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粒米”感受文化中國
“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凝結著中華兒(er) 女的智慧和汗水,映照著中華文化的萬(wan) 千氣象,銘刻下中華文明奔騰向前的壯闊畫卷
稻米在人類文明發展曆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今天,稻米仍是全世界的主要食物之一。我國的稻作農(nong) 業(ye) 起源很早,米食文化源遠流長,不僅(jin) 塑造了今天中國人的許多生活習(xi) 慣,也影響了人們(men) 的精神氣質。從(cong) 6月17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3年重點項目、大型美食文化探尋節目《中國米食大會(hui) 》在央視財經頻道黃金檔播出,透過“一粒米”感受中國文化的厚重與(yu) 綿長,為(wei) 觀眾(zhong) 奉上高質量的文化大餐。
中國稻作農(nong) 業(ye) 發展曆史悠久。2000年11月,考古學家在浙江省浦江縣發現上山遺址,此後陸續發現了1萬(wan) 年前屬性明確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和大量彩陶遺存,充分證明這裏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wei) 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經過漫長曆史演變,我國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稻作農(nong) 業(ye) 體(ti) 係,包括水田耕種技術、節氣和曆法、穀物加工方式和蒸煮粒食習(xi) 慣,以及與(yu) 之相應的社會(hui) 結構、思想觀念和文化傳(chuan) 統。
與(yu) 稻作農(nong) 業(ye) 息息相關(guan) 的米食文化傳(chuan) 承至今,在不同地區發展出不同樣態,滋養(yang) 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浙江,從(cong) 融合山海之味的海鮮米豆腐,到傳(chuan) 統美食慈城年糕、湖州粽子、梁弄大糕,再到甜苦相依的創新食品咖啡湯圓,米香一如既往,形態千變萬(wan) 化;在廣東(dong) ,人們(men) 既喜愛非遺美食禾稈冚珍珠、風味美食“粥底打邊爐”,也對“薄如蟬翼、純白若雪”、米香濃鬱的陳村粉鍾愛有加;在湖南,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土家糍粑廣受歡迎;在雲(yun) 南,種類繁多、口味各異的米線令人目不暇接;在海南,氣鼓魚粥、港門酸粉、山蘭(lan) 米酒、鳳梨海鮮炒飯等特色美食吸引無數食客前來品嚐……具有悠久曆史的米食文化,發展到當代依然充滿活力,成為(wei) 中華文化創造力的一個(ge) 生動注腳。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稻作農(nong) 業(ye) 的發展成熟,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yi) 。我國自古就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半個(ge) 世紀前,雜交水稻在中國率先成功研發並大麵積推廣,助力我國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決(jue) 世界近1/5人口吃飯問題,成為(wei) 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chan) 國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今天的中國,從(cong) 深入落實“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到開展“光盤行動”,在全社會(hui) 營造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濃厚氛圍,一係列有效舉(ju) 措,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凝結著中華兒(er) 女的智慧和汗水,映照著中華文化的萬(wan) 千氣象,銘刻下中華文明奔騰向前的壯闊畫卷。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在這片廣袤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的過去,也必將在接續奮鬥中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為(wei)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高級編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