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西安唐代宮人墓地考古取得新收獲

發布時間:2023-06-27 09:2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西安6月26日電 記者李潔、張哲浩從(cong)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2021年至2022年,陝西西安西郊蓮湖區棗園街道三民村、陳家寨和灃東(dong) 新城三橋街道賀家村等地相繼發掘出魏晉至明清時期墓葬1200餘(yu) 座,極大豐(feng) 富了對應曆史時期的考古學研究資料,完善了該區域從(cong) 魏晉、十六國、北朝、隋唐、宋金到明清各期墓葬的演變序列,對隋唐時期墓葬考古取得了一係列新的重要發現和認識。

  兩(liang) 年來,陳家寨墓地共清理出北朝隋唐時期中小型墓葬581座和金代墓葬2座,出土文物約1500餘(yu) 件(組)。這些墓葬跨越北朝隋唐近500年的曆史,為(wei) 目前關(guan) 中地區發掘這一時期中小型墓葬數量最多的一次,是探討北朝隋唐以來長安城居民居葬關(guan) 係的重要實例。其中發現的一批隋代小型墓葬尤為(wei) 重要,之前學界對於(yu) 小型隋墓葬製葬俗與(yu) 空間分布等研究不甚明晰,此次發現可補認識之闕,為(wei) 厘清隋唐之際中小型墓葬的演變規律與(yu) 葬製葬俗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三民墓地發掘出西晉至隋唐時期中小型墓葬280餘(yu) 座,其中唐代宮人墓地為(wei) 本次考古重要收獲。宮人墓共計57座,墓葬均為(wei) 單人葬,隨葬品以陶罐、壺為(wei) 主,部分墓葬見有貝殼、銅鏡、玉石飾品和黛板等女性裝扮用品。根據墓葬形製和隨葬品分析,墓葬時代當屬唐代初期。經鑒定,20座人骨保存較好的墓葬墓主皆係20歲至30歲的年輕女性。這批墓葬形製與(yu) 葬俗一致,排列有序,顯然經過嚴(yan) 謹規劃,結合以往在此地西南發現的唐太宗、高宗及中宗時期的宮人墓誌推測,此次發現的墓葬應係唐初宮人墓。該墓地的發掘首次發現了唐代宮人墓地東(dong) 兆溝,明確了墓葬排列方式,進一步確定了宮人墓地的分布範圍及其埋葬序列。

  宮人墓東(dong) 部發掘出4座唐宮廷內(nei) 侍墓葬,表明此處亦屬唐代宦官葬地,且以開元前宦官為(wei) 主,生前居住於(yu) 長安城內(nei) 西北坊,晚期隨著政治中心向大明宮轉移,宦官也更多選擇居住在離大明宮更近的長安城內(nei) 東(dong) 北坊,按照就近埋葬的原則,卒後埋在了東(dong) 郊滻灞一帶。此外,考古人員還在這裏發現了10餘(yu) 處唐代小型兆溝墓園,墓園內(nei) 多分布有帶1~3個(ge) 天井的長斜坡墓道土洞墓一座或多座,印證了唐代文獻關(guan) 於(yu) 墓田製度曾施行於(yu) 低級別官吏及庶人墓葬的記載,完善了關(guan) 中地區唐代墓田製度的序列。

  賀家墓地發現一座長斜坡墓道雙天井磚室壁畫墓,總長不足15米、深3.3米,使用石封門,壁畫繪製於(yu) 甬道和墓室上。根據墓誌銘記載,墓主康比比,或為(wei) 粟特人,葬於(yu)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為(wei) 唐長安城西郊目前發現最早壁畫墓。墓室東(dong) 壁的樂(le) 舞場景清新悠閑,各人物間的排布錯落有致,正中欣賞樂(le) 舞的胡人女性形象極有可能為(wei) 墓主人,在以往的唐墓壁畫中少見。

  賀家墓地出土隨葬品43件(組),主要以彩繪陶俑為(wei) 主,其中天王俑腳踏5隻小鬼,造型複雜,胡人俑肌肉緊繃,齒舌畢現,堪稱精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關(guan) 中地區開元前期壁畫墓發現極少,學界對於(yu) 這一時期壁畫布局不甚了解,該墓部分壁畫內(nei) 容同期少見,分布位置特殊,體(ti) 現出唐玄宗規範喪(sang) 葬製度之前壁畫存在的多樣性,為(wei) 神龍至開元晚期唐墓壁畫的演變提供了實證資料。

  綜合既往考古工作成果,西安西郊主要以隋唐時期中小型墓葬為(wei) 主,超過3個(ge) 天井的墓葬甚少,大多為(wei) 無天井或1~2個(ge) 天井的土洞墓葬。從(cong) 墓主身份來看,可以概括為(wei) “一個(ge) 主體(ti) ,三個(ge) 特殊”的隋唐長安城居民葬地特征,即以城西庶民小型墓葬為(wei) 主體(ti) ,以宮人墓、宦官墓和番人墓三個(ge) 特殊人群為(wei) 特色,兼有中低階武官墓葬。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7日 09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