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和修複
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係統和自然資源,也是農(nong) 牧民賴以生存的生產(chan) 資料和生活資料。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加強草原保護修複的若幹意見》提出,要加強草原保護管理,推進草原生態修複,促進草原合理利用,改善草原生態狀況。本期特邀幾位專(zhuan) 家圍繞相關(guan) 問題進行研討。
草原退化趨勢初步遏製
草原生態係統具有哪些重要功能?國家為(wei) 保護修複草原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邵新慶(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草業(ye) 科學與(yu) 技術學院教授):草原生態係統與(yu) 森林和農(nong) 田生態係統一樣,為(wei) 人類生產(chan) 與(yu) 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產(chan) 資料和生活資料。草原養(yang) 活著全球50%的家畜,支撐著全球30%的人口。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人們(men) 對草原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草原不僅(jin) 是物質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基地,也具有生物多樣性保育、營養(yang) 元素循環等支撐功能,調節氣候、提供清新空氣、潔淨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等調節功能和旅遊、娛樂(le) 等文化服務功能。我國草地資源中蘊藏著豐(feng) 富的生物多樣性,有7000多種牧草和上千種動物,是亞(ya) 洲乃至世界的最大生物基因庫。草原興(xing) 衰關(guan) 係我國水係變化,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遼河和黑龍江等重要江河源頭都分布在草原地區,黃河水量的80%、長江水量的30%、東(dong) 北河流一半以上的水量直接源自草原。草原作為(wei) 陸地生態係統的重要主體(ti) ,是天然綠色屏障,在防風固沙和水土保持方麵發揮著積極作用,防風固沙量占全國總量的56%,植被覆蓋的坡地在下雨狀態下可減少地麵徑流47%,減少衝(chong) 刷量77%,水土保持能力比農(nong) 田大數十倍。此外,草原具有豐(feng) 富碳儲(chu) 量和強大的碳匯功能。目前,我國草原生態係統總碳儲(chu) 量約427.3億(yi) 噸,約占世界草地總碳儲(chu) 量的7.5%。
我國擁有草地麵積2.64億(yi) 公頃,約占國土麵積的30%。草地資源主要包括北方草原、南方草山草坡、沿海灘塗、濕地和農(nong) 區天然草地等,涵蓋18個(ge) 大類38個(ge) 亞(ya) 類1000多個(ge) 型,類型之多居世界之首。然而,我國草地生產(chan) 力水平相對滯後,全國平均每公頃草地僅(jin) 生產(chan) 7個(ge) 畜產(chan) 品單位,相當於(yu) 世界平均水平的30%;由草原牧區提供的畜產(chan) 品僅(jin) 占全國總量的不足10%,可見我國的草地資源尚未得到合理、高效開發與(yu) 利用,蘊藏著巨大的生產(chan) 潛力。
我國是世界上草原退化嚴(yan) 重的國家,草原生態脆弱的形勢嚴(yan) 峻,70%的草原處於(yu) 不同程度的退化狀態,草原保護修複任務十分艱巨。
草地生態係統退化受諸多因素影響,既包括全球氣候變暖、風蝕、水蝕、沙塵暴、鼠、蟲害等自然因素,也包括過牧、重刈、濫墾、樵采、開礦等人為(wei) 因素。溫度上升、強降水和幹旱等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草原退化,但草原退化主要是超載過牧、草原利用管理水平落後等人為(wei) 因素造成的,加之受到傳(chuan) 統觀念影響,一些地區人們(men) 重視農(nong) 業(ye) 而輕視畜牧業(ye) ,重視建設而輕視保護,都在一定程度上使草原退化問題日趨嚴(yan) 重。目前,內(nei) 蒙古、四川、西藏、甘肅、青海、新疆六大草原省區,牛、羊的飼養(yang) 總量分別約為(wei) 80年代的2倍和3倍。這期間,由於(yu) 被大量開墾和征用占用,草原麵積不斷萎縮、質量不斷降低,使得草原載畜壓力持續加大,與(yu) 周邊鄰國相比,我國內(nei) 蒙古自治區單位麵積的實際載畜量約為(wei) 蒙古國的2.8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則是哈薩克斯坦的5倍。
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草原保護修複工作。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各級草原部門不斷強化草原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18年,草原監管職責從(cong) 原農(nong) 業(ye) 部劃轉到新組建的國家林草局,進一步強化了草原生態保護,體(ti) 現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理念,也為(wei) 統籌林業(ye) 草原國家公園融合發展、推動林草事業(ye) 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曆史性機遇。近年來,我國加大草原保護建設投入力度,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步入新的發展階段,草原工作的戰略重點由以經濟目標為(wei) 主轉到“生態、經濟、社會(hui) 目標並重,生態優(you) 先”上來,先後實施牧草種子基地、草原圍欄、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等草原保護建設工程項目,取得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與(yu) 建設前相比,草原上亂(luan) 采濫挖和破壞基礎設施的違法行為(wei) 有所減少,農(nong) 牧民以草定畜、科學養(yang) 畜的意識不斷增強。同時,國家組織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對牧民開展草原禁牧、實施草畜平衡措施給予一定獎勵補貼。目前補貼標準是禁牧草原每年每畝(mu) 7.5元、草畜平衡草原每年每畝(mu) 2.5元。
經過努力,草原生態持續惡化勢頭得到初步遏製,草原生態狀況和生產(chan) 能力持續提升。2020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1%,鮮草產(chan) 量達到11億(yi) 噸。草原退化趨勢得到遏製,天然草原生態環境好轉,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牧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方麵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作用。
草原自然公園從(cong) 無到有
我國草原生態保護現狀如何?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形成了哪些經驗?
董世魁(北京林業(ye) 大學草業(ye) 與(yu) 草原學院院長):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草原保護修複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完善草原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實行整體(ti) 保護、差別化管理。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的指導意見》,我國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由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三大類構成,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實行分區管控,原則上核心保護區內(nei) 禁止人為(wei) 活動,一般控製區內(nei) 限製人為(wei) 活動。自然公園原則上按一般控製區管理,限製人為(wei) 活動。我國自然生態係統中,森林、濕地及荒漠等均構建了較為(wei) 完善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但草原因為(wei) 特殊的利用方式及管理模式,在保護地建設方麵較為(wei) 薄弱。全國已建成的1.18萬(wan) 個(ge) 自然保護地中,草原類型自然保護地僅(jin) 40多個(ge) ,主要是各級草原自然保護區,保護草原麵積約165.17萬(wan) 公頃,分別占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的0.33%和麵積的0.16%,加上三江源國家公園等國家公園,總保護麵積占全國草原的2.5%左右,數量遠少於(yu) 森林、濕地等。此外,已經建立的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僅(jin) 有4個(ge) ,省級僅(jin) 有12個(ge) ,其餘(yu) 為(wei) 縣市級保護區,保護等級普遍偏低,且很多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態係統尚未保護起來。
草原自然公園是指具有較為(wei) 典型的草原生態係統特征、有較高的生態保護和合理利用示範價(jia) 值,以生態保護和草原科學利用示範為(wei) 主要目的,兼具生態旅遊、科研監測、宣教展示功能的特定區域。草原自然公園建設和管理需遵循“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科學利用、高效管理”的基本方針,主要內(nei) 容包括:生態保護和恢複、合理利用及示範、生態旅遊及科普宣教、科研監測能力建設,基礎設施及管理能力。除了走高質量草畜產(chan) 品開發的道路外,公園裏可以探索設立生態保育、旅遊觀賞、科學利用示範等多功能分區,鼓勵農(nong) 牧民成為(wei) 草原管護員、導遊等,幫助其增加收入。
為(wei) 補缺草原自然保護地,國家林草局於(yu) 2020年3月發布《關(guan) 於(yu) 開展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創建試點工作的函》,開啟了草原自然公園從(cong) 無到有的創建曆程。同年8月,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敕勒川草原舉(ju) 行的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啟動會(hui) ,公布了39處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名單,涉及草原麵積14.7萬(wan) 公頃,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草原自然保護地體(ti) 係逐步完善。
內(nei) 蒙古敕勒川國家草原自然公園位於(yu) 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保合少鎮,受多年幹旱少雨、開墾采石等因素影響,這片近3萬(wan) 畝(mu) 的天然草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2012年起,該市實施陰山山脈大青山南坡綜合治理工程,修複敕勒川草原是其中的重要內(nei) 容。經過10年生態修複和保護,敕勒川草原成為(wei) 該市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城市“後花園”。連綿的青山、成片的綠地、繁盛的花草,敕勒川草原生態已具備自我恢複能力,生態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得越來越好,2020年成為(wei) 首批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之一。2021年,敕勒川國家草原自然公園文化旅遊景觀帶全年接待遊客558萬(wan) 人次,實現收入20.5億(yi) 元,農(nong) 牧民吃上了“旅遊飯”,有力促進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青海蘇吉灣國家草原自然公園位於(yu) 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是國家林草局公布的首批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之一。自2020年起,當地開始探索草原保護和牧民增收共贏的路子,整合13戶農(nong) 牧民草場,成立祁連山生態牧場,發展生態畜牧業(ye) ,開展民俗體(ti) 驗、野營露宿等生態旅遊項目,牧民的草場和牛羊流轉給了生態牧場,統一管理,定期領分紅,既保護環境,又能獲取收益,2021年生態牧場接待遊客10萬(wan) 人次,實現收入1500萬(wan) 元。與(yu) 此同時,流轉草場後的部分牧民成為(wei) 草原管護員,推動草原生態長效保護,不但提升了草原生態服務功能,而且有效延長了產(chan) 業(ye) 鏈,帶動更多牧民增收致富,走上草原與(yu) 草業(ye) 綠色發展之路。
山西花坡國家草原自然公園位於(yu) 長治市沁源縣,是首批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之一。花坡是太嶽山主峰之一,山頂呈饅頭狀,平緩無崖,林木稀少,是山西省典型的亞(ya) 高山草甸景觀,花草種類達120餘(yu) 種,花期可達數月之久,有著“天然花園”之美譽。2020年10月,花坡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建設試點正式啟動,規劃將公園分為(wei) 生態觀賞區、利用示範區和綜合服務區。2022年10月,花坡草原入選國家首批“紅色草原”名單,“紅+綠”的組合共同構成了獨特的花坡草原風景。截至2022年10月,沁源縣投資約1000萬(wan) 元,完善了花坡景區內(nei) 的水、電、步道等基礎設施,建設了木質旅遊棧道、觀景台、觀景亭、觀景長廊、遊客服務中心、綠色驛站等旅遊設施,同時對公園範圍以外王陶鎮花坡村東(dong) 南部的亞(ya) 高山草地實施生態修複治理。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紅色旅遊與(yu) 綠色生態深度融合,繪就了“紅色草原”高質量發展的新底色。
統籌草原保護與(yu) 畜牧業(ye) 發展
如何理解草原生態保護與(yu) 草原畜牧業(ye) 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guan) 係?
劉長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經濟研究室主任):草原具有生態和生產(chan) 雙重功能,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廣大農(nong) 牧民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生產(chan) 資料,這就決(jue) 定了需統籌草原生態保護與(yu) 草原畜牧業(ye) 發展。
一方麵,草原是草原畜牧業(ye) 的載體(ti) ,草原生態保護關(guan) 係草原生態質量和永續利用,也是草原畜牧業(ye) 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國60億(yi) 畝(mu) 草原資源中約70%分布在幹旱半幹旱地區,荒漠化草原麵積占一半,草原質量差,生態係統脆弱。為(wei) 確保草原可持續發展,我國很早就對草原保護和利用確立了“生產(chan) 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you) 先”的基本方針,因此草原畜牧業(ye) 發展需以草原生態保護為(wei) 前提。
另一方麵,發展草原畜牧業(ye) 是發揮草原生產(chan) 功能的主要途徑,推動傳(chuan) 統草原畜牧業(ye) 綠色轉型則是草原生態保護的重要舉(ju) 措,有效發揮草原畜牧業(ye) 增收功能才能鞏固草原生態保護的經濟社會(hui) 基礎。
目前,我國約有70%的草原處於(yu) 不同程度的退化狀態,具體(ti) 表現是草原植被高度、蓋度、產(chan) 量和質量下降,土壤生境惡化,生產(chan) 能力和生態功能出現衰退。過度放牧是不合理利用的主要形式,其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是在草原發展的觀念上仍存在重生產(chan) 、輕生態問題,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導致短期增收與(yu) 草場退化的不良循環。二是產(chan) 權不清等問題加劇草場過度利用,包括地塊四至不清、證地不符、交叉重疊的承包草場,以及公共草場都麵臨(lin) 突出的過度放牧問題,短期流轉的草場也可能麵臨(lin) 掠奪性利用。三是現代草業(ye) 、現代生態養(yang) 殖模式發展滯後,製約了草原畜牧業(ye) 的現代化轉型,導致天然草原麵臨(lin) 較大放牧壓力。一方麵,我國草業(ye) 種業(ye) 研發和人工草場建設水平較低,草原生產(chan) 能力提升緩慢,這一定程度上是由於(yu) 長期以來對草業(ye) 產(chan) 業(ye) 的定位偏低,未能被作為(wei) 國家糧食安全、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麵,舍飼半舍飼、季節性放牧、劃區輪牧等現代草原畜牧業(ye) 養(yang) 殖方式的推廣不足,原因既包括部分牧戶家庭承包草場麵積較小,無法達到幹旱半幹旱地區草場輪牧所需的規模要求,也包括觀念轉變難、現代管理和飼喂技術推廣慢、飼草料儲(chu) 備與(yu) 供給不足等。
合理利用草原,統籌草原生態保護與(yu) 草原畜牧業(ye) 發展,需從(cong) 多方著力。
第一,以草畜平衡為(wei) 落腳點合理控製載畜量,通過季節性休牧輪牧和減畜在一定區域、一定時間內(nei) 實現草原飼草生產(chan) 量與(yu) 放牧牲畜的飼草需求量平衡。相關(guan) 部門應根據區域草原生態、生產(chan) 能力等合理核定載畜量標準。2011年以來,我國連續三輪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並把草畜平衡作為(wei) 獎補政策的核心要素,對於(yu) 草原的合理利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進一步完善草原承包經營製度和創新草原畜牧業(ye) 經營體(ti) 製機製。一方麵,要明晰草原產(chan) 權權屬,重點清理解決(jue) 四至不清等問題;另一方麵,要按照“明確所有權、使用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要求深化草原產(chan) 權改革,規範草原經營權流轉,鼓勵草場經營權折價(jia) 入股發展股份合作經營,實現多種形式的草原畜牧業(ye) 適度規模經營。近年來,青海黃南州、西藏那曲市等地探索以草地和牲畜入股為(wei) 基礎的草原畜牧業(ye) 股份合作製經營模式,創建了一批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
第三,加快草原生態養(yang) 殖模式、養(yang) 殖方式的發展。在適度規模經營的基礎上推行分群飼養(yang) 、劃區輪牧。根據草場條件和載畜能力季節變動特征,製定草場劃區、牲畜輪牧的方案,實現草場逐區放牧、輪回利用。加快人工草場建設,推動傳(chuan) 統放牧養(yang) 殖向舍飼半舍飼養(yang) 殖轉變,通過人工補飼加快牲畜生長,解決(jue) 放牧模式下牲畜生長麵臨(lin) 的季節性波動。
第四,加強科技創新對草原生態畜牧業(ye) 的支撐。加快草原畜種繁育體(ti) 係和牧戶牲畜繁育生產(chan) 服務體(ti) 係建設,促進胚胎移植等先進繁育技術應用,圍繞草原生態畜牧業(ye) 發展要求提高草原牲畜生產(chan) 效率;加快草種繁育體(ti) 係建設和人工種草技術研發,著力破解草種供給“卡脖子”問題,重點發展節水高效人工種草技術,大力發展青藏高原高海拔草原地區人工種草所適宜的草種和種植技術。通過充分發揮科技在草原畜牧業(ye) 生態化轉型和現代化中的作用,緩解天然草地生產(chan) 能力對草原畜牧業(ye) 發展的限製。
充分發揮草種業(ye) “芯片”作用
未來,應如何提升草種業(ye) 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水平,促進我國草種業(ye) 高質量發展?
李平(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草原經濟與(yu) 政策團隊首席科學家):草種業(ye) 作為(wei) 我國草原生態修複與(yu) 草業(ye) 發展的“芯片”,是我國草原畜牧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和基礎。當前,國家大力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與(yu) 修複、草原畜牧業(ye) 轉型升級、糧改飼等工作,草種需求空間擴大,促進了現代草種業(ye) 的發展。
現代草種業(ye) 主要包含草種質資源保護和育種兩(liang) 部分,形成了包括繁育、推廣等多個(ge) 環節在內(nei) 的完整產(chan) 業(ye) 鏈。具體(ti) 來講,草種質資源保護包括種質資源收集、鑒定、保存、評價(jia) 、創新、利用等環節,從(cong) 草種質資源到生產(chan) 用種要經過品種選育、種子擴繁、良種推廣等重要環節,期間還有商品草種子的生產(chan) 、貿易、質量監管等。
草種業(ye) 安全健康發展,既是我國生態安全的基礎保障,也是實施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方麵。“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實施退化草原修複2.3億(yi) 畝(mu) ,當前,草種緊缺已成為(wei) 限製草原生態修複效率的重要因素,據了解,內(nei) 蒙古草原修複中適宜的野生鄉(xiang) 土草種缺口在70%以上。因此,加快發展草種業(ye) 是推進草原生態修複的必然要求。
我國糧食安全主要是結構性供給不足的問題,口糧可以保證100%自給,但優(you) 質蛋白類食物供給不足。例如,2022年,我國人均奶類消費量約42公斤,僅(jin) 為(wei)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推薦奶製品攝入量最低水平的38.4%;肉類消費總量雖然超過膳食指南中推薦的標準,但其中蛋白含量較高而脂肪含量較低的牛羊肉消費不足16%。這些優(you) 質蛋白類食物供給不足的本質是優(you) 質飼草供給不足。因此,大力發展草業(ye) 是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ti) 係的關(guan) 鍵出路。然而,作為(wei) 草業(ye) “芯片”的草種業(ye) 發展還較為(wei) 滯後,飼草種子進口量占需求量的比例達60%,加快發展草種業(ye) 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
在政策和市場雙重驅動下,我國草種業(ye) 在種質資源保護、品種選育、種子生產(chan) 和質量管理等方麵取得較大成效,已初步建立起較為(wei) 完善的草種業(ye) 體(ti) 係。
在種質資源保護方麵,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建立了國家北方飼草種質資源中期庫、國家多年生飼草種質資源圃,負責牧草種質資源保存、繁殖更新、分發、交換和共享利用,已形成全國草資源保存、繁種和供種體(ti) 係。在品種審定方麵,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和國家林草局分別成立全國草品種審定委員會(hui) ,組織開展草品種區域試驗工作,為(wei) 草品種育種工作提供規範化和標準化的試驗數據和科學依據。在草種子檢測方麵,建成5個(ge) 部級草類植物種子質量檢測中心。截至2021年,全國草種質資源累計保存總量達到6.3萬(wan) 份,累計審定優(you) 良草品種619個(ge) ,全國草種子田麵積83.75萬(wan) 畝(mu) ,全國各類飼草種子產(chan) 量8.8萬(wan) 噸,市場上流通的商品草種子合格率上升到80%左右。
整體(ti) 來看,我國草種業(ye) 起步晚、基礎相對薄弱,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實際用種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與(yu) 美國、丹麥、澳大利亞(ya) 等草種業(ye) 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草種業(ye) 發展整體(ti) 還處於(yu) 小而弱的水平。借鑒國外經驗,挖掘我國資源和地域優(you) 勢促進草種業(ye) 發展,可從(cong) 以下幾方麵入手。
一是加強草種質資源保護工作。草種質資源是草種業(ye) 的基礎和源頭,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美國農(nong) 業(ye) 部從(cong) 1898年開始正式設置國外引種項目,從(cong) 世界各地廣泛收集牧草種質資源;澳大利亞(ya) 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亞(ya) 熱帶豆科牧草種質保存中心,保存了3.8萬(wan) 份以上的豆科牧草種質資源。種質資源收集保護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需持續加大對草種質資源庫、圃的建設投入,麵向國內(nei) 外、瞄定重點區域廣泛開展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jia) 和創新利用。
二是著力打通草種子產(chan) 業(ye) 鏈條。造成當前我國草種子對外依存度高的一個(ge) 關(guan) 鍵問題是產(chan) 業(ye) 鏈條不完整,有品種無種子的現象普遍存在。我國的育種工作主要由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這些單位缺乏繁種所需的資金、土地、機械等必要條件,而草種企業(ye) 重視種子銷售而不關(guan) 注耗時耗力的育種工作,繁種成為(wei) 種子產(chan) 業(ye) 的斷點。要解決(jue) 這一問題,不僅(jin) 需要科技創新,還需要製度創新,建立完善的知識產(chan) 權轉移和保護機製。
三是建立完整的草種子認證體(ti) 係。放眼國際草種業(ye) 發達國家,草種生產(chan) 基本都經曆了區域化、專(zhuan) 業(ye) 化、標準化的發展過程,建立了嚴(yan) 格的種子質量檢測、認證體(ti) 係,產(chan) 業(ye) 效率和產(chan) 品質量都大幅提升。例如,美國通過專(zhuan) 業(ye) 化種子生產(chan) 基地建設、草種生產(chan) 和加工關(guan) 鍵技術提升等手段將草種子產(chan) 量從(cong) 平均每公頃150公斤至300公斤提高到每公頃1125公斤。此外,美國、澳大利亞(ya) 、歐盟等都建立了較為(wei) 嚴(yan) 格的種子認證製度,我國雖然有草種子質量分級標準,但尚未建立完善的草種認證製度和體(ti) 係,尤其是對草種子真實性的認證還較為(wei) 缺乏,亟需補齊這一短板。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