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專注高端產品研發生產 科技煉就特鋼

發布時間:2023-06-06 09:36:00來源: 經濟日報

  走進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泰富特鋼”)研究院,一樓大廳牆壁上“特鋼是科技煉成的”幾個(ge) 大字熠熠生輝。在這個(ge) 被稱作企業(ye) “科創大腦”的研究院中,記者真切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目前全球纜索鋼的最高強度是2060兆帕,要達到2200兆帕,意味著要超越國外實橋應用最高強度3個(ge) 級別。”中信泰富特鋼子公司江陰興(xing) 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xing) 澄特鋼”)研究院線材所所長張劍鋒正在向2200兆帕發起挑戰。張劍鋒介紹,正是在科技力量的驅動下,興(xing) 澄特鋼目前已完成1960兆帕、2000兆帕、2060兆帕、2100兆帕高強度耐久型橋梁主纜用鋼的自主研發。

  2020年7月1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跨度超千米的公鐵兩(liang) 用斜拉橋——滬蘇通大橋建成通車,這座大橋所用的纜索鋼正是由中信泰富特鋼研發生產(chan) 的。盡管組成單根斜拉索的每根鋼絲(si) 直徑僅(jin) 為(wei) 7毫米,但是強度卻達到了2000兆帕,相當於(yu) 一根鋼絲(si) 能拉起5輛小汽車。

  特殊鋼是產(chan) 業(ye) 鏈上遊的重要一環,也是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基石之一,以特殊鋼關(guan) 鍵技術開發為(wei) 支撐,中信泰富特鋼開發了大量特殊鋼材。近年來,中信泰富特鋼瞄準高端製造,積極開展大尺寸大功率風電、高鐵、航空軸承和海工、油氣用管等高端產(chan) 品的研發及攻關(guan) 工作,推動特鋼產(chan) 品全麵升級。

  位於(yu) 塔裏木盆地中西部的順北油氣田平均埋藏深度超過7300米,其中順北84斜井垂深深度更是達到了8937.77米,被稱為(wei) “地下珠峰”。“在距離地麵近9000米的地層鑽井,對鑽具的性能要求特別高。”中信泰富特鋼子公司大冶特殊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冶特鋼”)副總工程師、研究分院院長劉光輝介紹,公司研發生產(chan) 的特種無縫鋼管螺杆鑽具就成功應用到了該工程中。為(wei) 了解決(jue) “打得深”的問題,近年來,大冶特鋼采用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熱處理調質工藝,攻克了超高強度套管、鑽具耐高溫、耐衝(chong) 擊等難題,積極為(wei) 國家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的開采速度、深度提供堅實保障,在“深地工程”“深海工程”中不斷獲得重大突破。從(cong) 頁岩氣、超深井到深海油田,大冶特鋼生產(chan) 的油氣鑽采用特殊鋼材料,質量達到領先水平。

  在實現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中信泰富特鋼還深入推進全產(chan) 業(ye) 鏈、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發展。“不久前通車的香港將軍(jun) 澳跨灣大橋,采用了1.6萬(wan) 噸由興(xing) 澄特鋼生產(chan) 的超高強度鋼板。”中信泰富特鋼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錢剛說,此前很少有工程將超高強度鋼材大規模應用於(yu) 橋梁建造中。通過大量使用超高強度鋼材、大規模提高橋梁結構件預製施工比例等,將軍(jun) 澳跨灣大橋項目極大降低了碳排放。據測算,項目減少碳排放量2萬(wan) 噸,約為(wei) 傳(chuan) 統鋼橋材料及施工工藝的40%。

  “實現產(chan) 業(ye) 鏈綠色發展,要盡可能讓每一個(ge) 產(chan) 品、每一個(ge) 環節都走高質量、低碳排放的路線。”錢剛介紹,為(wei) 助推“雙碳”目標實現,中信泰富特鋼還大力發展和使用節能環保技術,興(xing) 澄特鋼、大冶特鋼等被列入工信部第一批綠色製造體(ti) 係示範名單。其中,興(xing) 澄特鋼近5年在節能環保上累計投入近30億(yi) 元,在噸鋼汙染排放方麵已處於(yu) 行業(ye) 先進水平。

  統計顯示,2022年中信泰富特鋼獲得授權專(zhuan) 利354項、發明專(zhuan) 利107項,累計獲得授權專(zhuan) 利1721項、發明專(zhuan) 利391項,參與(yu) 18項國家、行業(ye) 、團體(ti) 標準修訂和起草,全年開發新產(chan) 品252萬(wan) 噸,研發支出38.5億(yi) 元,同比增長10.4%。

  錢剛表示,隨著國家高端製造產(chan) 業(ye) 升級,中信泰富特鋼將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做強做優(you) 做大特鋼業(ye) 務,在提高產(chan) 業(ye) 鏈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方麵貢獻“特鋼力量”。(經濟日報記者 柳 潔 董慶森)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