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不得用考試選拔學生 義務教育拒絕“挑三揀四”

發布時間:2023-05-24 10:2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強調各地要鞏固義(yi) 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成果,科學合理劃定學校招生片區,規範報名信息采集,健全有序錄取機製;不得通過考試或變相考試選拔學生,不得以各類競賽、考試證書(shu) 、榮譽證書(shu) 、培訓證明等作為(wei) 招生入學依據或參考。

  家長想把孩子送到教育質量高的學校,學校想招收優(you) 質生源,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缺乏基本的規範引導,一旦招生工作的導向出現偏差,就會(hui) 違背教育的價(jia) 值理念,引發種種亂(luan) 象。

  義(yi) 務教育階段,不僅(jin) 一個(ge) 都不能少,更要讓每個(ge) 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由於(yu) 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校際的教育質量客觀上存在一定差異,倘若不嚴(yan) 格執行免試就近入學,留下某些“操作”的空間,那就會(hui) 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如此一來,“名校”和“牛娃”或許是受益者,但對其他學校和孩子而言卻是一種巨大的不公平,同時還會(hui) 嚴(yan) 重加劇教育內(nei) 卷乃至破壞整個(ge) 教育生態。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規定不可謂不清晰,但落實過程中依然不能掉以輕心。根據以往經驗,總會(hui) 有人千方百計地試圖鑽空子。比如,要求不能考學生,有的學校就靈機一動,想到“考家長”。比如,有的小學在與(yu) 家長麵談過程中,用類似公務員考試的行測題測試家長;有的學校甚至要求登記祖父母的職務、學曆等信息,從(cong) “拚爹”“拚媽”升級為(wei) “拚家族”。

  此外,一些別有用心者還瞅準家長的教育焦慮,煽風點火、借機牟利。競賽與(yu) 中小學校招生入學之間雖然不再直接掛鉤,但基於(yu) “搶跑”可能會(hui) 帶來的收益,部分家長還是會(hui) 看重競賽的價(jia) 值。一些機構直擊家長的“雞娃”心理,搞出一些山寨競賽大肆斂財,加重了學生負擔,嚴(yan) 重擾亂(luan) 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最近,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中小學招生季臨(lin) 近,一些個(ge) 人和商家通過煽動焦慮情緒、虛構身份、捏造事實等方式誤導、欺騙家長和學生,牟取不法利益。更有甚者,將“教育焦慮”作為(wei) 有力的帶貨工具。一些所謂的“牛娃”家長紛紛運營起自媒體(ti) 賬號,現身說法,鼓吹教育成功學。還有不少自稱“高考狀元”“985名校”畢業(ye) 的家長,看似分享升學政策、教育理念,實則是為(wei) 了“帶貨”繪本、玩具等。

  義(yi) 務教育階段要做好教育公平這篇大文章,必須抓住招生這個(ge) 關(guan) 鍵環節,嚴(yan) 格落實中小學招生入學“十項嚴(yan) 禁”規定,暢通舉(ju) 報申訴受理機製,嚴(yan) 肅查處違法違規招生行為(wei) 。尤其是對那些為(wei) 了牟利不惜以虛假信息煽動放大“教育焦慮”的行徑,更應該嚴(yan) 懲不貸。

  從(cong) 長遠看,還要抓住考核評價(jia) 的“牛鼻子”,樹立科學的質量評價(jia) 觀與(yu) 人才觀,改變以升學率為(wei) 考核評價(jia) 學校主要指標的評價(jia) 方式。唯其如此,辦學者才能靜下心來,探索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而不是一味想著“掐尖”。如果學校能實現多元化辦學,家長也會(hui) 作出理性選擇,不會(hui) 逼著孩子擠“名校”。

  胡欣紅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