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AI大模型+”來了,高校新工科如何重塑升級

發布時間:2023-06-12 10:1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隨著ChatGPT的版本不斷更新,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ye) 的應用更加普及,AI帶來技能人才需求的變化,對高校技能人才培養(yang) 提出了新要求。

  “應用型大學、職業(ye) 院校要大力培養(yang) 大批能夠熟練運用工業(ye) 軟件尤其是國產(chan) 軟件的人才,高校教師不能低估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做好智能化時代的轉型準備。”6月10日,在河南鄭州舉(ju) 辦的“新工科”重塑升級暨工業(ye) 軟件人才自主培養(yang) 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李培根在線上作主題報告時提出,“AI大模型+”將成為(wei) 新的“互聯網+”,高校及其教師要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做好人才培養(yang) 轉型。

  李培根列舉(ju) 了麥肯錫2017年11月底對46個(ge) 國家的400-800個(ge) 職業(ye) 進行研究後的一組數據,認為(wei) 到2030年,全球將有20%的工作崗位(約8億(yi) )受到AI影響。美國將有3900萬(wan) -7300萬(wan) 個(ge) 崗位被AI取代,至少4億(yi) 工人將會(hui) 在未來12年內(nei) 重新找工作。

  李培根認為(wei) ,人工智能大模型,如ChatGPT對各行業(ye) 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AI對技能人才需求的改變更是顯而易見的,“現在的很多技能可能以後不需要了,至少是相應的人才需求大大減少。未來需要一些新技能、新職業(ye) ”。

  李培根提出,通過在工業(ye) 軟件的虛擬模型上進行模擬,企業(ye) 可以進行新型、快速、科學的決(jue) 策,這對企業(ye) 的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我國目前的工程師中懂得應用工業(ye) 軟件的人數較少,尤其在工廠仿真領域較為(wei) 薄弱。作為(wei) 應用型大學、職業(ye) 院校,要大力培養(yang) 能熟練運用工業(ye) 軟件的人才。

  其次,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數控、機器人編程的人才需求在未來將大大減少,人和機器的關(guan) 係將從(cong) 人為(wei) 主、計算機為(wei) 輔的主從(cong) 關(guan) 係顛倒過來。未來,提示工程師(又名AI訓練師),將成為(wei) 新的熱門職業(ye) 。

  “所謂提示工程師,即通過與(yu) AI交互寫(xie) 出相關(guan) 提示,幫助用戶操作AI生成更完美的內(nei) 容,並幫助公司培養(yang) 員工使用這些工具。”李培根解釋道,“簡而言之,提示工程師相當於(yu) 是設計師、文案和程序員三者的結合體(ti) 。”

  李培根認為(wei) ,“新工業(ye) App”的發展值得高校教師關(guan) 注。當下,知識和軟件在發生變化,人的知識和經驗可以沉澱進工業(ye) App當中,能夠把事後的質量檢測變成實時在線的監測和控製。這些“新工業(ye) App”對保障工業(ye) 質量非常有意義(yi) 。

  李培根說,未來,低代碼的開發也將尤為(wei) 重要。利用低代碼,不懂編程的普通技術人員也能夠開發出諸多應用功能。同理,如果企業(ye) 能夠為(wei) 員工提供人工智能的低代碼開發平台,也將提高人工智能在企業(ye) 的運用率。

  李培根認為(wei) ,應用型大學、職業(ye) 院校的學生除了應學習(xi) 平台應用、工業(ye) App開發等新工具外,在未來還要充分利用好AI跨學科的知識和豐(feng) 富的案例,以及AI能夠知曉而人很難理解的關(guan) 聯來進行創新。“AI大模型+”會(hui) 像多年前的“互聯網+”一樣,在各個(ge) 行業(ye) 和垂直領域都得到應用。

  AI時代對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必然帶來教學的轉型和變革。“‘教什麽(me) ’要重新審視。”李培根認為(wei) ,未來工科教學的轉變,對教學內(nei) 容的打造不能再停留在修修補補上,要重新審視,勇於(yu) 做加減法。

  李培根提出,對很多傳(chuan) 統內(nei) 容,學生通過其他途徑很容易自學的,要做刪減。“要更關(guan) 注學生培養(yang) 的節點和觀點,為(wei) 學生提供自學的機會(hui) 和環境,讓學生通過自行搜索和與(yu) 大模型對話來學習(xi) ,重點關(guan) 注新手段和新平台的發展。”他說。

  李培根說,人工智能的普及,將更加依賴數據,數據失真和數據畸變的出現將更加頻繁,因此教師要增加與(yu) 數據相關(guan) 的新教學內(nei) 容。

  李培根建議高校教師,要思考未來在人才培養(yang) 方麵如何鞏固其不可被AI替代的優(you) 勢和能力。在逐步步入人工智能時代的今天,這其實也是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需要捫心自問的一個(ge) 問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誌賢 實習(xi) 生 郭秋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