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數字人民幣使用場景持續豐富

發布時間:2023-07-06 09:46:00來源: 經濟日報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印發《數字人社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其中要求提升社會(hui) 保障卡(以下簡稱“社保卡”)社銀聯動服務水平,探索推進社會(hui) 保障卡加載數字人民幣支付功能。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社保卡具有發行量大、使用頻次高等特點,在社保卡上加載數字人民幣支付功能,不僅(jin) 能實現社保卡應用進一步拓展,還能夠加快推進數字人民幣的普及,產(chan) 生雙贏的倍增效應。

  記者注意到,目前全國各地正陸續開展第三代社保卡換發工作,第三代社保卡具有身份憑證、信息記錄、自助查詢、就醫結算、繳費和待遇領取、金融支付、城市交通等功能,是持卡人享受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務權益的重要載體(ti) 。

  隨著未來各地社保卡加載數字人民幣支付功能,社保卡龐大的用戶基數將大大加速數字人民幣的普及,讓更多公眾(zhong) 有機會(hui) 了解到數字人民幣。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末,全國社保卡持卡人數已達13.7億(yi) 人,覆蓋97%的人口。

  “社保卡加載數字人民幣支付功能,有助於(yu) 加快數字人民幣推廣進度,提升用戶規模與(yu) 數字錢包開立數量。對社保卡來說,數字人民幣能夠提供更為(wei) 豐(feng) 富的支付選擇,可追溯、可控匿名等特征也能為(wei) 安全高效使用社保卡保駕護航。”易觀分析金融行業(ye) 高級谘詢顧問蘇筱芮認為(wei) ,社保卡與(yu) 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結合,將為(wei) 特定人群提供更多支付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商業(ye) 銀行在“社保卡+數字人民幣”領域開始布局探索。例如,中國銀行設計了第三代社保卡加載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的方案,以進一步探索提升基於(yu) 個(ge) 人社保數字身份的城市公共服務載體(ti) 的應用推廣表現形式,給予群眾(zhong) 更多便捷實惠。

  據中國銀行數字貨幣辦公室首席業(ye) 務經理李欣介紹,中行設計的第三代社保卡加載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的表現形式將不僅(jin) 停留在物理卡片形式上,還會(hui) 策劃推出適合各種新場景、各類人群使用的新形態,諸如手環、隨身標簽等,將使用場景擴大至民生消費場景、養(yang) 老場景、繳費領域場景、交通出行場景及待遇領取場景,將服務更為(wei) 廣闊的社會(hui) 群體(ti) 。

  “數字人民幣作為(wei) 供給側(ce) 金融創新工具,其高效便捷、穩定安全、廣泛適用的特性與(yu) 覆蓋全民、統籌城鄉(xiang) 、公平統一、安全規範、可持續、多層次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的新要求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數字人民幣與(yu) 社會(hui) 保障深度融合,符合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與(yu) 方向。”李欣表示。

  專(zhuan) 家認為(wei) ,在社保卡上加載數字人民幣支付功能,二者各取所長,是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的新實踐,有利於(yu) 提升普惠金融水平和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

  今年以來,數字人民幣在試點地區持續探索應用新場景,從(cong) 數字人民幣紅包發放,到工資代發,再到可用於(yu) 購買(mai) 基金等。目前,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兼顧線上線下,涵蓋批發零售、餐飲文旅、教育醫療、公共交通、政務繳費、稅收征繳、補貼發放等領域。國家稅務總局近日透露,試點數字人民幣繳納稅費功能,今年共繳納稅費1.2萬(wan) 筆259億(yi) 元。

  “對數字貨幣和支付工具而言,場景豐(feng) 富程度往往影響用戶選擇和使用體(ti) 驗。”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圍繞數字人民幣的推廣,前期試點地區的地方政府已經開展了很多工作,為(wei) 數字人民幣試點穩步推進創造了很好的應用環境。本次探索推進社保卡加載數字人民幣支付功能,將發揮數字人民幣“支付即結算”等特性,提高社會(hui) 保障領域數字化水平和服務效率。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指出,今年以來,多地陸續推出數字人民幣試點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未來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的主要目標、推進步驟及保障機製。伴隨各地進一步明確數字人民幣試點工作推進目標,數字人民幣“飛輪效應”或正在形成,未來三年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期。

  “下一步,應進一步加強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建設,通過完善的生態體(ti) 係、豐(feng) 富的應用場景,吸引更多公眾(zhong) 和機構使用,提高使用頻率和用戶體(ti) 驗。同時,可探索更好發揮數字人民幣在公共服務等方麵的功能,助力實現政府數字化和智能化治理。”董希淼說。(記者馬春陽)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