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突破2000萬輛意味著什麽
【忠陽車評】新能源車突破2000萬(wan) 輛意味著什麽(me)
本周,隨著一輛液鈦銀昊鉑GT駛下生產(chan) 線,我國第2000萬(wan) 輛新能源汽車在廣汽埃安誕生。這是廣汽埃安的高光時刻,也是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的高光時刻。
從(cong) 1995年我國第一輛新能源汽車“遠望號”起步,到首個(ge) 1000萬(wan) 輛的突破,曆時27年;而從(cong) 1000萬(wan) 輛到第2000萬(wan) 輛下線,僅(jin) 用時17個(ge) 月。時間和數字的變化,展示了我國新能源汽車崛起的加速度,勾勒出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軌跡。汽車產(chan) 業(ye) 是一個(ge) 國家製造業(ye) 實力的重要標誌,被譽為(wei) “現代工業(ye) 皇冠上的明珠”。而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麵對產(chan) 業(ye) 大變局,我國率先在全球確立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接續製定麵向2020年和2035年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並建立產(chan) 業(ye) 發展頂層設計和推進機製。各部門先後推出70餘(yu) 項支持政策舉(ju) 措,各地結合自身實際出台配套政策,行業(ye) 企業(ye) 加快創新步伐,共同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獲得全球比較優(you) 勢。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突破2000萬(wan) 輛,是國家戰略引領和企業(ye) 奮力創新的體(ti) 現,也是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和綠色消費理念普及的展現。作為(wei) 一個(ge) 技術、資金和人才密集的長周期產(chan) 業(ye) ,汽車產(chan) 品的開發是建立在企業(ye) 對消費趨勢和先進技術掌握基礎之上的。沒有對消費趨勢的精準洞察,沒有高技術含量和高性價(jia) 比的產(chan) 品,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短時間內(nei) 很難實現千萬(wan) 輛級跨越。而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遠低於(yu) 歐美發達國家的每千人汽車保有量,也為(wei) 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的快速成長提供了根本動力。
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突破2000萬(wan) 輛,進一步鞏固了我國作為(wei) 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銷售和出口國在市場競爭(zheng) 中的地位,也加快著我國從(cong) 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進程。從(cong) 產(chan) 業(ye) 規律來看,經過20多年的導入和培育,我國新能源汽車在產(chan) 業(ye) 化、市場化基礎上,已邁入規模化、全球化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成為(wei) 以實體(ti) 經濟為(wei) 支撐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正是我們(men) 孜孜以求的。按照目前的產(chan) 銷規模和增速,業(ye) 內(nei) 預計,第三個(ge) 千萬(wan) 輛在明年7月前就能實現。持續的新能源汽車高增長和不斷躍升的規模,帶動著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融合發展,將成為(wei) 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動能。
今年是我國汽車工業(ye) 誕生70周年。從(cong) 一汽長春建廠到北京吉普合資,再到以吉利為(wei) 代表的民營自主品牌奮起,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在燃油車賽道上,始終是追趕者的角色。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電動化和智能化成為(wei) 新趨勢,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抓住機遇,換道超車,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突破2000萬(wan) 輛,實現從(cong) 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就是對70周年最好的獻禮。
當前,全球主要汽車生產(chan) 國紛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跨國車企也加大研發投入,為(wei) 全球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更趨激烈。要看到,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供給不足、全麵市場化發展不均衡不充分、支撐保障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需要有關(guan) 各方共同應對解決(jue) 。
汽車是高度全球化的產(chan) 業(ye) 。隨著產(chan) 銷規模的不斷躍升,我國新能源汽車在滿足國內(nei) 市場的同時,也在加速實現由產(chan) 品到產(chan) 業(ye) 的全方位出海。我國產(chan) 品出口從(cong) 服裝、家電與(yu) 家具“老三樣”變成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寧德時代、比亞(ya) 迪在海外建廠,都是這一現象的生動寫(xie) 照。然而,麵對中國高性價(jia) 比新能源汽車的到來,歐美部分國家不可避免地會(hui) 像對待中國光伏企業(ye) 一樣,設置貿易壁壘,揮舞製裁大棒,絞盡腦汁遏製中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的發展。盡管如此,我們(men) 也要迎難而上,在樹立底線思維的同時,堅定地“走出去”,因為(wei) 這是成為(wei) 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 (作者:楊忠陽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