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生動展示和傳播光影的魅力

發布時間:2023-06-15 10:32:00來源: 人民日報

  電影節是一座橋,也是一扇窗。今年,全麵恢複線下環節的電影節重煥生機,影迷們(men) 在社交媒體(ti) 上曬出拚手速“搶”到的電影票,用手機拍下與(yu) “網紅”電影院的合影,乘坐高鐵、驅車而來,奔赴一場“光影之約”……透過電影節,我們(men) 看到,電影的發展離不開觀眾(zhong) 的熱情支持。雖然各個(ge) 電影節的定位不盡相同,但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更豐(feng) 富多元的文化供給,將光影的魅力、美好的體(ti) 驗帶給更多觀眾(zhong) ,是不變的追求,也是其蓬勃發展的持久動力。

  ——編 者

  將青年與(yu) 電影聯結在一起

  黃會(hui) 林

  三十載精心培育,大學生電影節已成為(wei) 檢驗中國電影創作的一塊試金石。在一方方遍布各地高校的銀幕上,先後湧現了許許多多受到大學生觀眾(zhong) 喜愛的影片。大學生電影節秉承“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的宗旨,今年吸引了100餘(yu) 所高校參與(yu) ,堅持以大學生為(wei) 主體(ti) ,反映大學生的審美取向。從(cong) 首屆大學生電影節舉(ju) 辦至今,電影節評委會(hui) 一直由不同類型、不同地區高校推舉(ju) 的30餘(yu) 名大學生和10餘(yu) 位專(zhuan) 家構成,並且將40歲以下作為(wei) 評委年齡的硬性要求。在評選標準上,大學生電影節堅持不受商業(ye) 影響和流量裹挾的學術品位,推崇具有藝術特質、新銳表達的作品。不少電影人是在大學生電影節上獲得了職業(ye) 生涯的第一個(ge) 電影節獎項。

  從(cong) 創立之初,大學生電影節就不將自己定位為(wei) 一般性校園文化或者娛樂(le) 性活動,而是將學科建設作為(wei) 自身發展的基石。用理論指導實踐、由學術引發討論,每一屆大學生電影節都會(hui) 舉(ju) 辦講座、對話、研討會(hui) 、見麵會(hui) 等活動,圍繞中國電影的前沿話題展開學術爭(zheng) 鳴、觀點交鋒,幫助廣大青年學子提升對電影的審美水平和鑒賞能力。

  大學生電影節為(wei) 電影文化在青年群體(ti) 的推廣培厚土壤。吸引更多高校學子參與(yu) ,不斷擴大覆蓋麵、提升參與(yu) 度是電影節的追求。30年來,不論學校操場的露天放映,還是學術報告廳的專(zhuan) 場放映,看電影、評電影都成為(wei) 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從(cong) 北京師範大學北門到北京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的一小段人行路,被許多學生稱為(wei) “電影小道”。因為(wei) 在電影節期間,這條小道上總是交織著學生們(men) 絡繹不絕的身影和熱烈討論的聲音。我們(men) 注意到,青年學子在電影節上表達見解,但他們(men) 絕不是隻喜歡某一類電影。與(yu) 學生們(men) 一起觀看展映影片時,我們(men) 常常看到青年人因為(wei) 被優(you) 秀的紅色題材、英模故事感動而落淚。青年人永遠不會(hui) 拒絕真誠的作品。青年正處於(yu) 可以塑造的人生階段,正能量的影片之所以打動他們(men) ,關(guan) 鍵在於(yu) 創作者做到了與(yu) 青年人心連心。

  大學生電影節跨越年齡、地域和行業(ye) ,將青年與(yu) 電影聯結在一起。青年為(wei) 電影節永葆活力輸送能量,電影也豐(feng) 富了青年人的精神世界,電影與(yu) 青年人在“雙向塑造”中共同成長。

  (作者為(wei)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孔繁潔采訪整理)

  電影節是影迷的節日

  王佳彥

  通常而言,一個(ge) 電影節,開閉幕式的主角是演員導演,論壇是專(zhuan) 業(ye) 人士的舞台,而影展是為(wei) 影迷們(men) 舉(ju) 辦的。我參加過一些國外的電影節,包括戛納、柏林、東(dong) 京、夏威夷、蒙特利爾等,發現上海國際電影節最大的特色,就是在注重專(zhuan) 業(ye) 、行業(ye) 、產(chan) 業(ye) 的同時,各個(ge) 環節都體(ti) 現著“人民的節日”這一辦節宗旨。

  上海國際電影節是影迷的節日。每一屆電影節都敞開大門,接納來自各國而不僅(jin) 僅(jin) 是電影大國的影片報名參賽參展,隨之而來的是大體(ti) 量密集放映的影展。就拿今年來說,國際影片展映共設置16個(ge) 單元,放映逾400部影片,放映場次近1500場。

  1993年10月,首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在上海影城舉(ju) 辦,圓了幾代中國電影人的夢。如今,上海國際電影節步入而立之年,這期間,我從(cong) 市場部到活動辦,從(cong) 新聞部到影展部,幾乎輪轉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各個(ge) 崗位和部門。從(cong) 第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始,我負責排片的工作。排片是技術活,更是藝術活。要注意周邊影院的間隔距離,影迷從(cong) 這一場趕去下一場,時間夠不夠?一家影院的影片內(nei) 容有沒有相對平衡與(yu) 豐(feng) 富,而不是一天隻放映某一類電影?似乎有無窮盡的排列組合。除了滿足片方、影院的要求,作為(wei) 排片人,還要思考怎麽(me) 排才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影迷的訴求。我的原則是不重複場次、不重複時間、不重複地點,不單單以大數據來決(jue) 定排片,比如熱門影片就盡量安排在座位最多的影廳。每一部展映影片,我都會(hui) 提前快速瀏覽一遍。都市的年輕人是藝術片的主要受眾(zhong) 群,大師回顧展映必須放到市中心的影城;小朋友最喜歡的動畫片幾乎都排在雙休日;排片表中標注成紅顏色的則是夜場。

  這些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聲譽越來越高。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時,我們(men) 辛辛苦苦找來167部影片參展,現在是從(cong) 幾千部報名影片中精挑細選出幾百部展映。每年的展映影院,我們(men) 都會(hui) 特別注重覆蓋麵、觀影體(ti) 驗。入圍的展映影院也都會(hui) 拿出高技術格式的影廳來放映。今年的影展包括“中國當代藝術電影展”“光影浪潮香港電影新動力”“華納百年”“向大師致敬”“地球村”……不同形態、類型、風格、題材的影片匯聚上海國際電影節,堪稱藝術盛宴。

  (作者為(wei) 上海國際電影節選片排片人,記者曹玲娟采訪整理)

  讓“文旅+電影”擦出火花

  孫詩雨

  絲(si) 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是中外文化溝通交流的橋梁,也是展示多元文化的光影盛宴。9年來,絲(si) 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舉(ju) 辦金絲(si) 路獎、電影展映、市場合作、學術論壇、創投會(hui) 議等大量專(zhuan) 業(ye) 活動,以多種方式為(wei) 促進中外影人的深度合作、增進文化交流搭建平台。在福州主場,前後有57個(ge) 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和業(ye) 界人士參與(yu) 各項活動,在集中彰顯“一帶一路”特色的同時,結下了友誼與(yu) 合作的碩果。

  立足本地文化資源,絲(si) 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多場活動設置在福州三坊七巷及上下杭曆史文化街區舉(ju) 行,推動電影藝術與(yu) 古厝文化產(chan) 生“時空碰撞”,在促進電影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帶動文旅產(chan) 業(ye) 的繁榮發展,讓電影品牌與(yu) 城市文化交相輝映、雙向賦能。

  不僅(jin) 要把電影節辦成星光熠熠的文化盛會(hui) ,更要辦成人民群眾(zhong) 互惠共享的盛大節日,讓電影界人士和觀眾(zhong) 們(men) 共同參與(yu) 、共同創造、共同見證。在施行低票價(jia) 影片展映舉(ju) 措的同時,我們(men) 著力提升影片質量,引進更多國際獲獎或提名影片,以更多元的優(you) 質影片滿足不同群體(ti) 的觀影需求。曆屆絲(si) 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征集到70多個(ge) 絲(si) 路沿線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超過8000部影片參展,同時設立國別單元,力求讓觀眾(zhong) 欣賞到更多不同類型、風格的優(you) 秀影片。我們(men) 還先後組織近百支電影放映隊深入農(nong) 村、社區、學校,免費放映電影上千場次。這些年,絲(si) 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帶來的文化交流,讓觀眾(zhong) 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與(yu) 魅力,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理解和尊重。電影文化正越來越多地融入福州市民的日常生活。

  據我了解,西安主場也推出了不少惠民舉(ju) 措。向市民免費發放惠民觀影券,開辟線上展映;在醫院家屬區、部隊進行專(zhuan) 場放映;組織電影下鄉(xiang) 活動,在商洛市柞水縣、銅川市耀州區、西安市周至縣等地進行專(zhuan) 場放映;在“光明影院”為(wei) 視障群體(ti) 組織“觀影”活動,等等。與(yu) 此同時,深入研究促進文旅融合的方式,將電影元素嵌入文旅活動中,吸引上百萬(wan) 市民和遊客深度融入,讓“文旅+電影”擦出絢爛火花。

  與(yu) 國內(nei) 外一些電影節相比,絲(si) 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依然年輕。期待借助絲(si) 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這一平台,持續加強電影產(chan) 業(ye) 的交流合作,深入開展文化、人文方麵的交流互鑒,把絲(si) 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打造成為(wei) 絲(si) 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電影人合作共贏的文化盛會(hui) 、友誼盛會(hui) 。

  (作者為(wei) 絲(si) 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福州)執委辦市場部負責人)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