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江吻海“福”綿長:解碼福州的文化自信樣本
什麽(me) 是福州?
它是曆史深處的“八閩雄都、神州名府”,是“三山鼎峙、一水長流”的青綠畫卷,是“七溜八溜不離福州”的可愛家鄉(xiang) ……
在三坊七巷尋訪古國春秋,在上下杭、煙台山品味“海絲(si) ”遺韻,在馬尾觸摸曆史煙雲(yun) ;乘“福舟”遊內(nei) 河,登“福道”臨(lin) 勝跡,逛“古厝”聽閩劇……今日福州,古老與(yu) 現代交匯相融,“閩都韻”與(yu) “國際範”交相輝映。
“古城兩(liang) 千兩(liang) 百歲,信乎今夕是盛年。”新時代的福州,高揚文化自信。
樂(le) 在古中:嗬護城市文脈
“平地起樓台,恰雙塔雄標,三山秀拱;披襟坐宵漢,看中天霞起,大海瀾回。”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一群少年在福州三坊七巷小黃樓內(nei) ,吟誦福州名士梁章钜《楹聯叢(cong) 話》佳句。
位於(yu) 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衍脈於(yu) 晉唐,興(xing) 盛於(yu) 明清,是國內(nei) 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wei) 完整的曆史文化街區,享有“中國城市裏坊製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
在這裏,可以領略民族英雄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可以傾(qing) 聽啟蒙思想家嚴(yan) 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哲思慨歎,可以感受黃花崗英烈林覺民“吾今死無餘(yu) 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誌者在”的壯懷激越……“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名不虛傳(chuan) 。
赫赫古城,文脈悠長。保護文物建築,就是保存城市的根與(yu) 魂。
今年4月,三坊七巷年代最為(wei) 久遠、曆史文化價(jia) 值最高的古厝之一沈葆楨故居啟動修繕。福州市文物局局長吳聿建介紹,坊巷內(nei) 保存有200餘(yu) 座古厝,在修繕過程中堅持政府主導、居民參與(yu) ,遵循“最小幹預原則”,盡量保存古厝的古香古色和原汁原味。
以烏(wu) 山腳下三坊七巷為(wei) 代表的士大夫文化,以閩江畔上下杭為(wei) 代表的商幫文化,是福州文化的重要代表。一士一商,潤澤後世。
2014年,上下杭曆史文化街區啟動保護修複工程,旨在打造具有商業(ye) 、居住、旅遊、文化等複合功能,以及具備中西合璧建築特色和閩商文化特色的傳(chuan) 統街區。“百貨隨潮船入市,萬(wan) 家沽酒戶垂簾”的盛景,得以重現。
福州攝影師楊建峰用鏡頭記錄下了上下杭曆史文化街區從(cong) “邊角落”到“網紅地”的蝶變。“今日上下杭,文化可親(qin) ,鄉(xiang) 愁可憶。”楊建峰讚歎。
重建屏山鎮海樓,建設冶山、新店兩(liang) 大古城遺址公園、修複三坊七巷、上下杭等曆史文化街區……近年來,福州努力擦亮“三山兩(liang) 塔一條街”為(wei) 標誌的城市中軸線,在城市更新中嗬護好千年文脈。
走進福州古厝街區,文博展覽應接不暇,“老字號”重裝亮相,閩劇、福州評話、伬唱、傘(san) 技等傳(chuan) 統藝術輪番登台……古厝的活化利用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質,推動了文商旅融合發展。
福州古厝研究會(hui) 專(zhuan) 家魏樊說,多年來,福州不斷完善名城保護體(ti) 係,探索出一條文化遺產(chan) “找出來、保下來、用起來”有機結合的特色路子。
治山理水:盡享榕城之美
一棵樹,呈現曆史之重、城市之美。
福州被稱為(wei) “榕城”,在市區現存的1600多株古樹名木中,近一半是榕樹。一棵棵須髯茂盛、亭亭如蓋的老榕樹,庇蔭一代代福州子民,是活著的曆史文化。
福州種植榕樹的曆史悠久。北宋時,福州太守張伯玉為(wei) 緩解城區的旱澇和酷熱,號令“編戶植榕”,多年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為(wei) 紀念這位勤政愛民、造福一方的先賢,福州在建設西河公園時塑起一尊“張伯玉植榕”雕像。
修建地鐵、整治河道時為(wei) 古榕“讓路”,成為(wei) 全民共識;在大榕樹下納涼、下棋、拉家常,留住永恒風情……榕樹文化,早已成為(wei) 福州城市文脈的一部分,深深融入人們(men) 的生活中。
依山傍海,閩江穿城而過的福州,號稱“山川靈秀所都”。“城繞青山市繞河”,優(you) 美的風景、宜居的生態,造就了這方“江城福地”,福州曆史上曾“五次為(wei) 都、六次擴城”。
近年來,福州持續推進治山理水攻堅戰,打造“靈山秀水”,實現“親(qin) 山近水”。為(wei) 讓山水之城更好造福於(yu) 民,近年來,福州將綠化融入城市生態,把公園建在群眾(zhong) 身邊,讓園林走進千家萬(wan) 戶。人均公園綠地麵積14.82平方米,近1500個(ge) 大小公園,讓越來越多的市民可以推窗見綠、出門進園、行路見蔭。
串聯福州五大公園、全長約19公裏的福道,是國內(nei) 最長的空中森林步道,其獨特鋼架鏤空設計,既最大限度保護了山體(ti) ,更滿足了不同人群休閑、健身、遊覽的需求。
“踏上福道,就像在森林上空漫步;走進各個(ge) 公園,還能聽歌看戲,品嚐茉莉花茶。”家住金牛山公園福道入口附近的市民張豔峰高興(xing) 地說。
福州城中河網密布,人們(men) 依水而居。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提到,福州是他所遊曆過的中國城市中橋最多的美麗(li) 水城。
今年4月,福州“西湖—白馬河—東(dong) 西河”內(nei) 河航線啟動,全長6.5公裏的航線串聯起福州西湖、三山兩(liang) 塔、五一廣場等景點,碧波蕩漾,疏影橫斜,人們(men) 盡享榕城生態之美與(yu) 人文韻味。
福州現已通航內(nei) 河遊航線8條,推出“內(nei) 河遊+非遺展示”“內(nei) 河遊+閩菜”“內(nei) 河遊+福州三寶”等體(ti) 驗。“山水城人”相和諧的“福舟悠遊”,與(yu) “登福道”一起,成為(wei) 市民休閑新去處、遊客體(ti) 驗福州新方式。
通江達海:譜寫(xie) 時代新篇
福州地處東(dong) 海之濱,又名“左海”。通江達海之利,滋育、見證其“開風氣之先”的曆史和“開眼看世界”的襟懷。
福州馬尾,三江入海口。19世紀60年代起,清政府在此創辦船政,一個(ge) 由造船工廠、船政學堂和福建水師構成的海軍(jun) 係統,在馬尾逐步建立起來。這裏,成為(wei) 中國近代造船工業(ye) 的發祥地、中國近代海軍(jun) 的搖籃。百餘(yu) 年過去,漫步馬尾,一處處遺存見證了晚清中國的曆史風雲(yun) 、無數誌士仁人的強國夢想。
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陳悅說,馬尾船政這段曆史,孕育了近代中國先進科技、高等教育、工業(ye) 製造、西方經典文化翻譯等豐(feng) 碩成果,以及諸多先進思想;其折射出的向海圖強、忠勇報國的民族精神,成為(wei) 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
1985年,福州馬尾成為(wei) 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羅星塔下這一古港小鎮,呈現勃勃生機。今天的馬尾,巨輪穿梭,高樓林立,成為(wei) 現代化工業(ye) 園區和創新型宜居新城。
憑海臨(lin) 風,福州勇立潮頭。
去年8月,清脆的汽笛聲中,“閩都號”中老鐵路國際貨運班列從(cong) 福州江陰港站駛出,福州與(yu) 南亞(ya) 、東(dong) 南亞(ya) 的陸路貿易新通道宣告打通。這是福州立足“一帶一路”建設、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又一大手筆。
經濟總量躋身“萬(wan) 億(yi) 城市”行列,都市圈城際鐵路破土動工,中印尼“兩(liang) 國雙園”建設活力奔湧……進入新時代,福州依托“海絲(si) ”核心區、福州新區、自貿試驗區等“多區疊加”優(you) 勢,奮力實現改革開放新跨越。
開放與(yu) 包容,賦予福州新魅力。“南有鼓浪嶼、北有煙台山”——福州煙台山,成為(wei) 城市新的“打卡地”。
位於(yu) 閩江南岸的煙台山具有特色鮮明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經過近年來的開發、改造,化身為(wei) 具有曆史感、花園式、文藝範、煙火氣的曆史風貌區,遊客日均流量超3萬(wan) 人。“85後”福州青年鄒元生從(cong) 國外回來,在這裏開了家名為(wei) “光與(yu) 塵”的咖啡館,以城市“開埠”史,濃濃咖啡味,滿滿家鄉(xiang) 情,向遊客講述穿越百年“光”與(yu) “塵”的福州故事。
2021年7月,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在福州舉(ju) 辦,世界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發展中,留存下“福州印記”。今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位於(yu) 福州梁厝特色曆史文化街區的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展示館開館,成為(wei) 福州呈現世遺精彩、展現中國形象、弘揚閩都文化的重要窗口。
“榕樹風采、閩江活力、茉莉氣韻、左海胸懷。”在福州文史學者陳章漢眼裏,閩都文化特質鮮明。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新時代的福州正以獨特文化魅力,書(shu) 寫(xie) 發展新篇章。 新華社福州6月15日電 新華社記者江時強 項開來 塗洪長 鄧倩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