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共建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
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 題:共建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li) 家園
新華社記者高敬、張武嶽
6月5日,我們(men) 又一次迎來六五環境日。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擁有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li) 家園,是人們(men) 的共同心願。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綠色版圖不斷擴展,濃煙重霾有效抑製,黑臭水體(ti) 明顯減少,城鄉(xiang) 環境更加宜居,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的改善,老百姓有著最切身最紮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當下,我們(men) 正處於(yu) 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guan) 鍵時期,遠沒有到喘口氣、歇歇腳的時候。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難度明顯加大,一些困難挑戰不容忽視。今年春季以來,多項空氣質量指標呈反彈趨勢,一些地方重汙染天氣過程時有發生,提醒人們(men) 保衛藍天依然任重道遠。與(yu) 此同時,一些地方水生態環境問題持續,百姓身邊的黑臭水體(ti) 從(cong) 根本上消除難度還較大,一些重點湖泊藍藻水華仍處於(yu) 高發態勢等。
建設美麗(li) 家園,是一個(ge) 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必須堅持不懈、奮發有為(wei) 。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hui) 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ti) 係、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在規劃建設中充分考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唯有如此,經濟社會(hui) 發展才不會(hui) 突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建設美麗(li) 家園,就要嚴(yan) 厲打擊汙染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wei) 。環境汙染是民生之患,也是民心之痛。前不久,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7件依法嚴(yan) 懲危險廢物汙染環境犯罪典型案例,具有很強的警示教育作用,也向全社會(hui) 傳(chuan) 遞了以雷霆之勢依法開展汙染防治攻堅戰、依法嚴(yan) 厲打擊重點領域環境違法犯罪行為(wei) 的決(jue) 心。
建設美麗(li) 家園,就要全社會(hui) 都行動起來,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chuan) 播者和模範踐行者。6月5日,在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中,《公民生態環境行為(wei) 規範十條》正式發布,“合理設定空調溫度”“少購買(mai) 使用一次性用品”“優(you) 先步行、騎行或公共交通出行”等,正是我們(men) 每個(ge) 人踐行綠色生活的行為(wei) 指南。
美麗(li) 家園,你我共享,更需你我共建。隻有全社會(hui) 共同行動,真抓實幹,持之以恒,才能為(wei) 我們(men) 的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li) 家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