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經略台 謁真武閣
唐代大詩人元結就任廣西容州都督兼經略使僅(jin) 一年時間,就給容州老百姓留下了可以享用千秋萬(wan) 代的精神財富。他所營造的經略台以及後世官民在經略台上建造的真武閣,不但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精神的一種昭示。
一
元結,河南人,字次山,號漫叟,生於(yu) 719年,卒於(yu) 772年。天寶十二年進士及第,擢右金吾衛兵曹參軍(jun) ,遷監察禦史、水部員外郎,佐荊南節度使和山南東(dong) 道節度使抗擊安史叛軍(jun) 。唐代宗時,任道州刺史。768年,調任廣西容州刺史兼容管經略使,並授予容州都督職銜,一年後離任,三年後,病逝於(yu) 長安,年僅(jin) 54歲。
公元768年是一個(ge) 特殊的年份。容州經略台營造之時,大文豪韓愈出生。元結和杜甫一起,被稱為(wei) 唐代新樂(le) 府運動的先驅,其散文創作對“唐宋八大家”之韓愈、柳宗元影響巨大,被認為(wei) “上接陳拾遺,下開韓退之”。
“文武雙全”“文治武功”是中國古代對人才的最高定義(yi) ,元結堪稱典範。元結任職容州,亦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的時間很短,但為(wei) 當地老百姓辦的實事很多,被世世代代的容縣人民所銘記,傳(chuan) 頌至今。
元結就任容州都督時,正值安史之亂(luan) 後,社會(hui) 動蕩。受命於(yu) 危難之際的元結,運籌帷幄,表現出卓越的治軍(jun) 理政才能。在短短一年時間裏,容州境內(nei) 靖平,物阜民豐(feng) ,百姓感其德。而在北靈山上因地製宜建造經略台,乃元結為(wei) 民所辦的實事之一。這座新壘土台,以官名“經略”名之,有著特殊的意義(yi) 。“經略”取《左傳(chuan) 》中“經營天下,略有四海”之意。元結建台命名,公開宣示南疆容州為(wei) 大唐中央皇權所轄之地。經略台據高臨(lin) 江,為(wei) 確保容州安全發揮了很大作用。
胸懷天下,憂國憂民,元結之誌可謂壯矣!上馬能殺敵,下馬能寫(xie) 詩,元結之才可謂廣矣!捧讀元結的《賊退示官吏》詩,至今依然能感受到這位先賢那顆滾燙的愛民之心:“昔歲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井稅有常期,日晏猶得眠。忽然遭世變,數歲親(qin) 戎旃。今來典斯郡,山夷又紛然。城小賊不屠,人貧傷(shang) 可憐。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一年後,容州治理見效,百姓安居樂(le) 業(ye) 。
二
容縣今屬玉林市,自古就有“嶺南都會(hui) ”的美譽,是嶺南文化、僑(qiao) 鄉(xiang) 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將軍(jun) 之鄉(xiang) 、長壽之鄉(xiang) 、詩詞之鄉(xiang) 、沙田柚之鄉(xiang) 。唐代容州是嶺南五管之一,現縣城所在地是容管治所容州,管轄14個(ge) 州,60餘(yu) 縣,是嶺南政治、經濟、軍(jun) 事、文化中心的重鎮。容縣的繡江自漢以來就是一條十分重要的客貨運黃金水道,且是南方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重要一段。唐以後的中國,經濟重心南移,處於(yu) 海上絲(si) 綢之路重要通道上的容州,受到海內(nei) 外交往貿易的影響,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繁榮。
追慕先賢,清風入懷。進入真武閣的行道兩(liang) 側(ce) 有16株高大的盆架樹,間有葉闊而紫紅的紅鐵樹,像極了即將登台檢閱三軍(jun) 儀(yi) 仗隊的將軍(jun) 被兵卒簇擁,極富儀(yi) 式感。在閣的四周,鳳凰花、相思樹、紅豆樹、榕樹、荔枝樹等古樹環繞。經略台和都嶠山遙遙相對,台長40.3米,寬31.6米,高約4米,麵臨(lin) 繡江,登閣遠眺道教第二十洞天都嶠山,確實是一處“獨鎮江關(guan) 、半依林薄”的風水寶地。真武閣建於(yu) 1573年,由時任容縣知縣伍可受牽頭,廣泛發動民力集思廣益所創。全閣為(wei) 全木質結構,3層樓閣,用近3000條大小格木構件,運用杠杆結構原理,串聯嵌合,相互製約,彼此扶持,合理協調地組成一個(ge) 優(you) 美穩固的統一體(ti) 。
400多年來,無論是暴風雨還是地震,真武閣巍然屹立,毫發無損,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技藝上的卓越才能與(yu) 智慧。這是一座原貌保存至今的古典建築,其科學性和藝術性足可與(yu) 嶽陽樓、黃鶴樓和滕王閣相媲美,無怪乎見多識廣的古建築學泰鬥梁思成被它的風采所震撼,讚其為(wei) 古建築之孤例!
三
由於(yu) 地處西南邊陲,遠離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真武閣長期不為(wei) 世人所知,然,但凡得睹其蓋世容顏者,無不為(wei) 其風采所傾(qing) 倒。自宋以來,曆代文人墨客多有題詠,清封奕璠《經略台懷古》詩雲(yun) :“經略稱雄事已灰,至今猶得覽高台。清風未送威名去,錦石還連灝氣來。千古不磨惟白日,百年空好是蒼苔。憑欄不盡登臨(lin) 意,繡水悠悠任溯洄。”
真武閣底層八根金柱直通上下層簷下,到中、上層則變為(wei) 簷柱和角簷柱。在中層內(nei) 另置四根金柱,直上上層閣頂,承托上層的樓板、瓦麵、梁架和脊飾等沉重的荷載卻懸空不落地。這種奇妙的杠杆作用,仿佛是一把巨型的天平,隨時都在測試著世道人心,檢驗著當地官員的“民本指數”。
容縣縣長羅莉告訴我,先有經略台,後有真武閣。台之創造者元結和閣之創建者伍可受均為(wei) 進士,前者主政容州僅(jin) 一年多,後者主政容縣五年,均因政績斐然而受到百姓愛戴。獨一無二的經略台和舉(ju) 世無雙的真武閣相得益彰,仿佛時時在提醒後繼者要永葆“民本”思想以及“前任項目後任繼”的政績觀。想象中的“真武大帝”與(yu) 元結、伍可受以及眾(zhong) 多為(wei) 真武閣添磚加瓦的有識之士,在思想理念上是一脈相承的,這也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精神文化傳(chuan) 承之一。(吳重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