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上山”之後,該科普“下山”了
近日,一則關(guan) 於(yu) “水稻上山”的視頻在互聯網廣為(wei) 傳(chuan) 播,大意是某地開展的“水稻上山”項目,因為(wei) 進入汛期雨水增多,暴雨將梯田衝(chong) 毀了,令人痛心。與(yu) 此同時,有文章稱,“水稻上山”不過是“舊瓶裝新酒”的把戲,本質是一種毀林造田的形式主義(yi) ,文章配有土地荒蕪、泥石流泛濫、“推平大山變良田”等圖片。文章發布後閱讀量迅速突破“10萬(wan) +”,一時間,“水稻上山是否科學”成為(wei) 輿論爭(zheng) 議的焦點。
麵對輿論質疑,全國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負責人日前就“水稻上山”的科學原理、適用條件、產(chan) 量情況、探索價(jia) 值等問題作出了解答。
該負責人稱,“水稻上山”並非傳(chuan) 統意義(yi) 的在山上梯田種水稻,而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yun) 南農(nong) 業(ye) 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院士研發推廣的雜交稻雨養(yang) 旱種新栽培技術。
針對“毀林造田”的質疑,該負責人也正麵回應稱,“水稻上山”需要一定條件,且推廣的地方梯田本來就有,不是專(zhuan) 門開山毀林造出來的;在丘陵山區對符合條件的耕地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是由現實國情農(nong) 情決(jue) 定的。
另外,網上流傳(chuan) 的多個(ge) 圖片、視頻經核實是張冠李戴、移花接木,與(yu) 真實的“水稻上山”項目並無關(guan) 係。比如,流傳(chuan) 最多的那張圖片係2018年雲(yun) 南某地的土地整治項目施工場景。
至此,“水稻上山”輿論鬧劇才逐漸收場。而當熱度退去,我們(men) 更應該思索的是,一件本可以帶來好處的創新農(nong) 業(ye) 技術,為(wei) 何會(hui) 一時間因為(wei) 被誤解而成為(wei) 抨擊的對象?
誠然,在人人手握麥克風的互聯網時代,由於(yu) 造謠成本低,加之流量背後巨大的利益驅使,網民很容易被別有用心者“帶節奏”;但我們(men) 更應該看到,有效科普的缺失也與(yu) 這場輿論鬧劇密不可分。
當真相的呈現不足,就會(hui) 給謠言以溫床。近年來,針對國內(nei) 外科技領域的造謠與(yu) 抹黑時有發生。“是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有什麽(me) 意義(yi) ?”其實,隻要把這些看似簡單卻又至關(guan) 重要的問題對公眾(zhong) 闡釋清楚,很多針對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科技工作者的謠言就會(hui) 不攻自破。
正是因為(wei) 很多時候我們(men) 的科普力度不足,有時高高在上,有時晦澀艱深,有時又過於(yu) 低調,不僅(jin) 錯失了給公眾(zhong) 科學普及的良機,也給了流量投機者空子可鑽,長此以往,將對我國科研環境造成傷(shang) 害。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當今時代,科普應當充分把握新媒體(ti) 傳(chuan) 播規律,以更大的耐心、更平易近人的姿態、更包容的精神、盡最大努力向每一個(ge) 普通人奔跑。相逢之處,必是水秀山明。
“水稻上山”輿論鬧劇已過,科普工作“走下山”正當其時。(孫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