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賡續百年傳承 記錄教育精神——評《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文物史料圖鑒》

發布時間:2023-05-25 09: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書(shu) 話】

  作者:佟鴻舉(ju) (《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文物史料圖鑒》編委會(hui) 編委)

  由北京教育誌編纂委員會(hui) 辦公室組織編寫(xie) 、程道德教授擔任主編的《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文物史料圖鑒》(下稱圖鑒),經過七年的精心錘煉,爬梳整理了1800件/套文物史料,匯集了數十萬(wan) 字的參考資料,終於(yu) 付梓。《圖鑒》的出版,填補了高等教育史研究資料的一個(ge) 空白。

  《圖鑒》是以高校教育過程為(wei) 主線,全麵係統匯編了近現代高等教育規章製度、學生入學、教師評聘、學習(xi) 畢業(ye) 的教育史資料,堪稱是中國高等教育史總結性圖錄,是一部具有豐(feng) 厚文化內(nei) 涵、較高學術品位、簡明易懂的專(zhuan) 題史讀物。

  梁啟超曾說:“史料為(wei) 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複史之可言。”要清晰把握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情況,就必須要全麵掌握高等教育發展過程的各類史料。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文獻史料是近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曆程中保存、傳(chuan) 承下來的具有曆史價(jia) 值、科學價(jia) 值以及藝術價(jia) 值的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圖鑒》所收高教各類史料,以作者自藏實物為(wei) 基礎,從(cong) 另一個(ge) 視角再現並詮釋了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

  “章程、校刊、校徽”卷匯集晚清至20世紀50年代全國高等院校有關(guan) 章程、校刊、校徽等240餘(yu) 件,記錄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大學規章製度及學生修業(ye) 的軌跡。先立典章、後建大學的理念,在中國大學的起步階段就已經存在並進行了很好的實踐。1898年在京師大學堂開辦之初就製定了《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張百熙任管學大臣後,經過半年多的反複修訂推出《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首次較全麵地反映了我國近代教育史上新式學堂的體(ti) 係。民國時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分別製定了《北京大學章程》和《清華學校組織大綱》。大學章程是規範大學的各種行為(wei) 的依據,具有嚴(yan) 肅的拘束力。複旦大學原校長楊福家認為(wei) ,大學“有了章程,依法辦事,最後達到無為(wei) 而治。即在一定的規劃(法治)下,無為(wei) 而治或許是最好的治”。

  從(cong) 1916年到1947年,中國的高等學校數量從(cong) 86所增加到207所,在當時信息和傳(chuan) 播渠道尚不發達的時代,校報校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當時高校校刊記錄的高校建設、遷移和發展的過程,教學、科研、學術交流以及政策文件,一般有日刊、周刊、月刊等形式。校刊一般有公文、布告、會(hui) 議錄、校曆、文牘摘要、校聞(學校新聞)、論著、圖書(shu) 館消息、文藝等欄目,具體(ti) 內(nei) 容包括教育部訓令、教育廳訓令、學院招考學員簡章、專(zhuan) 載校務會(hui) 議紀要、教務處報告、事務處報告、注冊(ce) 部報告、文書(shu) 部報告、會(hui) 計部報告、附中報告、附小報告、校友近況等。這些內(nei) 容似散亂(luan) 無係統性,但往往是最真實、最立體(ti) 、最詳細的第一手資料。一份未間斷的校刊,可反映該校的校史。書(shu) 中甄選了30餘(yu) 所高校創辦的50餘(yu) 種各類刊物,是各高校校史研究有益的補充,具有較高的檔案學價(jia) 值。一份學術期刊,足可反映該校某一階段性學術史之諸多側(ce) 麵。這部分內(nei) 容為(wei) 我們(men) 研究高等教育史提供了直觀的圖錄索引,期待有機會(hui) 把這些圖錄全部內(nei) 容影印出版。

  “聘書(shu) ”卷,全書(shu) 收藏展示入編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清華大學(清華學校)、北京師範大學、燕京大學、南開大學、複旦大學、交通大學等一批名校延聘名師的聘書(shu) 全貌180件,基本上是無人全麵研究的冷門收藏。

  著名教育家梅貽琦有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近代高等院校教師群體(ti) 是伴隨著近代高等院校體(ti) 製的確立和發展逐步形成的一支職業(ye) 群體(ti) 。隨著近代高等院校的蓬勃發展,招攬名師、延聘教員成為(wei) 各高校的要務。這些聘書(shu) 詳細記錄近現代高等教育中的行為(wei) 主體(ti) 之一的教師,在聘用、晉升和撫恤(主要是休假和補恤)等方麵進行政策性、規範性的操作實踐,聘書(shu) 中詳細記錄了應聘者的聘用期限、授課科目、薪俸、教員規約、請假規則,以及注冊(ce) 備案等細節。這些聘書(shu) 還記載了近現代高等教育從(cong) 有限選聘製到完全的自由聘任製的曆程,可以看到對教員選聘標準的變化,由初期的注重身份和品行到後來的注重學曆和資格,對教員選聘標準的變化是教師職業(ye) 逐步走向專(zhuan) 業(ye) 化的重要體(ti) 現。

  《圖鑒》之“授課”卷選錄了北京大學文理各科名師手書(shu) 的課程內(nei) 容進度表(類似教學大綱),涉及學習(xi) 本課程的目的、每周教學內(nei) 容的安排、授課講義(yi) 、參考書(shu) 以及講授時數、學分、授課學係等細目。

  北京大學文科名師課程內(nei) 容進度表包含了中文係有楊晦、馮(feng) 文炳、楊振聲、羅常培、俞平伯、遊國恩、魏建功;曆史係有向達、鄭天挺、鄧廣銘、金毓黻、雷海宗、商鴻逵;哲學係有湯用彤、艾思奇、賀麟、唐鉞;東(dong) 語係有季羨林、金克木、馬堅、於(yu) 道泉;西語係有聞家駟、朱光潛、卞之琳、俞大縝、燕卜蓀以及俄文組曹靖華;政治、法律、經濟係有錢端升、王鐵崖、蔡樞衡、芮沐、周炳琳、趙廼摶、陳振漢等。理工學科有數學係許寶騄、江澤涵、申又棖、王湘浩;物理係饒毓泰、鄭華熾、張宗燧、於(yu) 敏、朱光亞(ya) ;化學係曾昭掄、傅鷹、邢其毅;生物係張景鉞、吳素萱、羅士葦;地質係馬杏垣、郝詒純;工學院陶葆楷、陳士驊、馬大猷、高景德、李酉山、王俊奎、朱兆雪、趙正之等。這些學貫中西的人物個(ge) 個(ge) 光彩奪目。透過每一份親(qin) 筆書(shu) 寫(xie) 的教學大綱,我們(men) 看到當年這些老師為(wei) 了民族的學術自尊不懈努力的背影。

  《圖鑒》還選編了20餘(yu) 所高校近百冊(ce) 教材,其中北京大學姚永樸的《文學研究法》、辜鴻銘的《春秋大義(yi) 》、劉師培的《中古文學史》、黃節的《詩學》、錢玄同的《文字學音篇》、羅常培的《中國音韻學導論》、吳梅的《詞餘(yu) 講義(yi) 》等。清華學校編寫(xie) 的講義(yi) 有梁啟超的《史記解題及其讀法》,清華大學楊樹達的《修辭學》、馮(feng) 友蘭(lan) 的《中國哲學史》(上下冊(ce) );燕京大學孫詒讓編寫(xie) 的教材《古籀餘(yu) 論》、輔仁大學陳垣編寫(xie) 的《二十史朔閏表》;中國大學張汝霖編的《刑法分則》、邵勳的《刑事訴訟法》、徐棨昌的《民法總則》、胡家風的《憲法》;華北大學李儻(tang) 編的《財政學》《交易所論》;東(dong) 北大學徐釣溪編寫(xie) 的《會(hui) 計學》《審計學》;南京高等師範教材《密勒氏人生教育》、中華大學光昇編寫(xie) 的《戰時國際公法》、武昌大學張珽編的《植物學》、四川高等師範學校講義(yi) 《動物生態學》以及雲(yun) 南大學科學館編的《定性分析實驗講義(yi) 》(油印本)等,各具特色,都具有較高的學術價(jia) 值。

  畢業(ye) 證書(shu) ,是一個(ge) 人求學經曆的最好證明,高等院校畢業(ye) 證書(shu) ,是由高校校長簽署頒發給本校畢業(ye) 生之資格證明文書(shu) 。它既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學與(yu) 科研質量高低之依據,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培養(yang) 人才多寡之物證。《圖鑒》“畢業(ye) 證書(shu) ”卷收錄了上自晚清、下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全國高校畢業(ye) 證書(shu) 180件,全麵記錄20世紀初直至60年代全國高校,尤其是重點院校畢業(ye) 生學曆資格證明之軌跡。本書(shu) 收錄一份被網友驚呼為(wei) “史上最牛的畢業(ye) 證”——即1926年,由清華大學校長曹雲(yun) 祥,教務長梅貽琦以及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及李濟講師聯名簽發給李鴻樾的《清華學校研究院畢業(ye) 證書(shu) 》。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於(yu) 1925年9月創立,至1929年夏停辦,共舉(ju) 辦4期,前後4屆共招收72名研究生。其中除去在修業(ye) 期間因各種原因未能畢業(ye) 外,畢業(ye) 生總數滿打滿算也隻有60餘(yu) 人。清華學校(1928年8月17日改名國立的清華大學)的畢業(ye) 證書(shu) 留存下來的尚且稀少,而清華國學研究院的畢業(ye) 證書(shu) 則更是鳳毛麟角。畢業(ye) 證是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史、證史、續史的重要依據。對於(yu) 個(ge) 人來說畢業(ye) 證又是唯一性的合法證書(shu) ,那一張張泛黃的畢業(ye) 證書(shu) ,風幹的筆墨,見證了中國近現代教育的發展曆程,帶有各個(ge) 年代的時代印記。

  同窗數載,校園惜別。人生回味最多的當屬學子生涯。《圖鑒》之“畢業(ye) 同學錄”卷,匯集百餘(yu) 冊(ce) 20世紀上半葉全國高校畢業(ye) 紀念刊冊(ce) ,眾(zhong) 多製作精美的圖集匯聚在此,全麵記錄50年間中國高校,尤其是重點院校大學生在校學習(xi) 之生活軌跡,入選影像圖片資料量大質高,彌足珍貴。《同學錄》之稱謂,多有不同。計有畢業(ye) 紀念刊或冊(ce) 、畢業(ye) 同學錄、年刊、同學寫(xie) 真集、年鑒、通訊錄等,是延續高校曆史文脈、保留高校曆史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ti) ,留予後人當年校園情景之永恒記憶。很多同學錄對於(yu) 人物的記載比普通檔案更加鮮活和立體(ti) ,從(cong) 校領導、著名教授到較有成就的教師、校友等人物都有記載,是研究學術史、學術人物的資料寶庫,可以促進校史研究向細化發展。

  《圖鑒》“校長遺墨”卷,收錄105所中國近現代高等院校209位校長(或院長)遺墨,計235件。論書(shu) 體(ti) 真草隸篆諸體(ti) 皆備;論形式有中堂、楹聯、立軸、橫批、扇麵、鬥方、手卷、冊(ce) 頁、信劄以及便條等。在內(nei) 容上,政治、軍(jun) 事、外交、文化、經濟等方方麵麵無所不涉,乃至家庭訓語、人際往來、婚姻、賀壽無所不有;名言讜論,詩詞曲賦,時有采擷。靜觀這些校長墨跡,隻見一批個(ge) 性鮮明的大師迎麵向我們(men) 走來,他們(men) 有的靜如止水,有的狂放不羈,有的西裝革履,有的不修邊幅。他們(men) 潛心向學,上繼舊學傳(chuan) 統,下立新學祖庭,所思所研的許多學術領域可視為(wei) 今天學術思想的源泉。“鮮有書(shu) 家獨為(wei) 書(shu) ”。這些珍貴的校長遺墨中飽含閱曆、內(nei) 涵和修養(yang) ,豐(feng) 富的形式突破了收藏界隻追求名人書(shu) 法的束縛,也再現了這批文化名人的精神境界。

  “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發靈光。”1800餘(yu) 件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分類研究、寫(xie) 出概述,都需要調查研究,胸有成竹才下筆,付出的精力一般人不能及。程道德教授通過深入挖掘、整理、鑒別、剖析著名院校曆史脈絡、文獻資料與(yu) 個(ge) 人收藏的內(nei) 在聯係,在前人的遺存和後人的研究之間搭建一座橋,把人生、情感、故事、生活全部凝聚在他的收藏中。

  該書(shu) 擴大了教育史研究領域的視野,豐(feng) 富了教育史研究文獻。異彩紛呈的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文獻史料,記錄了中國教育文明在傳(chuan) 承中積澱的精華,是中華百年高等教育發展記憶的實證,是傳(chuan) 承教育文化、“講活曆史故事”的重要載體(ti) ,是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史、證史、續史的重要依據。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