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大豆進口為何大幅增長?會不會對國內市場造成衝擊?

發布時間:2023-07-04 10:27:00來源: 經濟日報

  根據海關(guan) 數據,5月我國進口大豆1202萬(wan) 噸,同比增加24.3%,刷新月度進口曆史最高紀錄。1月至5月累計進口量為(wei) 4231萬(wan) 噸,同比增加11.2%。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6月大豆到港量可能進一步增至1300萬(wan) 噸左右。在去年國產(chan) 大豆產(chan) 量創紀錄,並出現結構性過剩的情況下,大豆進口大幅增加,原因何在?會(hui) 不會(hui) 對國內(nei) 市場造成衝(chong) 擊?大豆進口穩定性如何保障?

  產(chan) 需缺口大是主因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司偉(wei) 認為(wei) ,我國大豆進口屢創新高,究其根本原因是產(chan) 需缺口大,這背後既有需求側(ce) 的因素,也有生產(chan) 端的問題。從(cong) 需求側(ce) 看,我國大豆壓榨需求快速增長,帶動需求總量增加。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居民食物消費從(cong) “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yang) 健康”轉型,居民食物鏈上移,對蛋白質的需求從(cong) 過去的以穀物為(wei) 主轉向動物性食品。豆粕是畜禽和水產(chan) 品養(yang) 殖業(ye) 規模化生產(chan) 不可缺少的蛋白質飼料,隨著養(yang) 殖業(ye) 規模不斷擴大,大豆消費需求量快速增長,從(cong) 1996年至今,大豆消費量翻了近三番,大豆需求量超過1億(yi) 噸。

  與(yu) 快速增長的大豆需求相比,我國大豆生產(chan) 發展卻相對緩慢。1996年至2022年,大豆產(chan) 量年均增長率僅(jin) 有1.66%。大豆生產(chan) 發展緩慢有多種原因。其中,單產(chan) 低、比較收益不高是製約大豆生產(chan) 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大豆單產(chan) 僅(jin) 相當於(yu) 玉米和小麥的三分之一,稻穀的四分之一,種植玉米等作物比較收益更高,這就使得農(nong) 戶缺乏種植大豆的動力。我國大豆單產(chan) 低於(yu) 美國、巴西,2022年,全球大豆平均單產(chan) 為(wei) 182.67公斤/畝(mu) ,美國大豆單產(chan) 為(wei) 222.00公斤/畝(mu) ,巴西大豆單產(chan) 為(wei) 209.33公斤/畝(mu) ,而我國大豆單產(chan) 為(wei) 131.83公斤/畝(mu) ,僅(jin) 為(wei) 全球的72.16%、美國的59.38%、巴西的62.98%。這說明,我國大豆單產(chan) 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客觀來說,我國農(nong) 業(ye) 資源稟賦有限,在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穀物基本自給的情況下,完全依靠國內(nei) 生產(chan) 大豆滿足需求並不現實,需要通過進口填補國內(nei) 供給缺口。1996年我國放開大豆市場後,從(cong) 大豆淨出口國轉為(wei) 大豆淨進口國,大豆進口量不斷增加,2020年大豆進口量首次突破1億(yi) 噸。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以1億(yi) 噸的進口量計算,折合成耕地資源需要7.61億(yi) 畝(mu) ,占當年糧食總播種麵積的43.30%。因此,進口大豆也是我國耕地資源約束下的一個(ge) 必然選擇。

  擠壓國內(nei) 市場空間

  根據大豆品質和用途不同,國產(chan) 大豆和進口大豆在國內(nei) 形成了兩(liang) 個(ge) 相對獨立的市場,國產(chan) 大豆蛋白主要用於(yu) 食品領域,進口大豆主要用於(yu) 壓榨和飼料領域。“這並不表示國產(chan) 大豆生產(chan) 就完全不受進口大豆的影響,也不代表國內(nei) 大豆市場是完全分割的兩(liang) 個(ge) 市場,進口大豆大量湧入,也會(hui) 擠壓國產(chan) 大豆的發展空間。”司偉(wei) 說。

  一方麵,大豆大量進口會(hui) 引發國內(nei) 大豆市場價(jia) 格波動。大豆是我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糧食品種,與(yu) 國際市場聯動性強。與(yu) 小麥、玉米和大米進口實施配額管理不同,我國大豆市場對進口大豆完全開放,國際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hui) 迅速傳(chuan) 導至國內(nei) ,引發國內(nei) 大豆市場波動。目前,我國大豆進口量占國際大豆產(chan) 量的三分之一,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0%以上,進口量的迅速提升使得國內(nei) 大豆市場和國際大豆市場的聯係愈發緊密。而且,我國在國際大豆市場中沒有足夠的話語權,也沒有掌握大豆定價(jia) 權,大豆市場及與(yu) 其關(guan) 聯的上下遊產(chan) 業(ye) 更容易受到大豆市場波動的衝(chong) 擊。

  另一方麵,大豆大量進口會(hui) 擠壓國產(chan) 大豆的銷售市場。國產(chan) 大豆與(yu) 進口大豆用途雖然不同,但彼此之間具有替代性。國產(chan) 大豆既可以用於(yu) 食品加工,也可以用於(yu) 壓榨,在國內(nei) 食品加工需求疲軟時,國產(chan) 大豆可以進入壓榨市場以平衡供求關(guan) 係,但低價(jia) 進口大豆阻斷了這一渠道,國產(chan) 大豆產(chan) 能增加,難以通過壓榨市場加以消化。這使得國產(chan) 大豆銷售市場狹窄。去年國產(chan) 大豆產(chan) 量首次突破2000萬(wan) 噸,國內(nei) 大豆食用消費需求隻有1500萬(wan) 噸左右。加之,我國大豆主產(chan) 區主要分布在東(dong) 北地區,大豆壓榨企業(ye) 主要分布在沿海、沿長江地區,產(chan) 銷分離,大豆壓榨企業(ye) 去東(dong) 北采購大豆因運距遠、價(jia) 格高等原因,積極性不高,導致國產(chan) 大豆出現結構性過剩。

  提高大豆產(chan) 能和自給率,是我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舉(ju) 措。今年我國繼續實施大豆產(chan) 能提升工程,各地從(cong) 品種、技術、機收減損等多方麵著力提升大豆單產(chan) 水平,確保大豆穩產(chan) 增產(chan)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負責人表示,要可持續提升大豆產(chan) 能和自給率,核心是收益、根本靠銷售、關(guan) 鍵在政策。要整合政府、市場、科研、金融等多方麵力量,著眼於(yu) 產(chan) 業(ye) 全鏈條各環節研究綜合性解決(jue) 方案,為(wei) 持續提升大豆和油料自給率提供有力支撐。國產(chan) 大豆產(chan) 業(ye) 要實現良性循環、持續發展,必須大力發展加工,既要產(chan) 出來,還得賣出去、賣得好。要聚焦解決(jue) 好國內(nei) 外大豆原料的品質和價(jia) 格差,推進大豆壓榨企業(ye) 靠近主產(chan) 區優(you) 化布局,發展豆製品精深加工,健全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配套服務體(ti) 係,研究攻克製約多收多用國產(chan) 大豆麵臨(lin) 的瓶頸問題,持續做大做強國產(chan) 大豆產(chan) 業(ye) 。建立健全需求導向的技術體(ti) 係、高效暢通的產(chan) 銷體(ti) 係和穩定完善的政策體(ti) 係,持續提升國產(chan) 大豆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要係統性優(you) 化大豆產(chan) 業(ye) 體(ti) 係,大力發展國產(chan) 高油大豆壓榨加工,做精做深食品加工,支持發展高附加值蛋白質精深加工,積極拓展國產(chan) 大豆消費的增量空間。

  推動進口來源地多元化

  大豆進口依存度高達80%以上,進口來源地高度集中,在嚴(yan) 峻複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國大豆進口麵臨(lin) 諸多風險與(yu) 挑戰。司偉(wei) 認為(wei) ,要加強國際合作,在穩定傳(chuan) 統豆源市場的同時開拓新興(xing) 豆源市場,推動進口來源多元化,盡量避免形成對某一個(ge) 進口來源過度依賴的局麵,確保大豆進口的穩定性和主導權。

  我國大豆進口主要來自巴西、美國、阿根廷等國,從(cong) 這3個(ge) 國家進口的大豆占進口總量的90%以上,“卡脖子”隱憂長期存在。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進口大豆總量為(wei) 9108萬(wan) 噸,其中,自巴西進口5439萬(wan) 噸,占比59.72%;自美國進口2953萬(wan) 噸,占比32.42%;自阿根廷進口364萬(wan) 噸,占比4.00%。美國曾經是我國大豆進口第一來源地,2013年之後,巴西超過美國成為(wei) 我國大豆進口第一來源地,進口比重不斷增加。

  司偉(wei) 認為(wei) ,我國進口大豆上半年主要來自南美的巴西,下半年主要來自美國。進口來源地高度集中,給大豆供應鏈的穩定性帶來風險隱患。據有關(guan) 部門數據,2010年以來,這些國家涉華貿易救濟案件數量均排在前10位。一旦發生貿易摩擦和衝(chong) 突,將對我國糧食進口穩定性帶來直接影響。

  推進進口來源多元化,是確保大豆進口穩定性和主導權的重要舉(ju) 措。近年來,我國繼續鞏固巴西、美國、阿根廷等傳(chuan) 統大豆進口來源地,自烏(wu) 拉圭、加拿大、俄羅斯等國進口的大豆量也逐漸增長。2022年,我國自烏(wu) 拉圭進口大豆178.81萬(wan) 噸,較2021年增加92.21萬(wan) 噸;自加拿大進口大豆71.91萬(wan) 噸,較2021年增加13.13萬(wan) 噸,2023年1月至5月自加拿大進口的大豆就已經達到91.87萬(wan) 噸;2022年自俄羅斯進口大豆69.54萬(wan) 噸,較2021年增加15.15萬(wan) 噸。同時,我國鼓勵企業(ye) “走出去”,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大豆生產(chan) 基地,盡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糧源。

  “總體(ti) 看,我國大豆進口多元化還處於(yu) 探索階段,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還沒有形成大規模的供給能力,以替代傳(chuan) 統的進口來源國。即使在海外種出大豆,要運回來,還需要相應的配套基礎設施。”司偉(wei) 說。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