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人工智能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發布時間:2023-06-26 09:44:00來源: 經濟日報

  夏至已至。去年夏天的熱浪還讓很多人記憶猶新,那是我國自1961年以來的最熱夏季。如今,各地頻繁出現的高溫暴雨等極端天氣讓人們(men) 擔心:今年夏天會(hui) 比去年更熱嗎?

  從(cong) 數據上看,全球氣溫升高的趨勢相當明顯。盡管此前3年的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溫起到了暫時“刹車”作用,但過去8年仍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8年。其中,2016年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年。目前有多家機構預測,2023年或2024年極有可能超過2016年,創造新的全球最暖紀錄。

  麵對氣候變暖,人類應該如何應對?一些科學家寄望於(yu) 目前火熱的人工智能。

  要應對氣候變化,首先要“辨症”,要有對天氣的準確分析和預測研判的能力。但這並非易事,而人工智能恰恰可以在氣象預測領域大展身手。

  今年4月,中國發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風烏(wu) ”,首次實現在高分辨率上對核心大氣變量進行超過10天的有效預報。從(cong) 預報精度看,相比於(yu) 傳(chuan) 統的物理模型,“風烏(wu) ”的10天預報誤差降低19.4%;從(cong) 預報時效看,全球範圍內(nei) 最好的物理模型HRES有效預報時長最大為(wei) 8.5天,而“風烏(wu) ”達到了10.75天;從(cong) 資源效率看,現有物理模型往往需要在超級計算機上運行,而“風烏(wu) ”大模型僅(jin) 用GPU便可運行,30秒即可生成未來10天全球高精度預報結果。

  從(cong) “風烏(wu) ”的實踐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應用於(yu) 氣象領域,從(cong) 大數據中挖掘規律,可與(yu) 傳(chuan) 統的數理方程形成互補,為(wei) 生產(chan) 生活提供更準確、更實用的天氣預報。氣候變暖將讓極端天氣更頻繁,人工智能可用於(yu) 改善氣象災害警報係統,實現提前和精準預警,在防災減災中發揮更大作用。

  應對氣候變化,從(cong) 長遠來看,還需要“去根”,即針對氣候變化原因采取各種減緩措施。不少科學家認為(wei) ,氣候變暖與(yu) 碳排放帶來的溫室效應密切相關(guan) ,隻要人類社會(hui) 的化石燃料消耗不減少,氣候變暖的趨勢就不會(hui) 停止。

  加強人工智能應用,可以實現更精準、穩定、有效的減排。人工智能作為(wei) 能源轉型的重要輔助工具,越來越多地被整合到工業(ye) 係統和家居生活的能源管理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峰值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此外,在核聚變、新能源材料、碳捕集存儲(chu) 利用等領域,人工智能也可以通過發揮數據分析、建模和預測等方麵的優(you) 勢,為(wei) 這些綠色技術的研發加速。

  波士頓谘詢集團(BCG)曾在其研究報告中預測,如果要實現《巴黎協定》中提出的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限製在1.5℃的目標,各國必須在2030年前減少50%的碳排放。使用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減少26億(yi) 噸至53億(yi) 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減排總量的5%至10%。

  如果把人工智能看作一劑藥方,那麽(me) 它也有局限和副作用。例如,人工智能大模型本身就是耗能大戶,會(hui) 增加碳排放。當它與(yu) 人腦同時工作時,人腦的能耗僅(jin) 為(wei) 機器的0.002%。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新興(xing) 戰略技術之一,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麵臨(lin) 的最緊迫挑戰之一。人工智能革命和綠色能源革命齊頭並進,已成為(wei) 大國競爭(zheng) 必須搶占的科技製高點。我們(men) 既期盼更綠色環保的人工智能,也期盼更智能可控的綠色能源,就像期盼盛夏不再酷熱難耐。(佘惠敏)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