順利開展的根本保證。
京劇劇目浩如煙海。單以《三國演義(yi) 》為(wei) 題材的骨子戲就有200餘(yu) 種,足見三國戲在京劇劇目中所占比例之高、地位之重。京劇講究陣容齊全、文唱武打兼擅、形式豐(feng) 富多樣,非常適合演繹氣勢恢宏、波譎雲(yun) 詭、賽智鬥勇的人物故事。《群英會(hui) ·借東(dong) 風》便是其中曆經錘煉的一部。上世紀50年代,由馬連良、葉盛蘭(lan) 、譚富英、袁世海、裘盛戎、蕭長華等主演的該劇舞台藝術片,堪稱當時的京劇“群英會(hui) ”,完整記錄了前輩們(men) 的表演風采,為(wei) 我們(men) 留下彌足珍貴的曆史資料。此次重新拍攝的新版電影《群英會(hui) ·借東(dong) 風》,由葉少蘭(lan) 、尚長榮、朱強、孟廣祿、張建國、寇春華、葉金援等代表性藝術家擔綱,運用更先進的電影工具和科技手段,展現當代京劇人傳(chuan) 承國粹的藝術高度和守正創新的精神風貌。
《霸王別姬》為(wei) 梅蘭(lan) 芳1922年首演的梅派代表作,《蕭何月下追韓信》是周信芳編演的麒派看家戲,二者都是久演不衰的藝術珍品。新中國成立後編演的《謝瑤環》《穆桂英掛帥》《趙氏孤兒(er) 》《滿江紅》《九江口》,同樣以雄渾的風格、深邃的內(nei) 涵,加上梅蘭(lan) 芳、馬連良、張君秋、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一眾(zhong) 名家唱念做打的出色演技而著稱。《秦香蓮》《狀元媒》《勘玉釧》《乾坤福壽鏡》等觀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故事劇,或以濃鬱的民間色彩、生活情趣,或以細膩深刻的人性開掘,廣受歡迎。“京劇電影工程”選擇這些基礎厚實的劇目拍攝影片,力求在經典的當代傳(chuan) 播和後世傳(chuan) 承中實現更好、更精的效果。
京劇藝術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京劇是一門色彩豐(feng) 富、流派眾(zhong) 多的表演藝術。列入“京劇電影工程”的21部電影,流派紛呈、百花競豔,較為(wei) 全麵地反映了京劇藝術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從(cong) 老生的譚派、餘(yu) 派、馬派、麒派、楊派、言派、奚派、高派,到旦行的梅派、程派、尚派、荀派、張派、杜(近芳)派、關(guan) (肅霜)派,再到淨行的裘派、袁派、侯派,小生的葉派、俞派,武生的楊(小樓)派、李(少春)派,老旦的老李(多奎)派、新李(金泉)派,醜(chou) 行的蕭(長華)派……所涉流派超過現存流派的65%。
新版《群英會(hui) ·借東(dong) 風》集葉派小生、馬派老生、裘派銅錘、奚派老生、楊派武生、蕭派方巾醜(chou) 和自成一格、有“當下活曹操”之稱的架子花臉於(yu) 一台,盡可能滿足各類觀眾(zhong) 的欣賞偏好。
《文姬歸漢》是1926年由金仲蓀編劇、程硯秋創演的一出大戲。雖有史書(shu) 和《三國演義(yi) 》小說作依據,又有元明雜劇可參考,它的戲劇結構、唱念詞曲卻是全新創作。此劇一經上演,便因其表現出的複雜的人物內(nei) 心和淒楚動聽的唱腔,獲得廣大戲迷的追捧。此後數十年間,程派弟子相繼學演,又經程派名家李世濟在劇本上的修訂加工,形成多版本同時流傳(chuan) 的盛況,成為(wei) 程派青衣必演的保留劇目。將這樣一出淒美動人、委婉深沉的典型程派青衣戲搬上電影,足以贏得“程迷”們(men) 的青睞。
另一部公映的《紅樓二尤》,則是陳墨香1932年根據《紅樓夢》有關(guan) 章節為(wei) 荀慧生度身定製,被列為(wei) 荀派六大悲劇之一。前飾三姐、後演二姐,荀慧生分別以花旦、閨門旦應工,充分展示了他超越行當的實力和魅力。上世紀60年代,荀慧生將該劇傳(chuan) 授16歲的後起之秀劉長瑜。此後,劉長瑜在頻繁的演出實踐中,又對劇本作了多次梳理和修改,得到業(ye) 內(nei) 外廣泛好評,獲得“雛鳳清於(yu) 老鳳聲”的讚譽。鑒於(yu) 曆史原因,荀慧生一生未在銀幕上展現風姿。此次拍攝此劇,彌補了這一出荀派名劇沒有影像呈現的遺憾。
戲曲與(yu) 電影的交融創新
“京劇電影工程”在傳(chuan) 播經典藝術的同時,也鍛造了一支有經驗、有水平、有熱情、有追求的拍攝京劇電影的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對戲曲電影事業(ye) 的後續發展,將產(chan) 生深遠影響和積極作用。
京劇電影的拍攝不僅(jin) 是一場京劇藝術的傳(chuan) 承與(yu) 接力,還見證著中國戲曲文化與(yu) 電影文化的交融與(yu) 創新。一大批有實力、有經驗、高水平、高素質的藝術人才,全心投入、取長補短、通力協作,才有可能達到永久留存的目標。
調集精兵強將,組建陣容強大的演出團隊。以實力最雄厚的京津滬為(wei) 主要拍攝基地,打破團與(yu) 團、地與(yu) 地之間的限製,從(cong) 各地優(you) 選最適合擔綱演出的人才。據統計,21部電影所涉演員、演奏員廣布18家京劇表演團體(ti) 。武戲《大鬧天宮》從(cong) 14家京劇院團、院校,找到30多名翻打武戲演員,由福建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中央戲劇學院的4名孫悟空扮演者合力完成。《謝瑤環》由國家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天津京劇院、北京京劇院等院團的演員聯袂擔綱。《四郎探母》《紅樓二尤》也充分體(ti) 現了強強聯合。
一批朝氣蓬勃、實力強勁的青年拔尖人才嶄露頭角,在銀幕留下青春亮麗(li) 的風采和功力非凡的才藝。張建峰、李博、楊少彭飾演的楊延輝,竇曉璿、郭霄、呂洋飾演的鐵鏡公主,羅戎征飾演的尤三姐等,都讓人眼前一亮。
特聘28位表演藝術家、劇作家、音樂(le) 家、戲劇理論家、電影導演組成藝術指導組,從(cong) 劇目遴選到腳本修改、演出評議、審片論證,全程投入,建言獻策。一批深諳電影規律、了解京劇、技術過硬的導演、攝影、錄音、美工和製片人員,先後組成各個(ge) 攝製組,邊研究、邊實踐、邊提高。
為(wei) 形成一套恰當的視覺語言係統,對原作進行有效的電影化改造,完成由舞台藝術向電影視聽藝術的轉變,攝製團隊針對每出戲的特點和需要,用創新先導,用科技支撐,用審美托底,力爭(zheng) 做到京劇傳(chuan) 承精美化、電影創作時代化,贏得當代乃至後代觀眾(zhong) 的認可。《四郎探母》大膽運用虛擬拍攝技術,力求達到以往“搭景”完成不了的詩意效果。《大鬧天宮》大量使用電腦動畫製作和電影特技,營造變幻莫測的神話氣氛。《霸王別姬》《蕭何月下追韓信》《貞觀盛事》則采用3D/全景聲新技術,更加生動地傳(chuan) 播京劇經典。
京劇藝術正通過銀幕煥發出曆久彌新的光彩。期待多年以後,這些影片在觀眾(zhong) 心中依然是當之無愧的精品。(作者黎中城 為(wei) 上海京劇院原院長、劇作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