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有人認為撿漏有人覺得踩坑 “剩菜盲盒”你會買嗎?

發布時間:2023-07-04 10:23:00來源: 法治日報

  本報記者 張守坤

  5.9元兩(liang) 個(ge) 麵包、12.9元三份壽司……商家將當天沒有賣完的食物進行隨機搭配,以優(you) 惠價(jia) 銷售所謂的“剩菜盲盒”。這種食品盲盒銷售形式如今悄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興(xing) 起,有“嚐鮮”的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發布筆記“炫耀”,甚至有網友表示,“要定鬧鍾搶,手速慢了搶不到”。

  “剩菜盲盒”裏都有些什麽(me) ?其食品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圍繞這些問題,《法治日報》記者近日進行了調查。

  餘(yu) 量食品變身盲盒

  初衷是為(wei) 減少浪費

  6月27日10時許,記者在小程序惜食魔法袋上看到,一批名為(wei) “魔法袋”的商品“上新”,其品類多是麵包、蛋糕、壽司等,標注著“隨機搭配”“驚喜不同”等字樣。記者隨機下單預約了北京市朝陽區一家麵包店的“魔法袋”,取貨時間是晚上6點30分至7點50分。

  當天晚上8點,記者來到這家麵包店取貨,17.9元的盲盒商品,已經用購物袋密封好。拆開發現,裏麵有一份紅豆吐司、一份香腸餐包和一個(ge) 毛毛蟲麵包。根據估算,這些產(chan) 品如果以正價(jia) 購買(mai) 大概需要40多元。

  商家告訴記者,盲盒裏麵的麵包並非當天製作,但放到次日吃完全沒問題;根據每天的實際銷量確定盲盒的數量,一般每天7袋左右;買(mai) 家大多是年輕人,盲盒產(chan) 品一般上架就會(hui) “秒沒”。

  今年26歲的湖南長沙市民孫女士是“剩菜盲盒”的常客,她從(cong) 去年開始“嚐鮮”。“我是在短視頻平台刷到的信息,然後發現長沙就有‘剩菜盲盒’銷售。我第一次花12.9元買(mai) 了兩(liang) 個(ge) 歐包,拿回去當早餐很合適,之後就經常買(mai) 。盲盒的樂(le) 趣就在於(yu) 你也不知道最後能買(mai) 到什麽(me) ,每天的早飯也都不一樣。”孫女士說。

  來自浙江杭州的尹先生告訴記者,他也買(mai) 過“剩菜盲盒”,“取餐時間是晚上9點,開箱後是兩(liang) 個(ge) 大盒的壽司卷,一盒牛油果的、一盒蝦肉的,還有玉子燒、海藻絲(si) 等小菜”。

  記者對比多個(ge) “剩菜盲盒”小程序發現,盲盒產(chan) 品主要是麵包、壽司和鹵味,還有水果、奶茶等,其中有商家是知名連鎖烘焙店;盲盒產(chan) 品可以通過預約或線上購買(mai) 的方式獲得,取貨時間多在晚上6點30分之後。

  “剩菜盲盒”為(wei) 何會(hui) 出現?

  根據公開信息,國外在幾年前就出現了銷售“剩菜盲盒”的應用軟件。隨後,這種銷售模式逐漸在國內(nei) 多個(ge) 城市走紅,如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成都等,惜食魔法袋、米粒盒子、趣小袋等本土化平台走進年輕人視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平台入駐商家集中在商圈、寫(xie) 字樓區域,用戶可選擇性並不多。

  據業(ye) 內(nei) 人士介紹,鮮食類門店很難做到銷量與(yu) 預估產(chan) 量完全匹配,這催生了“剩菜盲盒”的落地。

  惜食魔法袋平台負責人孫國民向記者介紹,凡是先生產(chan) 後銷售的食物品類,都可能會(hui) 因為(wei) 生產(chan) 訂貨預估不準、天氣、市場等各類因素造成銷售剩餘(yu) 。他們(men) 的初衷就是解決(jue) 食品浪費問題,也可以讓消費者以較實惠的價(jia) 格買(mai) 到“魔法袋”。

  那麽(me) ,食品能否以盲盒形式銷售呢?

  今年6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盲盒經營行為(wei) 規範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中規定:“食品、化妝品,不具備保障質量安全和消費者權益條件的,不應當以盲盒形式銷售。”

  《指引》同時強調,食品經營者在從(cong) 事食品銷售、餐飲服務過程中附贈其他盲盒商品開展促銷活動的,應當遵守反食品浪費法有關(guan) 規定。餐飲服務經營者不得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

  “在能夠保障質量安全和消費者權益、遵守反食品浪費法等相關(guan) 法律的前提下,可以以盲盒形式銷售食品。”北京市律師協會(hui) 消費者權益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主任、北京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huo) 人饒偉(wei) 認為(wei) 。

  華東(dong) 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教授任超告訴記者,食品以盲盒形式售賣是一個(ge) 有爭(zheng) 議的問題,在考慮食品能否以盲盒形式售賣時,應當綜合多項條件。

  “一個(ge) 條件是食品安全保障:食品作為(wei) 人們(men) 日常生活必需品,其安全和質量至關(guan) 重要。必須符合相關(guan) 的食品安全標準和質量要求,包括確保食品新鮮不過期、合理貯存、沒有受到汙染且符合衛生標準等。另一個(ge) 條件是消費者權益保護:食品盲盒銷售必須確保消費者的權益得到保護,包括明確消費者在購買(mai) 盲盒食品後出現質量問題時的處理方式、完整的售後服務和投訴渠道等。”任超說。

  盲盒多為(wei) 臨(lin) 期食品

  未標注信息受質疑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國內(nei) “剩菜盲盒”以臨(lin) 期食品居多,一般為(wei) 餐飲商家當日未售出的庫存和快到期的食品,因此商家通常規定,消費者一般在下單10分鍾內(nei) 和距離截止取貨時間至少5小時才能取消訂單,否則無法取消和退款。對此,也有消費者稱,如果買(mai) 到不合自己口味的食品,反而會(hui) 造成浪費。

  孫女士雖然經常買(mai) “剩菜盲盒”,但她也有擔心,“剩菜盲盒”隻有外麵一層購物袋,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產(chan) 品信息,萬(wan) 一吃出問題或者商家“以次充好”該怎麽(me) 辦?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門店在消費者到店取貨前,已經完成了裝袋工序,由於(yu) “剩菜盲盒”多是現烤現製食品,因此包裝上通常不會(hui) 標注生產(chan) 信息。消費者不僅(jin) 看不見食品,連應該標注的配料表、保質期、保存條件等信息也通通在外包裝上消失了。

  采訪中,有消費者告訴記者:“買(mai) 過好幾次,其中一次踩了坑,開到的盲盒食品都是自己不愛吃的,而且味道也不好。”在這位消費者看來,銷售“剩菜盲盒”的商家良莠不齊,有的會(hui) 糊弄消費者。

  還有消費者擔心食品裏麵含過敏物質。目前隻有一些商家在商品頁麵有忌口和過敏源提示:“如果你有忌口,或者對某些成分過敏,請提前向商家谘詢。”

  更多消費者擔心會(hui) 買(mai) 到臨(lin) 近保質期的食品,吃完後腸胃不適。

  對此,任超說,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guan) 規定,商家在售賣臨(lin) 期產(chan) 品盲盒時,應在產(chan) 品包裝上清晰標示“臨(lin) 期”或其他相應內(nei) 容,並提供產(chan) 品的保質期信息。這不僅(jin) 是經營者的法定義(yi) 務,也是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應有之義(yi) 。

  2021年4月施行的反食品浪費法以法律形式明確:“超市、商場等食品經營者應當對其經營的食品加強日常檢查,對臨(lin) 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售賣臨(lin) 期產(chan) 品的商家應確保所定價(jia) 的盲盒價(jia) 格與(yu) 產(chan) 品的實際價(jia) 值相符。消費者購買(mai) 臨(lin) 期產(chan) 品盲盒時應能夠合理預期所獲得的產(chan) 品價(jia) 值,並在購買(mai) 前對價(jia) 格有清晰的了解。臨(lin) 期食品盲盒售賣也需確保消費者的權益得到保護。”任超說。

  堅守食品安全底線

  明確盲盒銷售標準

  近年來,盲盒成為(wei) 消費市場上的熱詞,不確定的趣味性讓其深受消費者歡迎。盲盒風從(cong) 玩具、服飾等領域吹到了餐飲界,產(chan) 生了“剩菜盲盒”。

  在饒偉(wei) 看來,“剩菜盲盒”為(wei) 沒有成功交易的食品類商品提供了再次銷售的可能,如果這種模式能夠良性發展,有助於(yu) 商家降低經營成本、消費者買(mai) 到性價(jia) 比高的食物,同時減少食品浪費。

  但“剩菜盲盒”涉及的食品安全問題同樣備受關(guan) 注。

  在采訪中,有銷售方和平台方均向記者表示,會(hui) 嚴(yan) 格把控質量安全。

  孫國民介紹,為(wei) 確保食品安全,商家入駐平台時,會(hui) 受到嚴(yan) 格篩選和審核,以確保證照齊全,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並通過技術手段,如錄入SKU(產(chan) 品統一編號),以便追蹤和管理食品的質量和保質期;用戶到店自取“魔法袋”,打開“魔法袋”時可檢視產(chan) 品的質量和時間,沒有第三方接觸食品的風險,可確保食品安全。

  受訪專(zhuan) 家認為(wei) ,雖然“剩菜盲盒”模式剛剛起步,但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卻不能缺席。

  任超建議,為(wei) 了更好規範“剩菜盲盒”模式的運行,各方主體(ti) 應注意以下問題並采取相應措施。從(cong) 經營者或商家的角度來看,商家應加強食品安全管理,確保售賣的食品符合安全和質量標準,采用正確的儲(chu) 存、加工和包裝方式,保證食品的新鮮度和安全性。在信息披露方麵,商家應有明確的產(chan) 品標識,包括食材來源、生產(chan) 日期、保質期、保存方式等,讓消費者能夠作出知情決(jue) 策。在品質控製方麵,商家應建立完善的品質控製體(ti) 係,確保“剩菜盲盒”中的食品質量可靠,包括嚴(yan) 格的檢測、品控程序和規範操作。

  “從(cong) 政府部門角度來看,相關(guan) 監管部門應加大對‘剩菜盲盒’銷售的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監督檢查機製,加強對商家的日常監管和抽樣檢測,還應及時完善相關(guan) 規則和規範,明確‘剩菜盲盒’銷售的標準和要求,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和食品安全。”任超說。

  在任超看來,就消費者角度來說,應了解食品選擇和購買(mai) 的相關(guan) 知識,閱讀產(chan) 品信息,考量自身的需求,理性對待盲盒銷售。消費者應選擇有信譽和良好口碑的商家購買(mai) “剩菜盲盒”,避免購買(mai) 來路不明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食品。還要注重提供反饋和建議,幫助商家和監管部門改進產(chan) 品質量和服務。

  “‘剩菜盲盒’的安全有序發展,還需要社會(hui) 共治。媒體(ti) 可以加強對‘剩菜盲盒’的監督報道,揭示行業(ye) 問題和不規範現象,推動社會(hui) 關(guan) 注和共同監督。行業(ye) 協會(hui) 和商家應當積極加強自律,製定行業(ye) 準則和規範,推動行業(ye) 的良性發展。”任超呼籲說。(法治日報)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