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探討大學與城市的互相賦能

發布時間:2023-07-04 10:41: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王 幹

  高等教育、城市建設是社會(hui) 各界普遍關(guan) 注的話題。盧曉梅新著《大學大城》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探討城市與(yu) 大學如何協同發展、互相賦能。作者發揮長期聚焦高等教育研究的學術積累,同時憑借自身理工科功底,捧出紮實數據和精到分析,給讀者以啟發。

  作者作為(wei) 工學博士,曾在複旦大學等國內(nei) 外多所大學學習(xi) 、工作和訪問,學成後先後在幾所國內(nei) 知名院校任教。這種學術經曆促使作者針對“大學與(yu) 大城”這一課題進行係統的研究和思考。該書(shu) 開篇溯源現代高等教育發展曆史,總結不同高校的辦學思路和特點,分析大學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麵臨(lin) 的挑戰和機遇。隨後宕開一筆,從(cong) 大學與(yu) 城市相互作用的角度,尋找二者的內(nei) 外關(guan) 聯,運用多學科知識討論大學與(yu) 城市怎樣融合發展。第三部分聚焦國內(nei) ,通過多個(ge) “城與(yu) 校”共同發展的典型案例,剖析中國大學發展的優(you) 勢與(yu) 時代機遇。

  開闊視野和紮實研究,使全書(shu) 在宏觀觀照中顯現出思考的精微。比如在第一部分,作者用圖表生動說明高等教育發展脈絡。縱的方麵,以農(nong) 耕社會(hui) 、工業(ye) 社會(hui) 、信息社會(hui) 為(wei) 軸,橫的坐標分別從(cong) 大學建製、辦學模式、培養(yang) 模式等角度呈現。具體(ti) 到每一點,也分析得較為(wei) 到位。比如在教學方式上,工業(ye) 社會(hui) 裏的大學側(ce) 重課堂式、模塊化、標準化,信息社會(hui) 則偏重個(ge) 性化、數字化、全球化等。由此,作者建立起清晰的坐標係,為(wei) 讀者總結不同時期的高等教育特點。該書(shu) 不僅(jin) 講述大學發展曆程,還展望大學與(yu) 城市互相成就的美好前景。如在第四章,作者從(cong) “謀勝之道”等5個(ge) 維度進行分析研判,對大學建設提出自己的思路和展望。

  解答這個(ge) 跨學科課題,作者擅長用數據和文學語言“說話”。《大學大城》涉及哲學、教育學、城市學、工程學等多種學科,作者用數字架起連通各學科的橋梁。書(shu) 中多處表格和精確數據,讓人感受到研究的嚴(yan) 謹和思考的周詳;另一方麵,在這些表格和數據之外,輔以生動形象的散文化論述,增強了該書(shu) 的可讀性。比如作者用“東(dong) 方欲曉”“莫道君行早”等詩詞為(wei) 標題來結構全書(shu) ,書(shu) 中行文也恰如其分地引用古典詩詞,讓人感受到作者“讓學問有溫度、讓知識有情感”的寫(xie) 作追求。作者時而以學者身份,運用“顯微鏡”和“測量儀(yi) ”進行細致入微的量化研究,時而又以導覽者身份解讀高等教育的“城市地圖”,帶讀者領略大學大城的人文景致。

  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怎樣更好發揮大學作用,為(wei) 城市和區域注入發展活力,怎樣在大學與(yu) 城市之間構建有機關(guan) 聯,讓城市和大學共同發展,這些課題值得深入研究。《大學大城》提出了很好的話題,也立足當下、麵向未來給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建設思路,期待這本書(shu) 為(wei) 大學、大城建設提供更多啟示。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