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守住客家根 自有客人來

發布時間:2023-05-25 09:54:00來源: 中國旅遊報

  守住客家根 自有客人來

  ——廣東(dong) 梅州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紀實

  一個(ge) 地區的文化遺產(chan) ,蘊藏著這個(ge) 地區的文化內(nei) 涵和風土變遷。世界客都廣東(dong) 梅州,既是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海上絲(si) 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又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東(dong) 亞(ya) 文化之都,有著獨特的文化魅力。

  從(cong) 曆史走到現在,客家文化承載了一代代客家人的坎坷與(yu) 榮耀,是梅州打造文化名城的瑰寶。今年1月,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從(cong) 實驗區邁向保護區,成為(wei) 廣東(dong) 首個(ge)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打造活色生香文化家園

  梅州是客家民係最終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之一,保存著典型的客家傳(chuan) 統文化。

  2010年5月,原文化部批準設立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下簡稱“實驗區”),成為(wei) 廣東(dong) 首個(ge)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多年來,梅州秉持“保護優(you) 先、整體(ti) 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建設理念,圍繞“遺產(chan) 豐(feng) 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zhong) 受益”建設目標,全力推進實驗區建設,推動客家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據了解,梅州成立了市級實驗區管委會(hui) ,8個(ge) 縣(市、區)建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形成“市管委會(hui) +縣示範區管委會(hui) 、其他縣(市、區)管理中心”管理模式,將實驗區建設經費納入市、縣兩(liang) 級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2018年至2021年,梅州市級財政安排經費1488萬(wan) 元,積極爭(zheng) 取中央財政2725萬(wan) 元、省級財政2140萬(wan) 元,並撬動社會(hui) 參與(yu) 資金68.6億(yi) 元,形成上級資金支持、本級財政投入和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的多元投入機製。

  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張灼明表示,梅州堅持以規劃為(wei) 指導,以客家文化為(wei) 根,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整體(ti) 保護與(yu) 活態保護理念,對非遺和與(yu) 之相關(guan) 的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進行整體(ti) 性保護,實現了客家文化生態“美麗(li) 顏值”源源不斷轉化為(wei) “經濟價(jia) 值”,全麵拉動梅州經濟社會(hui) 加快發展。客家文化保護工作也由個(ge) 體(ti) 、局部、項目為(wei) 主,向全民、全麵、整體(ti) 為(wei) 主轉變,保護成果惠及更多群眾(zhong) ,創建工作穩步推進,取得成效,打造了活色生香的客家文化家園。

  探索非遺保護“梅州路徑”

  在梅州,梅州客家山歌、廣東(dong) 漢劇、埔寨火龍、五華提線木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和客家古村落、圍龍屋古建築等物質文化遺產(chan) 相依相存,呈現出濃厚的傳(chuan) 統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10年間,梅州一步一個(ge) 腳印,組織開展非遺普查、挖掘、整理等工作,逐步完善非遺資料庫,並實現了製度機製從(cong) 無到有、設施場館從(cong) 少到多的轉變。

  2010年,梅州有6項國家級、21項省級、37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而到2023年初,梅州構建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ti) 係,共有十大類別的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20項,認定四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473位。

  梅州市文化館館長謝靜輝介紹,梅州充分發揮非遺優(you) 勢,推動文化創意、文化活動、演藝精品、文化體(ti) 驗進景區,持續擦亮“文旅+”特色品牌,促進了文旅深度融合。

  今年“5·19中國旅遊日”前夕,梅州10家非遺保護單位、10位非遺傳(chuan) 承人分別與(yu) 梅州各大旅遊景區簽訂協議,攜手推動非遺與(yu) 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豐(feng) 順縣大寶山旅遊度假區創作了《千年火龍》實景劇,將原本一年僅(jin) 有一次的火龍表演變為(wei) 每周一次,讓更多遊客得以一睹埔寨火龍表演的魅力。

  大寶山旅遊度假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度假區還開發了《探尋非遺火龍》等研學課程。迄今為(wei) 止,景區已接待來自周邊城市學校的學生約6萬(wan) 餘(yu) 人次。

  在大埔縣百侯鎮百侯名鎮旅遊區,鯉魚燈從(cong) 遊客中心出發,隨著音樂(le) 上下翻騰,活潑靈動,引得不少遊客駐足觀看;梅江區客天下旅遊度假區開展客家擂茶、打糍粑等非遺體(ti) 驗;興(xing) 寧市熙和灣景區依托上燈習(xi) 俗建成花燈博物館……民俗與(yu) 旅遊的融合更具魅力。

  尋找活化傳(chuan) 承創新之法

  近年來,梅州以推進實驗區建設為(wei) 契機,重點抓好客家圍龍屋、名人故居、古村落等客家文化傳(chuan) 承重要載體(ti) 的活化保護工作,持續推進文化生態環境建設。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梅州保存較好的客家圍龍屋有4367座、名人故居(舊居)422處、紅色革命舊址366處、文保單位499處、國家級傳(chuan) 統村落78個(ge) 、國家級古村落5處……一幅美麗(li) 的文化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

  張灼明介紹,梅州大力發展紅色旅遊、遺產(chan) 旅遊、研學旅遊,將旅遊需求有機融入文物、古跡、非遺保護設施的功能設計之中,將博物館、非遺傳(chuan) 習(xi) 所、紀念館等文化場所納入旅遊線路,讓文化場館成為(wei) 旅遊驛站,讓旅遊服務中心成為(wei) 文化客廳。目前,梅州市博物館和非遺傳(chuan) 習(xi) 所已經成為(wei) 遊客喜愛的文化體(ti) 驗目的地、傳(chuan) 播客家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有效平台。

  活化利用客家古民居也是梅州文旅融合的一大亮點。在保護修繕名人故居的基礎上,梅州將客家民居改造為(wei) 展覽館、藝術館、咖啡館、民宿等文旅融合新空間。目前已形成鈞質樓五星級民宿、承德樓圍屋酒樓、玉庭樓創客空間等一批文旅融合精品民宿,讓古民居煥發新風采。

  梅州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成功創建,標誌著保護區建設進入了一個(ge) 嶄新階段。張灼明表示,梅州將把客家文化生態保護融入“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xing) 發展先行區”建設中,持續深化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整體(ti) 性保護,大力推進客家文化活態傳(chuan) 承,精心打造客家非遺文創品牌,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深化對內(nei) 對外交流合作,迎接梅州客家文化保護發展更美好的明天。(陳熠瑤)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