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教育合作空間廣闊
【大灣觀察】
大灣區教育合作空間廣闊
——專(zhuan) 家研討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合作與(yu) 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龔亮 吳春燕
無論是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還是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教育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離不開教育的高水平合作和高質量發展。粵港澳三地教育體(ti) 製機製、教育結構、資源水平和發展理念等特色鮮明、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廣闊,夯實了大灣區建設教育高地的重要基礎。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式開學、持續實施“內(nei) 地與(yu) 港澳高校師生交流計劃”、推動粵港澳三地中小學校結為(wei) “姊妹學校”……近年來,港澳與(yu) 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合作建校、辦學的案例不斷湧現,學校、教師、學生的交流與(yu) 合作不斷深化,灣區教育合作發展開啟全新局麵。
日前,第三屆港澳教育發展高端論壇暨華南師範大學港澳研究中心嶺南大學分中心成立大會(hui) 在香港嶺南大學舉(ju) 行。來自香港、澳門、廣東(dong) 、北京、上海等地的專(zhuan) 家學者圍繞粵港澳教育合作與(yu) 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1.推進大灣區人才高地建設,離不開教育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港澳青年到內(nei) 地學校就讀”“鼓勵粵港澳三地中小學校結為(wei) ‘姊妹學校’”等;教育部、廣東(dong) 省印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繪就大灣區教育合作發展的宏偉(wei) 藍圖;《廣州南沙深化麵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麵合作總體(ti) 方案》提出“穩步推進粵港澳教育合作”……灣區教育合作發展有著堅實的政策基礎,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如教育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副主任舒剛波所說,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合作發展,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點領域,也是事關(guan) 教育現代化全局的關(guan) 鍵節點。
香港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部長徐凱也表示,推進大灣區人才高地建設,形成高端科技人才集聚效應,離不開教育的戰略性作用。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也是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一環。粵港澳教育交流合作對於(yu) 維護國家利益、促進港澳繁榮穩定至關(guan) 重要。
“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同行、務實合作,香港高校在粵開設分校、三地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等方麵已取得顯著成效。粵港澳三地應繼續提高認識,不斷探索與(yu) 創新教育合作模式,推動大灣區教育高質量發展。”廣東(dong) 省教育廳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王靜嫻說。
華南師範大學港澳研究中心嶺南大學分中心作為(wei) 全國第一家內(nei) 地高校在香港建立的分支研究機構,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合作發展的有益探索。華南師範大學校長、港澳研究中心主任王恩科希望兩(liang) 校能將既有的同根同源的曆史淵源轉化為(wei) 切實的協同合作、共建共享,共謀教育協同創新。
作為(wei) 香港八大名校之一,嶺南大學一直非常重視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建設,穩步與(yu) 內(nei) 地開展合作,在內(nei) 地的招生名額不斷擴大。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表示,麵向未來,學校將加大投入力度,開展港澳研究,承擔起高端智庫的重任,進一步深化與(yu) 內(nei) 地合作交流。
2.不斷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增進青少年國家認同
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合作發展涉及三地高校合作辦學、科研成果分享轉化、職業(ye) 教育和基礎教育交流合作、隨遷子女就學政策、人才培訓交流等各個(ge) 領域。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指出,粵港澳教育合作發展不僅(jin) 要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為(wei) 大灣區建設提供高素質人才支撐,而且也承擔著培養(yang) 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增進港澳青少年國家認同的重要使命。
在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看來,大灣區教育應賦予學生多元化、國際化的視野,“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學生應有的素養(yang) ,也是國家賦予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的曆史使命。”他認為(wei) ,大灣區教育應充分立足傳(chuan) 統文化,融入世界發展前沿,發展出擁抱時代的教育新理念,創造出可羨可學的教育新模式,為(wei) 中國教育現代化和世界教育發展作出貢獻。
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院長羅林分析了香港與(yu) 內(nei) 地高校區域國別研究的合作前景。區域國別研究旨在增進不同區域和國家之間的跨文化理解、文明互鑒和務實合作。“增進粵港高校區域國別研究的交流與(yu) 合作,能夠助力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適應新技術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更好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羅林說。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存在人才缺口大、高端人才不足、原創性不足、轉化率低等問題。”香港教育大學學術及首席副校長、教授李子建認為(wei) ,大灣區可通過合作辦學、相互承認課程學分、鼓勵港澳青年內(nei) 地就讀、開展青少年合作交流、開辦創業(ye) 就業(ye) 實習(xi) 活動等方式培養(yang) 人才。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港澳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盛兵闡述了香港的教育優(you) 勢及其在建設教育強國中的作用。他說:“香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大學科研教育水平高、基礎教育水平高,辦學多樣化、教師職業(ye) 化、國際化等優(you) 勢,可進一步發揮香港在知識、技術、人才、資本等方麵的優(you) 勢,使其在建設教育強國中發揮顯著作用。”
“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必須建立正確的曆史觀、國家觀。”嶺南大學香港與(yu) 華南曆史研究部高級研究員劉蜀永表示,粵港兩(liang) 地高校可以協同合作,深化中國史和香港史研究、開設中國史和香港史課程、調查整理粵港兩(liang) 地的愛國主義(yi) 曆史遺址資料、組織青年參加推廣活動等。
“加強三地教育交流合作,著力培育和增進港澳青少年的家國情懷,這對促進港澳青少年成長成才、推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港澳長遠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國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蔣凱說。
3.發揮三地特色優(you) 勢,推動更深層次交流合作
粵港澳三地經濟文化和製度存在差異,教育合作發展機遇與(yu) 挑戰並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為(wei)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高素質人才支撐,有待粵港澳三地推進更深層次的教育交流與(yu) 合作。
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陳霜葉認為(wei) ,大灣區教育高質量合作與(yu) 發展涵蓋教研、科研、師訓、常規工作和項目機製等內(nei) 容,需要麵向教學—學校—區域,充分優(you) 化頂層設計與(yu) 跨界實施機製。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馬早明則從(cong) 教師、學生和課程教材三方麵,暢談了加強粵港澳教育交流合作的建議,比如優(you) 化教師隊伍學緣結構,結合大中小學生的不同特點增加交流頻次、優(you) 化交流地點,合作開展教材編寫(xie) 和教研活動等。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王闖創新提出促進灣區教師培訓的均衡發展與(yu) 資源共享。“灣區教師培訓旨在培養(yang) 高素質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促進大灣區、中國乃至世界教育科研,並加強與(yu) 本地和國際教育機構在教師培訓和學術交流方麵的合作。”王闖說。
華南師範大學港澳研究中心秘書(shu) 長卓澤林提到,推動粵港澳教育合作發展需要粵港澳三地找準發展定位、發揮特色優(you) 勢,把握機遇助力大灣區與(yu) 教育強國建設;搭建資源共享平台,增進大灣區教育公平和教育共同發展;協同建立大灣區教育一體(ti) 化發展機製,減少製度壁壘和政策障礙,促進粵港澳全方位寬領域的交流合作。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加速互聯互通、政策利好疊加,三地教育合作空間愈加廣闊,灣區教育在合作發展共贏中迸發蓬勃生機與(yu) 活力,打造國際教育示範區、助力國際一流灣區建設未來可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