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高質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最強音”

發布時間:2023-06-05 10:2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聚焦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常河 顏維琦 蘇雁 陸健 馬榮瑞 丁一鳴 孟歆迪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武鷺帥

  不久前,00後大三學生江夏從(cong) 合肥市出發,全程換乘32輛公交車,途經696個(ge) 站點,用了4天3夜,途經8座城市,返回上海上學。一路下來,江夏真切感受到了長三角一體(ti) 化的融合與(yu) 便利。

  “長三角企業(ye) 要搶抓機遇,與(yu) 千行百業(ye) 共建長三角產(chan) 業(ye) 生態,推動通用人工智能加速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在更多行業(ye) 和應用場景中落地開花。”6月3日,長三角企業(ye) 家聯盟發布的《通用人工智能合肥宣言》如是說。

  《宣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凸顯的企業(ye) 責任,更是長三角一體(ti) 化背景下,長三角企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共同期許。

  不久前,一季度GDP十強城市“揭榜”,長三角占據4席。2022年,長三角GDP總量達29.03萬(wan) 億(yi) 元,約占全國的24%。目前,我國24座GDP超過萬(wan) 億(yi) 元的城市中,有8座來自長三角。

  數據印證著一個(ge) 共識: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2021年,合肥市與(yu) 比亞(ya) 迪一期項目從(cong) 談判到簽約僅(jin) 用23天,從(cong) 簽約到動工僅(jin) 用42天。10個(ge) 月後,比亞(ya) 迪合肥基地項目整車下線儀(yi) 式就在長豐(feng) 縣下塘鎮舉(ju) 行,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的“合肥速度”令人驚歎。2022年,合肥比亞(ya) 迪汽車有限公司實現產(chan) 值148億(yi) 元,而今年1至3月,公司就已實現產(chan) 值124.2億(yi) 元。

  要知道,長豐(feng) 縣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下塘鎮不過是一個(ge) 以“下塘燒餅”贏得薄名的小鎮。變化的背後,是安徽疾步追趕的決(jue) 心。

  “2022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超700萬(wan) 輛,其中,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達280萬(wan) 輛,占全國產(chan) 量‘半壁江山’、占全球四分之一。”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工作人員、上海市發改委長三角處副處長黃超明說,“都說‘全球新能源汽車看中國,中國新能源汽車看長三角’,長三角已成為(wei) 觀察全球新能源汽車動態走勢發展的窗口。”

  5月22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第五屆科技成果拍賣會(hui) 暨上海市職工創新成果轉化交易平台首拍在上海舉(ju) 行。今年G60科技成果拍賣會(hui) 累計成交額在去年50.18億(yi) 元的基數上再次實現井噴式增長,首次突破100億(yi) 元。

  “今年春節後上班第一天,我們(men) 就向蘇州工業(ye) 園區生物綜合服務中心提交申請,加入了試點。”蘇州藥明巨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孫靜告訴記者,他們(men) 參加的是長三角區域特殊物品風險評估結果互認改革試點,通過評估結果共享互認,解決(jue) 同生產(chan) 商、同種特殊物品在不同關(guan) 區需重複實施風險評估的難題,審批時限壓縮至1個(ge) 工作日。

  “我們(men) 還在全國首創‘長三角一體(ti) 化海關(guan) 真空包裝等高新技術貨物布控查驗協同模式’,目前已有18家企業(ye) 參與(yu) 試點,為(wei) 企業(ye) 降低運營成本約800萬(wan) 元。”蘇州工業(ye) 園區海關(guan) 負責人介紹。

  在浙江,開放統一大市場正在加速推進:共同開展長三角區域性“一帶一路”綜合服務平台建設試點;浙滬簽署深化小洋山區域合作開發框架協議;長三角期現一體(ti) 化油氣交易市場基本建成,實現浙油倉(cang) 單在上期所掛牌交易;杭州、嘉興(xing) 聯合上海、南京、合肥獲批首個(ge) 跨區域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杭甬溫國家要素市場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報國務院審批。

  安徽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是中國、新加坡兩(liang) 國合作,江蘇、安徽跨省合作,蘇州、滁州跨市合作共建的園區,也是蘇州工業(ye) 園在國內(nei) “複製”的第一個(ge) 園區。

  “今年2月入駐園區,僅(jin) 僅(jin) 用了43天,我們(men) 第一批產(chan) 品就投入試產(chan) ,創下集團公司的最高速度紀錄。”安徽斯拜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堯說。

  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ti) 化發展並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五年來,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緊扣“一體(ti) 化”和“高質量”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堅持規劃先行、滾動推進,堅持各揚所長、共拉長板,堅持點上突破、以點帶麵,堅持常態長效、務求實效,緊密攜手、協同發力,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各項工作提質增效。

  長三角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2個(ge)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zhuan) 利數均占全國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發強度均超過3%。截至2022年年底,三省一市科創板掛牌上市236家硬科技企業(ye) ,占全國比重達47.1%。

  2018年以來,三省一市GDP占全國比重始終保持在24%,8個(ge) 地級以上城市入圍全國“萬(wan) 億(yi) 俱樂(le) 部”,占全國1/3。2022年,長三角地區生產(chan) 總值已達29萬(wan) 億(yi) 元,以占全國1/26的麵積,1/6的人口,連續五年創造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誕生了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2019年5月,長三角“一網通辦”正式上線,三省一市依托全國一體(ti) 化政務服務平台公共支撐能力,推進跨省業(ye) 務協同,深化數據共享應用,不斷提升長三角跨省服務速度、深度、廣度和溫度。

  滬蘇浙皖協力合作,共建開放的“大虹橋”。目前,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正加快打造區域開放型經濟新高地,蘇州打造“北向拓展帶”,嘉興(xing) 加速構築“金南翼”,合肥打造國際金融後台服務基地,聯通國內(nei) 國際的“彩虹橋”星光閃耀。

  長三角,全國“經濟壓艙石、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的作用愈加凸顯。國際化、世界級,是長三角的鮮明氣質。深化開放發展、強化外向型經濟,是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要支撐。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