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篡改考生誌願惡行之外,如何保護誌願“安全”
作者:史洪舉(ju)
據媒體(ti) 報道,7月2日,群眾(zhong) 報警稱自己的高考誌願被篡改,且已經過了網報誌願的截止日期。受案後,7月3日下午,違法行為(wei) 人項某宇到派出所自首。據悉,項某宇因與(yu) 同學關(guan) 係不好,在學校拍下同學的準考證號,使用電腦登錄高考招生平台多次試密碼,成功登錄同學的賬號後,非法篡改其高考誌願。目前,公安機關(guan) 已依法對項某宇行政拘留五日,省招辦已準備讓受害人重新填報誌願。項某宇表示,“現在後悔又害怕,把填報誌願的電腦也砸了。”
梳理媒體(ti) 報道可知,近年來,一些高考生被惡意篡改誌願的現象已經發生多起,此前還有過研究生報考者的誌願被惡意篡改的情況。雖然類似事件曝光後,大部分得以妥善解決(jue) ,作惡者也受到了應有懲處,但在嚴(yan) 懲惡意篡改誌願行為(wei) 的同時,如何防範此類現象,維護嚴(yan) 肅的考試規則也是值得思考的議題,相關(guan) 部門有必要健全管理體(ti) 係,堵住係統漏洞,讓作惡者無可趁之機。
經曆過高中階段和考研階段緊張學習(xi) 生活的人,應當都清楚填報誌願意味著什麽(me) 。如何填報誌願關(guan) 乎考生進入什麽(me) 大學、就讀什麽(me) 專(zhuan) 業(ye) ,事關(guan) 個(ge) 人前途命運,包含了考生多年的努力和父母的殷切期盼。而惡意篡改他人誌願,顯然將導致考生無法按考試成績和真實意願選擇大學。
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wei) 無疑讓考生的辛苦付出付諸東(dong) 流,甚至讓其前途毀於(yu) 一旦。可以說,惡意篡改他人誌願比竊取財物等常見犯罪的危害更大,這相當於(yu) “盜竊”“塗改”了他人的前途和命運。故理當嚴(yan) 厲追究作惡者的法律責任,對其予以治安拘留,對情節嚴(yan) 重者則依法啟動刑事追責程序,以懲戒惡行,形成警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惡意填報、篡改誌願事件發生後,教育主管部門或相關(guan) 學校均采取了補救措施,或恢複考生誌願,或協助考生重新選報其他誌願。這種事後補救的做法雖然讓人欣慰,卻未必是最佳選項。或者說,事後補救的做法既有可能擠占其他考生的誌願,甚至超過一定期間後將無法補救,給受害考生帶來終身遺憾。
更應關(guan) 注的是,高考或考研誌願可以被輕易填報、篡改,折射出相關(guan) 係統存在重大漏洞。據報道,作惡者獲悉他人賬號和密碼後,就可進入其賬戶填報、更改誌願,完全不需要本人“二次驗證”。要知道,人們(men) 使用APP轉賬、支付時,往往還要通過綁定的手機輸入驗證碼或者進行人臉識別後方可成功。即便是遊戲網站也會(hui) 設置二次驗證來確保係本人操作。高考誌願填報如此重要的事項,在填報、更改時卻不需要二次驗證,顯然不盡科學合理。
保護考生誌願不被惡意填報和篡改,事關(guan) 考試嚴(yan) 肅性和公信力。因此,既要嚴(yan) 懲卑劣的作惡者,更應充分發揮技術優(you) 勢,健全管理體(ti) 係。如設置人臉識別、指紋識別、信息綁定、密碼問題保護等,以增強係統的嚴(yan) 密性和安全性,為(wei) 誌願填報增加“技術防線”;同時可在係統中綁定考生本人、家長的手機號碼,當填報、更改誌願時,需輸入手機驗證碼或進行人臉識別,確認係“本人操作”,並將填報結果及時推送至本人或家長,以便及時發現疏漏之處,進而確保考生按照本人真實意願填報誌願,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史洪舉(ju)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