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機器人產業更大潛力(人民時評)
實現機器人產(chan) 業(ye) 與(yu) 製造業(ye) 良性互動,既要補短板也要鍛長板,著力拓展機器人應用的深度和廣度
焊接0.4毫米的超薄碳鋼板,1分鍾內(nei) 碼放10箱貨物……在前不久舉(ju) 辦的第十九屆天津工博會(hui) 上,各類工業(ye) 機器人精彩亮相,展示出超強技術實力。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為(wei) 機器人產(chan) 業(ye) 提供了廣闊空間。近年來,工業(ye) 機器人應用日益廣泛,正從(cong) 汽車製造、金屬製品加工等傳(chuan) 統領域向新一代半導體(ti) 等行業(ye) 延伸。機器人技能也隨之“進化”,不隻會(hui) 幹搬運等“體(ti) 力活”,還能做排產(chan) 、質檢等“腦力活”。統計顯示,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規模快速增長,其中,工業(ye) 機器人應用覆蓋國民經濟60個(ge) 行業(ye) 大類、168個(ge) 行業(ye) 中類,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ye) 機器人市場。
機器人應用不斷拓展,支撐製造業(ye) 邁向中高端。機器人產(chan) 業(ye) 自身規模並不大,但能量不容小覷。作為(wei) 生產(chan) 工具,機器人具有操作精細、穩定等特點,能解決(jue) 一些生產(chan) 環節的難題;作為(wei) 新興(xing) 技術載體(ti) ,機器人是人工智能、5G等數字技術連接製造業(ye) 的橋梁。當前,數字經濟方興(xing) 未艾,智能化、網聯化、柔性化製造加速推進。發揮好機器人的撬動作用,不僅(jin) 能讓製造業(ye) 提質增效,還有望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為(wei) 製造業(ye) 發展創造新機遇。
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優(you) 勢明顯。國際機器人聯合會(hui) 統計顯示,2021年我國製造業(ye) 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wan) 人超300台,比2012年增長約13倍。同時,一些領域的創新走在世界前列。比如,借助機器視覺技術,給機器人裝上“火眼金睛”,引領了工業(ye) 質檢的潮流。我國機器人應用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產(chan) 業(ye) 自身也存在技術積累不夠、基礎相對薄弱等不足。實現機器人產(chan) 業(ye) 與(yu) 製造業(ye) 良性互動,既要補短板也要鍛長板,著力拓展機器人應用的深度和廣度。
推動機器人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需要持續攻關(guan) 關(guan) 鍵核心技術,保障供應鏈自主可控和產(chan) 業(ye) 安全。工業(ye) 機器人中,核心零部件占整機成本的70%以上。近些年,國產(chan) 機器人攻克了精密減速器、控製器、伺服係統等領域的部分難題,產(chan) 品國產(chan) 化率逐步提升,但材料研發、加工工藝等依然比較薄弱。由於(yu) 技術因素,自主品牌工業(ye) 機器人以組裝和代加工為(wei) 主,大多處於(yu) 行業(ye) 中低端。此外,在操作係統和相關(guan) 基礎軟件上,國產(chan) 工業(ye) 機器人起步相對較晚。要在激烈競爭(zheng) 中實現並跑、領跑,必須努力提升機器人核心部件、軟件國產(chan) 化水平,強化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
推動機器人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也需要完善產(chan) 用協同創新生態,以應用牽引機器人產(chan) 業(ye) 創新。深耕優(you) 勢行業(ye) ,通過“機器人+應用”帶動技術突破、產(chan) 品升級,是國產(chan) 機器人發展的重要經驗。著眼未來,一方麵,應組織好產(chan) 需精準對接,加快成熟場景普及推廣,拓展新能源汽車、光伏等新興(xing) 領域需求,推進與(yu)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努力把產(chan) 業(ye) 優(you) 勢轉化為(wei) 技術優(you) 勢;另一方麵,支持用戶參與(yu) 機器人產(chan) 業(ye) 鏈攻關(guan) ,凝聚各方合力,才能攜手開發更先進、適應性更好的產(chan) 品和方案。
加快建設以實體(ti) 經濟為(wei) 支撐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關(guan) 係我們(men) 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zheng) 中能否贏得戰略主動。作為(wei) 實體(ti) 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強做優(you) 製造業(ye) 意義(yi) 重大。聚焦產(chan) 業(ye) 鏈痛點、應用堵點、創新難點,讓機器人更好賦能製造業(ye) 升級,就能更好助力實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為(wei) 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喻思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