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稅惠政策效能釋放 我國持續做強養老“第三支柱”

發布時間:2023-06-26 09:50:00來源: 人民日報

  持續做強養(yang) 老“第三支柱”(財經眼·創新金融服務 助力“老有所養(yang) ”(上))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強調,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進基本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建設,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yang) 老保險體(ti) 係,努力實現老有所養(yang) 、老有所為(wei) 、老有所樂(le) 。

  為(wei)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多樣化的養(yang) 老保障需求,我國出台多項政策,加快以個(ge) 人儲(chu) 蓄性養(yang) 老保險和商業(ye) 養(yang) 老保險為(wei) 主的養(yang) 老“第三支柱”建設。這些政策成效如何?做強“第三支柱”還需在哪些方麵發力?記者進行了采訪。

  稅惠政策效能釋放,個(ge) 人養(yang) 老金開戶規模穩步增長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市民王真彩,最近在北京銀行客戶經理指導下,開通了個(ge) 人養(yang) 老金賬戶。

  “工作人員把政策講解得很清楚,個(ge) 人養(yang) 老金賬戶能享受稅收優(you) 惠,這一點很吸引我。”王真彩說。

  “身邊的朋友去年底在銀行開通賬戶,一次性繳存1.2萬(wan) 元,今年匯算清繳中就享受了1000多元的稅收優(you) 惠。”上海市的闞先生目前年收入20萬(wan) 元左右,他正計劃每年按個(ge) 人養(yang) 老金繳費上限繳存。

  去年11月,我國正式啟動個(ge) 人養(yang) 老金製度,在36個(ge) 先行城市或地區試點。作為(wei) 我國養(yang) 老保險體(ti) 係“第三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個(ge) 人養(yang) 老金開戶規模穩步增長,運行平穩有序。數據顯示,截至5月25日,個(ge) 人養(yang) 老金參加人數已達3743.51萬(wan) 人。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實施個(ge) 人養(yang) 老金製度對於(yu) 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多樣化養(yang) 老需求,促進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其中,稅收優(you) 惠成為(wei) 引導民眾(zhong) 參與(yu) 個(ge) 人養(yang) 老金製度的重要舉(ju) 措。根據政策安排,對個(ge) 人養(yang) 老金實施遞延納稅優(you) 惠政策。對繳費者按每年1.2萬(wan) 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對賬戶資金的投資收益不征稅,領取時按3%較低稅率征稅。

  “領取收入的實際稅負下降,相當於(yu) 國家用真金白銀提高居民受惠程度,引導大家為(wei) 自己增加養(yang) 老保障。”北京國家會(hui) 計學院財稅政策與(yu) 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說。

  “個(ge) 人養(yang) 老金製度落地實施以來,開戶人數穩步增長,準入金融產(chan) 品數量越來越多,開局良好,積累了有益經驗。”中國郵政儲(chu) 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wei) ,隨著經濟發展、個(ge) 人收入增長以及居民養(yang) 老意識提升,有關(guan) 政策效能將持續釋放,“第三支柱”個(ge) 人養(yang) 老金的發展潛力巨大。

  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養(yang) 老保險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結合先行城市或地區情況,進一步完善個(ge) 人養(yang) 老金配套政策,吸引更多人參與(yu) 並適時推廣。

  養(yang) 老金融產(chan) 品“貨架”日益豐(feng) 富,滿足多層次多元化養(yang) 老保障需求

  在稅收等政策推動“第三支柱”加快發展的同時,各類金融機構也在養(yang) 老領域積極發力,創新產(chan) 品和服務,以更高質量的供給滿足不同群體(ti) 多樣化、差異化的養(yang) 老需求。

  ——多類機構齊參與(yu) ,養(yang) 老金融服務更豐(feng) 富。

  “我比較注重養(yang) 老資產(chan) 合理搭配,期望獲得長期穩健收益,讓‘養(yang) 老錢包’越來越厚實。今年,在投保養(yang) 老保險產(chan) 品的基礎上,我還通過個(ge) 人養(yang) 老金資金賬戶選購了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養(yang) 老理財產(chan) 品。”河南省鄭州市的金融從(cong) 業(ye) 者楊朋飛說。

  近年來,養(yang) 老理財產(chan) 品開啟試點工作,有關(guan) 金融機構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創設符合長期養(yang) 老需求和生命周期特點的養(yang) 老理財產(chan) 品。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養(yang) 老理財產(chan) 品共發行51隻,累計發行規模1004.9億(yi) 元,投資者人數合計46.7萬(wan) 人。

  養(yang) 老基金產(chan) 品、特定養(yang) 老儲(chu) 蓄、養(yang) 老消費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積極開展養(yang) 老金融業(ye) 務,產(chan) 品“貨架”日益豐(feng) 富。“推動銀行、保險、信托、基金等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發揮各自優(you) 勢,持續豐(feng) 富養(yang) 老金融產(chan) 品供給,有利於(yu) 更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養(yang) 老需求。”中國社科院保險與(yu) 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說。

  ——推出專(zhuan) 屬新產(chan) 品,滿足靈活就業(ye) 人員等群體(ti) 養(yang) 老保障需求。

  今年初,福建省廈門市市民張東(dong) 旭看中了一款專(zhuan) 屬商業(ye) 養(yang) 老保險產(chan) 品。“有保底收益,能終身領取,可以不定期靈活繳費;手頭寬裕時可以多繳,資金緊張時可以暫時不繳。”張東(dong) 旭說。

  根據政策,2021年6月,浙江省和重慶市開展專(zhuan) 屬商業(ye) 養(yang) 老保險試點;2022年3月1日,試點區域擴大到全國範圍。

  專(zhuan) 屬商業(ye) 養(yang) 老保險投保“門檻”低,繳費靈活,保障功能強。投保人可選擇月繳、年繳、躉繳,個(ge) 人經濟緊張期間可暫停繳納;賬戶采取“保證+浮動”的收益模式,可選擇穩健型、進取型等不同投資組合。同時,金融機構讓利於(yu) 民,賬戶管理費用低於(yu) 在售的其他商業(ye) 養(yang) 老保險。對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的從(cong) 業(ye) 人員和靈活就業(ye) 人員來說,該險種為(wei) 增添養(yang) 老保障提供了新選擇。

  專(zhuan) 屬商業(ye) 養(yang) 老保險逐漸為(wei) 市場所認可。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該險種累計保費規模50.8億(yi) 元,投保件數42.9萬(wan) 件,其中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從(cong) 業(ye) 人員和靈活就業(ye) 人員投保超過6萬(wan) 件。

  根據監管要求,保險公司可以委托符合規定的銀行、中介機構,或者通過自營網絡平台、委托中介機構的自營平台宣傳(chuan) 和銷售專(zhuan) 屬商業(ye) 養(yang) 老保險。此外,自2023年7月1日起,監管部門對專(zhuan) 屬商業(ye) 養(yang) 老險保險條款和費率將由審批製改為(wei) 統一實行備案管理。專(zhuan) 家預計,下半年,專(zhuan) 屬商業(ye) 養(yang) 老保險產(chan) 品數量將進一步擴容,產(chan) 品多樣性持續增強。

  ——保險責任能轉換,擴大長期護理保險覆蓋麵。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立長期護理保險製度。長期護理保險是為(wei) 社會(hui) 個(ge) 體(ti) 在因年老、疾病或傷(shang) 殘而失去工作或生活能力的時候,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及醫療護理保障服務的社會(hui) 保險製度,被稱為(wei) 在養(yang) 老、醫療、工傷(shang) 、失業(ye) 、生育等5項社會(hui) 保險之外的“社保第六險”。截至2022年底,長期護理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69億(yi) ,累計有195萬(wan) 人享受待遇,年人均支出1.4萬(wan) 元。

  提升長護險支付能力,商業(ye) 保險大有可為(wei) 。近日,應監管部門自今年5月1日起開展人壽保險與(yu) 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ye) 務試點的要求,國壽壽險、人保壽險等公司陸續啟動壽險保單責任轉換為(wei) 長期護理保險責任業(ye) 務——在投保人提出申請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將處於(yu) 有效狀態的人壽保險保單中的身故或滿期給付等責任,通過一定責任轉換方法轉換為(wei) 護理給付責任,支持被保險人在因特定疾病或意外傷(shang) 殘等原因進入護理狀態時提前獲得保險金給付。

  “充分利用存量壽險產(chan) 品開展轉換業(ye) 務,有利於(yu) 在短時間內(nei) 有效提升長期護理保險供給能力,更充分地滿足百姓長期護理需求。”王向楠說,商業(ye) 機構在這一領域要加快創新,積極作為(wei) ,有效補充政策性長護險尚未覆蓋的需求。

  進一步優(you) 化製度供給,在規範前提下進行創新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yang) 老保險體(ti) 係。

  采訪中,多位專(zhuan) 家表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更好實現“老有所養(yang) ”,需要進一步優(you) 化製度供給,持續做強“第三支柱”。

  “應提升政策效能,幫助更多群體(ti) 加強養(yang) 老保障。”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董克用舉(ju) 例說,農(nong) 村進城務工人員加入了城鄉(xiang) 居民基本養(yang) 老保險,但從(cong) 保障水平看仍有提升空間。未來,應創新相關(guan) 機製,吸引長期進城務工群體(ti) 更積極地參與(yu) 到“第三支柱”當中。

  “對金融管理部門而言,要優(you) 化完善監管舉(ju) 措,促進養(yang) 老‘第三支柱’規範發展。”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yu) 保險學係主任鄭偉(wei) 說,商業(ye) 養(yang) 老保險發展要始終在規範的前提下進行創新,確保資金安全、穩健增值。“在積累期,要對公眾(zhong) 參與(yu) 商業(ye) 養(yang) 老保險提供適當激勵,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產(chan) 品性價(jia) 比;在領取期,重點是要為(wei) 消費者提供長期穩健保障,更大力度鼓勵發展能夠終身領取的產(chan) 品。”

  “對產(chan) 品供給而言,沒有‘最好的’,隻有‘最適合’。每個(ge) 消費者的年齡階段、家庭情況、財富狀況、風險偏好等各有不同,養(yang) 老投資需求也因而千差萬(wan) 別。”董克用說,對各類金融機構而言,這既在差異化、精準化地進行產(chan) 品設計方麵提出挑戰,也帶來巨大市場機遇和發展空間。金融機構應及時了解不同客戶群體(ti) 實際需求,有的放矢進行產(chan) 品設計。

  對部分客戶來說,金融產(chan) 品條款往往具有一定專(zhuan) 業(ye) 性,有的甚至複雜難懂,影響消費意願甚至埋下營銷誤導隱患。對此,業(ye) 內(nei) 人士建議,金融機構應加強養(yang) 老產(chan) 品的“適老化改造”,在合規前提下優(you) 化產(chan) 品推介信息。同時,營銷人員也要提升服務能力,幫助不同客群選購合適的產(chan) 品。

  “金融機構應通過多種渠道加強相關(guan) 政策宣介,幫助消費者更好理解政策、準確認識產(chan) 品。同時,按照監管要求,加強營銷隊伍建設,不斷優(you) 化投保流程,提升產(chan) 品可得性。” 平安養(yang) 老險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甘為(wei) 民說。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