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風和光”點亮三湘發展路
塞上“風和光”點亮三湘發展路
——我國首個(ge) “沙戈荒”大基地外送特高壓直流工程開工
塞上的“風和光”點亮三湘發展路,一個(ge) 富有詩意的夢想正在從(cong) “紙麵”走向“地麵”。
6月11日11時38分,銀川會(hui) 場、長沙會(hui) 場共同啟動“寧電入湘”工程裝置,標誌著我國首個(ge) “沙戈荒”大基地外送特高壓直流工程——寧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下稱“寧夏—湖南特高壓工程”)正式開工。
到2025年底這條輸電線路建成投運時,每年將匯集超360億(yi) 度電,瞬間輸送到1600公裏外的湖南省,其中超過一半是新能源電量。而這些“綠電”,主要來自於(yu) 騰格裏沙漠裏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
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是我國推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提高能源安全保供能力的重要舉(ju) 措。預計到2030年,我國規劃建設的大基地裝機總規模將達到4.55億(yi) 千瓦。
在寧夏騰格裏沙漠邊緣,2.8萬(wan) 畝(mu) 的沙漠十天就被推平,架設起如藍色海洋般的光伏板。作為(wei) 全國首批首個(ge) 國家千萬(wan) 千瓦級“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這裏正在加緊建設中。
“到2025年底,這個(ge) ‘沙戈荒’新能源集群規模將達到1300萬(wan) 千瓦,每年將產(chan) 出近200億(yi) 千瓦時的清潔電能。”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發展部副主任項麗(li) 透露。
如此好“風光”在寧夏比比皆是。作為(wei) 我國首個(ge) 新能源綜合示範區,過去十年間寧夏新能源裝機增長9.6倍,占比突破50%,一舉(ju) 超越煤電,成為(wei) 第一大電源。如今,這裏單位國土麵積新能源裝機每平方公裏470千瓦,位居全國第一。
新能源呈現迅猛發展態勢,預計到2025年,寧夏新能源裝機將突破5500萬(wan) 千瓦,占總裝機比例的60%以上,新能源年發電量將超過850億(yi) 千瓦時。
西部電力資源豐(feng) 富,但需求不足,就地消納難,而中東(dong) 部地區則相反。湖南作為(wei) 中部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新擔當,近年來經濟社會(hui) 保持快速發展,預計未來幾年每年用電負荷都將有300萬(wan) 千瓦左右的增長規模,但一次能源資源相對匱乏,區外電力供給需求強烈。
“塞上風光江南燈,千裏合作一線牽。”正如湖南省省長毛偉(wei) 明在開工儀(yi) 式上所言,一條 “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成為(wei) 緩解這一能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
寧夏—湖南特高壓工程,從(cong) 一個(ge) 宏偉(wei) 的構想到最終項目落地,僅(jin) 僅(jin) 曆時兩(liang) 年多,麵臨(lin) 的挑戰前所未有。
新能源不穩定性帶給電網的巨大衝(chong) 擊,是一大難題。持續攻關(guan) 以輸送新能源為(wei) 主的特高壓直流送電技術難題,推進“新能源+儲(chu) 能”“源網荷儲(chu) 互動”等新技術示範應用,組織專(zhuan) 業(ye) 機構圍繞新增直流輸電方案、送端電源支撐、“一體(ti) 化”工程示範等方麵開展大量研究工作……國網寧夏電力公司的一係列研究成果,為(wei) 工程推進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了解,寧夏—湖南特高壓工程送端在寧夏中寧換流站,受端在湖南衡陽換流站,全長1634公裏,途經寧夏、甘肅、陝西、重慶、湖北、湖南6個(ge) 省區市,工程總投資281億(yi) 元。
同日開工的還有湖南汨羅抽水蓄能電站,新建4台30萬(wan) 千瓦可逆式發電機組,總投資81億(yi) 元,是國家電網在湖南建設運營的第4座抽蓄電站。這個(ge) “大號充電寶”雙倍調節能力達240萬(wan) 千瓦,建成後可有效平抑新能源隨機性、波動性影響,促進清潔能源可靠消納。
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dang) 組書(shu) 記辛保安表示,這兩(liang) 項工程是促進寧夏資源優(you) 勢轉化、保障湖南電力供應的重點工程,推動“沙戈荒”基地大規模開發、加快新型能源體(ti) 係建設的示範工程,服務穩增長穩就業(ye) 、助力寧湘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工程。
數據顯示,兩(liang) 項工程投產(chan) 後,寧夏電力外送規模將從(cong) 1400萬(wan) 千瓦提升至2200萬(wan) 千瓦,有力促進新能源開發外送和大範圍優(you) 化配置。
而湖南的電力需求則將顯著“解渴”。“這條通道不僅(jin) 可以為(wei) 三湘大地增加七分之一的電量,還可優(you) 化這一製造業(ye) 大省乃至華中地區的能源供應格局,更好推動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民生保障。”項麗(li) 稱。
隨著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wei) 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西部地區一些往日荒無人煙的“沙海”,正在變為(wei) 減碳的“藍海”,越來越多的“綠電”將通過跨越幾千公裏的特高壓工程被輸送到全國各地,中西部省份“千裏合作一線牽”的模式也將覆蓋得越來越廣。(王璐 於(yu) 瑤)
[ 責編:陶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