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科普,更要普及科學思維

發布時間:2023-06-13 09:3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他山之石】

  作者:餘(yu) 寧 劉郅楠(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社協同育人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林業(ye) 大學團委科技創新教育部副部長)

  有人之所以會(hui) 覺得物理枯燥,除了學科本身的嚴(yan) 謹特質之外,更多的是因為(wei) 第一次接觸物理時一般在小學、初中,未知的領域還有很多。但當你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把生物切片,每一個(ge) 過程都是化學,把化學切片,每一個(ge) 過程都是物理”,你是否又會(hui) 覺得,知識有趣了起來?這就是難能可貴的想象力。如果追問得夠深入,所有關(guan) 於(yu) “為(wei) 什麽(me) ”的問題都會(hui) 以“不知道”而告終,因為(wei) 我們(men) 對這個(ge) 世界的科學認識還不夠全麵。而這,也是科普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所在。

  這些年,隨著大眾(zhong) 傳(chuan) 播力量的壯大,科普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不僅(jin) 科普基礎設施迅速發展,各類科普活動也蓬勃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普方式日益豐(feng) 富。隨著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專(zhuan) 業(ye) 科普力量不斷加強,青少年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氛圍愈發濃厚。據統計,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比2015年提高了4.36個(ge) 百分點,比2005年提高了8.96個(ge) 百分點。

  眾(zhong) 所周知,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一翼,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必然要求。但在科學思維養(yang) 成、科學方法傳(chuan) 遞上,我們(men) 的科普工作仍有進步空間。以蓬勃發展的短視頻科普為(wei) 例,數量迅速增長的泛知識類科普作品,一方麵讓科學知識能夠觸達更多人,另一方麵在內(nei) 容上也出現了重“知識補課”輕“價(jia) 值引領”的問題。科普短視頻總體(ti) 上還是以傳(chuan) 遞科學知識點為(wei) 主,就知識談知識的仍然占大多數,而對於(yu) 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進行介紹的則明顯偏少,難以有效幫助青少年樹立起係統的科學觀念。《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要求,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2025年要超過15%,2035年要達到25%。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大科普理念的樹立,即綜合科技教育、科學傳(chuan) 播、科學普及、科學實踐等活動,強化協同聯動和資源共享,形成地域、領域、主體(ti) 的全覆蓋。

  在這一方麵,一些國家已經作出探索。他們(men) 重視對青少年科學精神及科學思維的培養(yang) ,適時調整科普理念、政策規劃,為(wei) 培養(yang) 未來科學家夯實基礎。如美國科普工作的理念就經曆了從(cong) 19世紀“重視科技知識的實用性”到20世紀“關(guan) 注科學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再到21世紀“注重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人本性”的轉變,在政策上從(cong) 提倡對實用知識的掌握轉向注重公民科學精神的培養(yang) 。日本的科普理念也經曆了類似轉變,從(cong) 20世紀中葉強調“麵向公眾(zhong) 的科學知識普及”,到20世紀後期強調“促進科學技術的理解”,提出要喚起青少年和民眾(zhong) 對科學的興(xing) 趣和關(guan) 注,再到21世紀調整為(wei) “使科學技術成為(wei) 社會(hui) 文化”。

  雖然不同國家科學傳(chuan) 播政策的側(ce) 重點不同,但總體(ti) 來看,發達國家科普政策的製定更突出針對性,包括儲(chu) 備科技人才、培育科學文化等,並注重科普與(yu) 學校教育的結合。如英國將科學列為(wei) 核心課程,讓學生掌握更多科學思想和科學技術,成為(wei) 學校教學的一個(ge) 主要目標。以色列從(cong) 小學到高中都開設了內(nei) 容豐(feng) 富的科技課程,傳(chuan) 授科學技術的基本概念、思維模式和問題解決(jue) 策略,全方位滿足學生的探索興(xing) 趣,以幫助學生掌握未來生活中所需要的科學知識、科學能力和科學方法。

  他山之石不妨借鑒。從(cong) 科普“飛入尋常百姓家”,到“潤物細無聲”養(yang) 成科學思維,我們(men) 也可在觀念、內(nei) 容、方式上持續發力。

  一是從(cong) 理解科學到參與(yu) 科學。當前,技術飛速更迭、信息海量泛在、萬(wan) 物萬(wan) 眾(zhong) 皆媒,科學普及的內(nei) 涵和外延也相應發生深刻變化,正從(cong) 理解科學的單向傳(chuan) 播模式向參與(yu) 科學的雙向互動模式轉變,青少年科普模式也正從(cong) 傳(chuan) 統的知識導向轉變為(wei) 科學思維導向。因此,亟待從(cong) 科普觀念上進行調整,即不僅(jin) 要重視青少年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要更多傳(chuan) 遞知識本身產(chan) 生的過程,更加注重青少年科學思維養(yang) 成、科學精神培育以及創新能力培養(yang) 。

  二是用研究科學的精神去做科普。由於(yu) 青少年認知發展規律的限製,科學思維的養(yang) 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在較為(wei) 豐(feng) 富的科學知識積累和科學實踐經驗基礎之上。因此,要根據青少年的年齡和各階段發展特點,鼓勵引導各類傳(chuan) 播主體(ti) 在科普內(nei) 容供給和科普方式上,強化科普思維養(yang) 成意識,注重思維培養(yang) 、方法訓練等方麵的優(you) 化設計,用研究科學的精神去做科普。

  三是創造性的科學鍛煉不可或缺。從(cong) 科普實踐的角度來說,科學普及不僅(jin) 要傳(chuan) 播科學知識,更要弘揚科學精神,傳(chuan) 播科學方法,激發受眾(zhong) 尤其是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本·奧爾林曾在《歡樂(le) 數學》前言中寫(xie) 道:“如果你覺得數學不可能這麽(me) 神奇,那也許是因為(wei) 你在一個(ge) 叫‘學校’的地方學過數學了。”雖然指代的是數學,但對於(yu) 我們(men) 思考科學,探究科普受眾(zhong) 好奇心與(yu) 想象力的問題有所啟發。

  青少年作為(wei) 祖國的未來,是科普的重點人群。我們(men) 期待廣大青少年在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的積累養(yang) 成中,釋放創新潛能,激發創新活力,為(wei)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