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提請審議 加強耕地保護牢守耕地紅線
□ 本報記者 趙晨熙
糧食事關(guan) 國計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工作。
6月26日,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三次會(hui) 議審議。
草案共11章69條,明確規定國家糧食安全工作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貫徹總體(ti) 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實施以我為(wei) 主、立足國內(nei) 、確保產(chan) 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ti) 較好,糧食連年豐(feng) 收,庫存充足,市場供應充裕。與(yu) 此同時,我國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糧食安全仍麵臨(lin) 耕地總量少、質量總體(ti) 不高,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難度加大、儲(chu) 備體(ti) 製機製有待健全、流通體(ti) 係有待完善、加工能力有待提升、應急保障有待加強、節約減損有待規範等諸多問題挑戰。製定糧食安全保障法,對推動解決(jue) 上述問題,保障糧食有效供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防範和抵禦糧食安全風險能力,具有重大意義(yi) 。
耕地保護是糧食安全的要害。為(wei) 落實藏糧於(yu) 地戰略,牢牢守住十八億(yi) 畝(mu) 耕地紅線,堅決(jue) 遏製“非農(nong) 化”、有效防止“非糧化”,草案專(zhuan) 設“耕地保護”一章,規定劃定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嚴(yan) 格保護耕地;建立耕地保護補償(chang) 製度,調動耕地保護責任主體(ti) 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實行占用耕地補償(chang) 製度,占用耕地的單位負責補充與(yu) 所占用耕地數量相等、質量相當、產(chan) 能不降的耕地;嚴(yan) 格控製耕地轉為(wei) 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nong) 用地,確需將耕地轉為(wei) 其他農(nong) 用地的,補充數量相等、質量相當、產(chan) 能不降的耕地;加強耕地種植用途管控,耕地應當主要用於(yu) 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nong) 產(chan) 品及飼草飼料生產(chan) ;加強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提高耕地質量。
為(wei) 落實藏糧於(yu) 技戰略,加大對糧食生產(chan) 的支持力度,草案規定,建設國家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庫,建立種子儲(chu) 備製度;鼓勵推廣普及糧食生產(chan) 機械化技術;加強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體(ti) 係建設以及糧食生產(chan) 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建設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護區;糧食主產(chan) 區、主銷區、產(chan) 銷平衡區都應當保麵積、保產(chan) 量;健全糧食生產(chan) 者收益保障機製,完善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製度和糧食價(jia) 格形成機製,保護糧食生產(chan) 者的種糧積極性;健全糧食主產(chan) 區利益補償(chang) 機製,完善對糧食主產(chan) 區和產(chan) 糧大縣的財政轉移支付製度。
為(wei) 健全糧食儲(chu) 備長效機製,充分發揮糧食儲(chu) 備調節糧食供求、穩定糧食市場等重要作用,草案規定,建立政府糧食儲(chu) 備體(ti) 係,科學確定政府糧食儲(chu) 備規模、結構和布局,確保數量和質量安全;承儲(chu) 企業(ye) 應當建立健全內(nei) 部管理製度,確保政府糧食儲(chu) 備安全並符合標準;政府糧食儲(chu) 備的收購、銷售、輪換、動用等應當嚴(yan) 格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執行,並進行全過程記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指導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ye) 建立企業(ye) 社會(hui) 責任儲(chu) 備,鼓勵相關(guan)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自主儲(chu) 糧;加強糧食儲(chu) 備基礎設施及質量檢驗能力建設。
為(wei) 完善糧食應急管理體(ti) 係,提升糧食應急保障能力,草案規定,建立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wei) 主的糧食應急管理體(ti) 製,加強糧食應急體(ti) 係建設,健全糧食應急網絡,製定糧食應急預案;建立糧食市場異常波動報告製度,在出現糧食應急狀態時,及時啟動應急響應,采取政策性糧食銷售、組織投放儲(chu) 備糧食、增設應急供應網點等措施。
本報北京6月26日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