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固定套路+專門話術……警惕“網絡算命”騙術

發布時間:2023-06-05 10:35:00來源: 人民日報

  近年來,互聯網上悄然流行起“網絡算命”,像人工智能看麵相、專(zhuan) 業(ye) 軟件看指紋、手機APP判斷星座“運勢”等等,網站、小程序、自媒體(ti) 平台等渠道都有相關(guan) 內(nei) 容。甚至還有一些平台、個(ge) 人以此為(wei) 噱頭引流,打造小有名氣的“網紅”。“網絡算命”方式多種多樣,收費也普遍偏高,多在千元以上,有的甚至半小時谘詢收費高達上萬(wan) 元。此外,還有價(jia) 格不菲的所謂“消災物品”,其定價(jia) 也遠超市場同類產(chan) 品。

  “我抱著好奇的心理參與(yu) 過一些‘網絡算命’。一開始就是用免費引起消費者的興(xing) 趣,然後就說‘最近運氣不好,可能會(hui) 有災禍發生,要及時轉運’,誘導消費者購買(mai) 有關(guan) 產(chan) 品、服務等。與(yu) ‘網絡算命’相關(guan) 的服務、產(chan) 品價(jia) 格從(cong) 低到高都有,不乏有人為(wei) 了消災轉運一擲千金。”廣西南寧市市民李夢潔說。

  記者調查發現,“網絡算命”已經形成了固定套路和專(zhuan) 門話術,比如先用免費服務吸引消費者,然後再用恐嚇、威脅等話術,要求消費者購買(mai) 相關(guan) 物品和服務。在交易方麵,往往通過紅包、轉賬或打賞等方式,以此規避相關(guan) 部門的監管。高額的利潤甚至催生出一條分工專(zhuan) 業(ye) 的“產(chan) 業(ye) 鏈”,其中包括營銷、中介、客服等多種角色。

  除了騙取錢財,“網絡算命”還存在泄露個(ge) 人信息的隱患。有網友表示,常見的“網絡算命”需要提供姓名、出生日期、個(ge) 人照片甚至身份證號等個(ge) 人隱私信息,“有些商家和個(ge) 人收集這些信息將其打包出售,為(wei) 犯罪分子實施精準電信詐騙提供方便。”

  “算命、占卜等其實是一種心理安慰,人們(men) 在遭遇不確定事件時,往往會(hui) 產(chan) 生恐懼和焦慮情緒,希望能通過算命尋求心理保障。”廣西社會(hui) 心理學會(hui) 副會(hui) 長楊國新說。此外,大數據、高新技術的引入運用也容易讓一些人迷失方向,不辨真偽(wei) ,不知不覺掉入商家故弄玄虛的套路中。

  浙江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長高豔東(dong) 表示,“網絡算命”行為(wei) 容易被不法分子用於(yu) 實施犯罪,嚴(yan) 重的可能涉嫌詐騙等犯罪。“‘網絡算命’是否構成詐騙罪,可以從(cong) 行為(wei) 手段、收取金額和主觀目的來判斷。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等方式讓他人付錢,數額較大的,一般就可以認定為(wei) 詐騙罪。”高豔東(dong) 說。

  針對“網絡算命”泛濫的問題,相關(guan) 整治工作也在不斷推進。日前,多地警方披露了一批打著算命幌子實施網絡詐騙的不法活動,有的詐騙金額累計達數千萬(wan) 元。網信等部門要求嚴(yan) 厲打擊以類似方式違規獲取個(ge) 人信息或實施詐騙等行為(wei) 。

  “有關(guan) 部門在監管執法實踐中常麵臨(lin) 違法主體(ti) 追溯難、電子證據收集固定難、電子數據審查難等技術問題,有些已經超越了基層執法工作人員的知識範圍。”廣西律師協會(hui) 行政法與(yu) 政府法律顧問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主任宋思麒建議,應推動立法和相關(guan) 法律修訂完善,明確各方法律責任,同時各地應及時製定實施細則,使監管執法有法可依。此外,還應加強平台違法信息監測和大數據分析技術、電子數據取證技術等方麵能力的建設,以及基層執法複合型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電子數據取證、審查能力,提高執法人員的技術水平。

  此外,還有讀者建議,應加強對公眾(zhong) 的教育引導,倡導科學精神,注重心理疏導,提供專(zhuan) 業(ye) 的心理谘詢。重慶市讀者方海鵬在來信中表示,針對“網絡算命”等亂(luan) 象,除了有關(guan) 部門要及時利用信息技術堵住漏洞、防範騙局外,社會(hui) 公眾(zhong) 也應提高自身科學素養(yang) ,提升自覺抵製和防範能力。(記者 祝佳祺)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