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51】千年嬗變隻為“印”出美好未來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51】
光明日報記者 白雪蕾
這是刀與(yu) 火的結合、紙與(yu) 墨的聯姻,從(cong) 雕版到活字,從(cong) 單色到多色,雕刻之美、水墨之香、裝幀之韻,因它而綻放。它被譽為(wei) “文明之母”。
它改變了以往文明傳(chuan) 承隻能靠口傳(chuan) 心授、謄寫(xie) 抄錄的低效傳(chuan) 播方式,不僅(jin) 在華夏大地將思想的火種化身千萬(wan) ,更在世界範圍內(nei) 激蕩起文化普及、社會(hui) 進步的浪潮。
它,就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
作為(wei) 舉(ju) 世聞名的文明古國,我國早在商朝就出現了體(ti) 係較為(wei) 完整的文字。文字的出現,使我們(men) 祖先創造的博大精深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得以“傳(chuan) 於(yu) 異地,留於(yu) 異時”。不過相當長的曆史時段,文化傳(chuan) 播依靠“銘於(yu) 金石、刻於(yu) 竹簡、書(shu) 於(yu) 紙帛”,這種傳(chuan) 播方式,費時、費事,且易於(yu) 耗散。
隨著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強,隨著“究天人之際”的現實需要,尤其是隋唐科舉(ju) 製度興(xing) 起後,士子們(men) 幹祿仕進需要精研大量典籍,於(yu) 是,催生出了一種新的傳(chuan) 播手段——雕版印刷。
“肇始於(yu) 中國隋唐之際的雕版印刷,是人類最早印刷術。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出陽文反字,再經過塗墨、鋪紙、刷印,得到印品。它的出現,明顯受到碑石拓印的啟發。”在中國印刷博物館一件件“鎮館之寶”麵前,館員高飛向記者述說起印刷史上無數“高光時刻”。
824年,元稹在為(wei) 白居易詩集所作序言中寫(xie) 道:“至於(yu) 繕寫(xie) 模勒,炫賣於(yu) 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宋代,雕版印刷術達到鼎盛。在單色印刷之外,還出現了集繪畫、雕刻和印刷於(yu) 一體(ti) 的彩色版畫印刷術——木版水印。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發現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剛經》,末尾題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樣,是全世界現存最早的印刷品。
雕版印刷雖然為(wei) 文化傳(chuan) 播帶來了一次飛躍,但其製作費時費料、書(shu) 版不便存放、錯字不易更正等諸多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北宋慶曆年間,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這些問題迎刃而解。“不同於(yu) 整塊雕版,活字印刷使用的是一個(ge) 個(ge) 單字反文字模,按印刷內(nei) 容將單字排在相應的字盤內(nei) ,塗墨印刷。不僅(jin) 隨時可以調整修改,字模還能重複使用。畢昇在11世紀的這項發明,足足領先西方400餘(yu) 年,被譽為(wei) ‘漢字印刷技術的第一次革命’。”高飛指著博物館展櫃中一組形如印章的小小活字,向記者細講原理。
受中國活字印刷術啟發,15世紀中葉,德國人古登堡發明了鉛活字機械印刷術,乘著工業(ye) 革命的東(dong) 風傳(chuan) 遍歐洲乃至世界,加速了歐洲社會(hui) 發展進程,為(wei) 文藝複興(xing) 創造了條件。
19世紀初,尤其是鴉片戰爭(zheng) 以後,大量西方近代印刷設備進入中國。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建立起完整的印刷產(chan) 業(ye) 體(ti) 係。然而,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印刷業(ye) 與(yu) 世界的距離卻陡然拉大——隨著計算機時代來臨(lin) ,西方字母文字可以便捷地編碼儲(chu) 存、打印輸出,漢字卻因數量繁多、字形複雜而遭遇世界級難題……
如何將數千兆的漢字信息輸入當時存儲(chu) 量不到7兆的計算機內(nei) ?很多學者進行了嚐試,但都铩羽而歸。甚至,有國外專(zhuan) 家斷言:計算機時代將是漢字的末日。
“漢字的信息化處理一定能完成,而且必須由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家完成!”在國家支持下,北京大學王選團隊對當時世界上尚無成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機展開攻堅。從(cong) 1975年到1993年,18載孜矻攻關(guan) ,以點陣和計算的方法,使漢字存儲(chu) 量壓縮到原來的1/500至1/1000,隨後設計出漢字字形複原功能專(zhuan) 用芯片,終於(yu) 實現了漢字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
這一技術迅速得到推廣。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90%以上的書(shu) 刊印刷用上了激光照排係統,平均出版周期縮短了三分之二,報業(ye) 排版效率提高了數百倍。
“告別‘鉛與(yu) 火’,迎來‘光與(yu) 電’!這個(ge) 裏程碑式的創新,讓印刷術的故鄉(xiang) 再次傲立於(yu) 世界印刷技術前列。”講到此處,高飛不由地揚起了聲調,“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印刷術更是搭上了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時代快車,從(cong) ‘光與(yu) 電’走向‘數與(yu) 網’。”
高效微生物廢氣處理技術、零排放集中供水係統、精細化隔音處理……在北京雅昌智能製造數字化車間,科技範兒(er) 十足的印刷設備、整潔安靜的廠房環境,瞬間顛覆了記者腦海裏印刷廠機器轟鳴、油墨四濺的固有形象。
“我們(men) 已經實現了全流程綠色印刷,節能降耗貫穿製版、印刷、裝訂、物流各環節。比如,經過這套設備的處理,近90%的廢水可循環利用,同時減少顯影廢液產(chan) 生。”雅昌印刷技術部總監唐小興(xing) 指著車間裏的淨化設備對記者說。
實施“智慧雲(yun) 印”,打造真正的智能印廠,是印刷業(ye) 的發展方向。
安徽新華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經過20年努力,終於(yu) 實現了這個(ge) “小目標”——印製車間,智能彩色印刷無限還原圖文逼真度;裝訂車間,具有識別糾錯功能的裝訂設備,可以將問題書(shu) 頁飛快剔除;質檢環節,移動操作係統可實時反饋質檢信息……
“擁抱智能化,生產(chan) 效率和產(chan) 品質量才能不斷迎來質的飛躍。”公司總工程師杜萬(wan) 全感慨。
更加令人驚歎的,是層出不窮的“新型印刷”。
記者來到北京印刷學院生物印刷工程技術中心時,教師胡堃正帶領印刷工程專(zhuan) 業(ye) 學生進行“三維打印骨修複項目”研究。
研究人員先根據骨損傷(shang) 病人的CT資料進行修複體(ti) 建模,再選取和骨骼成分一致的複合材料進行打印。隨著光源來回移動,不多時,一塊栩栩如生的骨頭憑空誕生,將植入患者體(ti) 內(nei) 。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為(wei) 傳(chuan) 統印刷找到突破點。最後選定了這條路:研究創新型生物醫用材料應用於(yu) 臨(lin) 床,並把相關(guan) 知識融入生物印刷課程教學裏。”胡堃告訴記者。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印刷業(ye) 年產(chan) 值規模已超過萬(wan) 億(yi) 元,位居世界第二。與(yu) 此同時,“中國印刷”的國際話語權也日益提升。
“2016年,由我國主導製定的兩(liang) 項國際印後標準發布,實現了我國主導製定國際印刷領域技術標準零的突破,也填補了全球印後加工領域有關(guan) 國際標準的空白。”說到這些,北京印刷學院蒲嘉陵教授頗感欣慰。
曆經千年嬗變,發軔於(yu) 中華大地的印刷術,正為(wei) 人類“印”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