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 “三多三少”如何破解
【科學隨筆】
作者:徐芳、李曉軒(均係中科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研究員)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關(guan) 於(yu) 開展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單位和6個(ge) 地方、為(wei) 期2年的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試點拉開序幕。可以認為(wei) ,以此為(wei) 標誌,本輪改革從(cong) 以“破”為(wei) 主的政策倡導階段轉入到了以“立”為(wei) 主的實際操作階段。能否順利實現從(cong) “破”到“立”的轉變,形成科技評價(jia) 的基礎性製度,本次試點改革意義(yi) 重大。
經過將近半年試點,科技部及教育部、中科院等組織了改革試點方案交流。總體(ti) 看,試點工作有序推進。然而,仍然存在“三多三少”的問題,即套用試點文件規定動作多,自選動作少;共性多,特色少;宏觀製度多,細化落實少。針對這種現象,各部門提出了要求,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堅持以“改革”推進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試點工作
目前試點中,“三多三少”現象的發生的一個(ge) 原因是沒有將試點工作看成是一場新的改革,忘了“改革”這個(ge) 關(guan) 鍵詞。在科技評價(jia) 改革中,“破四唯”是改革,“立新標”也需要改革。從(cong) 主管部門來看,不能認為(wei) 試點隻是在既有政策框架下的試點。從(cong) 試點單位來看,習(xi) 慣套用已有政策,擔心“槍打出頭鳥”,改革動力不足。
舉(ju) 改革試點之前兩(liang) 個(ge) 高校的例子。前幾年,筆者在一所知名高校調研時,校長有過一段誠懇的表白,“作為(wei) 校長,我知道這種量化評價(jia) 不對,也不是不知道該如何做,但是,我很難改。如果不重視數量,排名結果差了,資源爭(zheng) 取少了,全校師生會(hui) 不滿意,校友甚至學生家長都會(hui) 不滿意,我這個(ge) 校長也沒法做”。另有一所同樣知名的高校領導曾在一次座談會(hui) 上表態願意作為(wei) 改革先行者,但是,當主管部門找到該高校試點時,又退縮了。顯然,高校顧慮很大,不能簡單責備高校領導不擔當不作為(wei) 。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試點單位的顧慮並沒有完全消除,必須堅持以“改革“推進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試點工作。從(cong) 主管部門來看,主要是繼續做好放管服改革,賦予試點單位充分的自主權,從(cong) 而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作為(wei) 試點單位,則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抓住這次試點機會(hui) ,把握改革的主動權,從(cong) 自身實際問題和發展需要出發,敢為(wei) 人先,達成試點效果。
定量定性相結合的人才評價(jia) 方法是現階段的最優(you) 選擇
克服“三多三少”現象,不僅(jin) 需要有改革的視角,還必須有合適的評價(jia) 理論方法支撐。沒有好的理論方法支撐,試點底氣不足,就容易囿於(yu) 理念和框架層麵而不落地。本次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試點的關(guan) 鍵是要解決(jue) “破四唯”之後“立”什麽(me) 的問題。“破四唯”就是破以 SCI 論文為(wei) 主的簡單量化評價(jia) ,量化評價(jia) 如果擯棄,完全替換為(wei) 同行評議就能行嗎?筆者認為(wei) ,目前在我國還做不到,這裏有科研文化、誠信、科研水平等多方麵原因。為(wei) 此,筆者認為(wei) BRIDGE 理論所主張的定量定性相結合的評價(jia) 方法應該是我國現階段的最優(you) 選擇。
該理論由筆者提出,其主張以 SCI 論文為(wei) 主的量化評價(jia) 有可以留用的合理要素,如果使用得當仍然可以在“立新標”中發揮重要作用。定量定性結合,通過在定量分析基礎上開展同行評議,限製了同行評議過於(yu) 寬泛的裁量權,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規避人情關(guan) 係對同行評議的幹擾,也節約了高水平的同行專(zhuan) 家資源。同時,能夠發揮已有量化方法中合理要素的作用,物盡其用,從(cong) 而實現同行評議的理想需求和現實供給之間的平衡。
本次試點重在確立細化的評價(jia) 方法。按照BRIDGE理論,細化評價(jia) 方法包括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找到合適的定量評價(jia) 指標及其轉化為(wei) 可操作的表單的規則,從(cong) 而將隱性知識轉化為(wei) 專(zhuan) 家定性評價(jia) 中可用的顯性知識,增加同行評議的客觀性。二是細化專(zhuan) 家評議的程序和機製,包括專(zhuan) 家遴選方法、評議規則、評價(jia) 標準、定量結果運用規則等,從(cong) 而提升同行評議的信效度。可以設想,如果幾十家試點單位各自提出可操作的定量方法以及在定量方法基礎上開展定性專(zhuan) 家評價(jia) 的具體(ti) 的規則、程序和方法,就會(hui) 構成一個(ge) 逐漸集中的方法庫供其他科研單位借鑒,這就比較好地解決(jue) 了“破四唯”之後的“立”的問題,從(cong) 而達成試點目的。
區分不同類型單位的試點責任和特色
“三多三少”現象的另外一個(ge) 原因在於(yu) 各單位大多套用試點文件,容易千篇一律。試點單位大致包括高校和科研機構兩(liang) 個(ge) 大類。這兩(liang) 大類應該有不同的試點責任和特色,但尚未體(ti) 現出來。本次試點文件強調了“破四唯”目標和“分類評價(jia) 方法”兩(liang) 個(ge) 主要任務。從(cong) “破四唯”目標而言,重點在高校而非科研機構。從(cong) 分類評價(jia) 方法而言,科研機構因還存在使命定位上的差異、價(jia) 值鏈上的差異等,問題比高校更多。
盡管高校主管部門不同,但是,使命是相似的,其科研活動的主體(ti) 特征是老師帶學生的PI製模式。因此,科研人員評價(jia) 往往以個(ge) 人評價(jia) 為(wei) 主,成為(wei) “破四唯”的主戰場。按筆者曾提出的“領頭角馬理論”,不同層次的高校“破四唯”的責任不同。這次參加試點的北大、清華等國內(nei) 頂尖高校應該率先實現“破四唯”,起到引領作用。
本次試點的科研機構又包括中科院研究所、部委研究機構、地方甚至企業(ye) 科研機構等不同類型。科研機構的科研活動通常有較為(wei) 明確的使命定位和任務要求,因此,特別是部委研究機構、地方和企業(ye) 的科研機構改革試點的責任和特色重在構建基於(yu) 崗位職責和團隊協作的、分類的評價(jia) 體(ti) 係,破除現在類似高校的個(ge) 人為(wei) 主的評價(jia) 。類似高校的個(ge) 人為(wei) 主的評價(jia) 模糊了科研機構的使命和定位,應該是本次科研機構科技評價(jia) 改革試點的主要矛盾。
中科院比較特殊,一是因為(wei) 其肩負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科技攻關(guan) 的使命,二是因為(wei) 中科院在我國研究生培養(yang) 中的特殊地位,其科研人員評價(jia) 既有科研機構特色又有高校特色。因此,在改革試點中既要形成崗位職責和團隊協作的評價(jia) 特色,又有在個(ge) 人評價(jia) 中率先實現“破四唯”的責任。
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試點序幕剛剛拉開,期待在有關(guan) 部門和試點單位的共同努力下,特別是有“領頭角馬”挺身而出,,跨越科技評價(jia) 的“馬拉河”,創建一個(ge) 更加充滿活力的人才創新環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