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綠葉成就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百姓
湖北省恩施州以品牌引領著力發展茶產(chan) 業(ye) ,83萬(wan) 名茶農(nong) 因茶致富
一片綠葉成就一個(ge) 產(chan) 業(ye) 帶富一方百姓
引 子
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片片茶園層層綠……
守著家鄉(xiang) 的美景,在家門口就能賺到比外出打工還多的錢,44歲的蘭(lan) 遠斌一臉愜意。
蘭(lan) 遠斌的家,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芭蕉侗族鄉(xiang) 黃連溪村。這裏地處武陵山區,是我國蒸青針形綠茶典型代表恩施玉露的發源地。去年10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發布2022年農(nong) 業(ye) 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名單,恩施玉露名列其中。
過去,恩施當地的茶葉品牌不響、銷售不暢,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蘭(lan) 遠斌和妻子也曾輾轉廣東(dong) 、福建等地務工。如今,隨著恩施玉露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黃連溪村幾乎家家戶戶種茶,湧現出19家小型茶葉加工廠,成為(wei) 恩施玉露重要的原料基地。截至6月底,全村今年茶葉收入突破3000萬(wan) 元,人均增收9700餘(yu) 元。
蓬勃發展的茶產(chan) 業(ye) ,吸引蘭(lan) 遠斌等大批青壯年勞動力返鄉(xiang) 種茶、製茶、賣茶,也讓曾經的“空心村”產(chan) 業(ye) 興(xing) 、環境美、人氣旺。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中之重,農(nong) 業(ye) 品牌是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的重要標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脫貧地區打造區域公用品牌。今年4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辦公廳印發的《支持脫貧地區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塑強50個(ge) 質量過硬、特色鮮明、帶動力強的精品區域公用品牌,打造200個(ge) 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地域性區域公用品牌,帶動培育300個(ge) 具有市場競爭(zheng) 力的核心授權企業(ye) 品牌和600個(ge) 特色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
聚焦品種、品質、品牌,統籌發展茶文化、茶產(chan) 業(ye) 、茶科技,恩施州近年來著力做好茶產(chan) 業(ye) 文章。如今,以恩施玉露等品牌引領的茶產(chan) 業(ye) 覆蓋恩施州880個(ge) 村,成為(wei) 570個(ge) 脫貧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支柱產(chan) 業(ye) ;83萬(wan) 名茶農(nong) 因茶致富,茶農(nong) 人均茶產(chan) 業(ye) 年收入超過7000元。
日前,記者走進恩施,看一片綠葉如何成就一個(ge) 產(chan) 業(ye) 、帶富一方百姓。
活 力
變綠色為(wei) 效益,讓好資源轉化成好產(chan) 業(ye) ,昔日“空心村”而今人氣旺
一場小雨過後,黃連溪村的7000多畝(mu) 茶園愈顯青翠,一行行修剪整齊的茶樹層層疊疊,從(cong) 山腳盤繞到山頂。蘭(lan) 遠斌來到自家茶園,將顆粒狀的茶葉專(zhuan) 用肥均勻地撒在一排排茶樹間。
“雨天施肥,更有利於(yu) 肥料吸收。”蘭(lan) 遠斌說,最忙的采茶季已過去,夏季主要開展施肥、除草等日常管護。
3個(ge) 月前,這裏是一派忙采春茶的景象。
清晨6時,茶農(nong) 就趕到霧氣繚繞的山間。他們(men) 腰挎茶簍,十指翻飛采茶忙。“眼要尖,手要快,捏住尖,直接摘。”56歲的茶農(nong) 蘭(lan) 遠東(dong) 在茬茬新綠之間忙碌,嫻熟地采摘芽葉,一捏一提,鮮嫩的茶芽便滑入茶簍。
“早采三天是寶,遲采三天是草。”蘭(lan) 遠斌一大早開上三輪車,帶著父母也趕來采茶。從(cong) 早忙到晚,一天下來能采70斤鮮葉,最高淨賺6000多元。
采下的鮮葉需要連夜加工,以保證新鮮和口感。黃連溪的夜晚和白天一樣熱鬧,19家茶葉加工廠通宵達旦、機器不停。
淩晨3時,48歲的村民鄒勇就起床在自家的茶廠裏忙活,將鮮葉製成毛茶。早上5時30分,妻子陳雲(yun) 開著貨車,將昨夜剛加工的2000斤茶葉拉到20多公裏外的茶葉交易市場銷售,收入數萬(wan) 元。
20多年前的黃連溪村還是另一番模樣。“當時種地看天收,勉強填飽肚子,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擔任黃連溪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陳雲(yun) 介紹。
靠山吃山,必須換個(ge) 吃法。基於(yu) 地形和土壤富硒的特點,芭蕉鄉(xiang) 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開始調整農(nong) 業(ye) 結構,大力發展市場行情較好、效益更高的良種茶。
“幹部扛著鋤頭,到各個(ge) 村送茶苗、送技術,結果碰了不少壁。”恩施州委宣傳(chuan) 部常務副部長楊洪安時任芭蕉鄉(xiang) 副鄉(xiang) 長,他回憶道,“有時幹部前腳把茶苗種下,後腳就被村民拔了。”
為(wei) 轉變村民觀念,1998年初,黃連溪村組織80多名村民代表到外村參觀,看到不少鄉(xiang) 親(qin) 種茶致富、蓋起新房,大夥(huo) 兒(er) 深受觸動。“村裏平地少、坡地多,種茶比較效益高,又能防止水土流失。”蘭(lan) 遠東(dong) 說。
當年10月,在農(nong) 技員的指導下,蘭(lan) 遠東(dong) 在村裏率先改種4畝(mu) 良種茶。3年後,他家茶園迎來首次豐(feng) 收。“還沒開始采,外地經銷商就來茶園蹲守,等著收購。鮮葉供不應求。”當時,蘭(lan) 遠東(dong) 種茶的畝(mu) 均收入逾千元。
嚐到甜頭,蘭(lan) 遠東(dong) 把家裏其餘(yu) 4畝(mu) 多坡地全部改種茶樹,村民們(men) 紛紛跟進。然而種植規模擴大後,有的村民片麵追求產(chan) 量,濫施化肥農(nong) 藥,導致土壤板結、肥力下降,茶葉品質下降。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創新體(ti) 製機製推進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的意見》,其中提出“建立貧困地區農(nong) 業(ye) 綠色開發機製”“推行綠色生產(chan) 方式,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優(you) 質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支持創建區域品牌”。
恩施州所在的武陵山區,曾是我國14個(ge)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近年來,恩施州堅持“品牌引領、綠色發展”思路,推進茶產(chan) 業(ye) 全域綠色化、標準化、品牌化和集群化發展。
據考證,恩施玉露由清代茶商藍耀尚在恩施縣市郭裏黃連溪(即今恩施市芭蕉鄉(xiang) 黃連溪村)所創。2018年6月,在政府的支持下,蘭(lan) 遠斌等20多名藍耀尚的後人共同出資成立了恩施藍耀尚茶業(ye) 有限公司。
“我們(men) 采取‘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的經營模式,統一為(wei) 茶農(nong) 提供種苗、農(nong) 資和技術指導,推廣有機肥和生物農(nong) 藥,對於(yu) 農(nong) 殘超標、質量不達標的茶葉一律不收。”負責鮮葉收購的蘭(lan) 遠斌說,公司對於(yu) 鮮葉的種植、采摘製定了嚴(yan) 格標準,需要老嫩一致、大小均勻、葉色濃綠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
“按照公司要求種植鮮葉,成本略高一些,但銷售價(jia) 格也更高。”蘭(lan) 遠東(dong) 說,今年每斤春茶鮮葉最高賣到100多元,比一般的春茶鮮葉價(jia) 格高出一兩(liang) 倍。今年春茶開采以來,自家賣茶純收入逾3萬(wan) 元。
目前,恩施州茶園麵積超180萬(wan) 畝(mu) ,建成國家級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茶葉)原料標準化生產(chan) 認證基地77.85萬(wan) 畝(mu) ,占茶園總麵積的43.3%。
綠色轉化成效益,好資源轉化成好產(chan) 業(ye) ,吸引黃連溪村的年輕人紛紛返鄉(xiang) 。“過去,我和愛人在外省打工,每年回家探親(qin) 次數有限。現在回到村裏發展茶產(chan) 業(ye) ,不僅(jin) 可以就近照顧父母和兩(liang) 個(ge) 孩子,一年純收入也有20多萬(wan) 元。”蘭(lan) 遠斌說。
突 圍
傳(chuan) 承手工製作技藝,融入現代工業(ye) 設備技術,讓一度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恩施玉露迎來柳暗花明
一片片鮮葉均勻攤放在蒸屜中,經過40多秒的蒸青後,被拋撒在將近140攝氏度的焙爐上。86歲的楊勝偉(wei) 身著白色防塵服,雙手分別握住一團茶葉,時而拋撒茶團,時而懸手揉搓……經過千餘(yu) 次的手工揉撚、整形上光,茶葉變為(wei) 鬆針的形狀,吐出清香。
在恩施職業(ye) 技術學院恩施玉露製作技藝傳(chuan) 承基地,一堂恩施玉露傳(chuan) 統製作技藝課正在進行。作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綠茶製作技藝(恩施玉露製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楊勝偉(wei) 多年來遍尋當地製茶作坊和老工匠,逐步複原了這一傳(chuan) 統技藝。
“相比一般茶葉製作中的炒青、烘青等工藝,‘蒸青’是恩施玉露特有的工藝。它采用高溫蒸汽去除鮮葉中酶的活性,以保留茶葉顏色、提升香氣。”楊勝偉(wei) 說,經過攤青、蒸青、扇幹水汽、炒頭毛火、揉撚、鏟二毛火、整形上光、焙火提香、揀選等工序,製成的恩施玉露外形“緊圓挺直如鬆針”,具有幹茶翠綠、茶湯清綠、葉底嫩綠等品質特點。
2022年11月,“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其中就包括恩施玉露製作技藝。
“5斤鮮葉純手工製作10個(ge) 小時,才能產(chan) 出1斤毛茶。過去保鮮技術落後,農(nong) 民采下鮮葉後,老師傅經常通宵達旦地趕製茶葉,辛苦可想而知,稍不留神就會(hui) 被燙傷(shang) 。”楊勝偉(wei) 邊說邊向記者展示滿手的老繭和傷(shang) 痕。
此前,恩施玉露製作技藝一度瀕臨(lin) 失傳(chuan)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地普遍采用機械製茶,而恩施玉露仍采用手工製作,生產(chan) 效率低,廠家幾乎停止了生產(chan) 。”楊勝偉(wei) 說,到了2000年左右,恩施市麵上流通的基本都是外地茶,恩施玉露難尋蹤跡。
2005年春,江蘇客商張文旗來恩施考察旅遊項目,在時任芭蕉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楊洪安的陪同下參觀茶園。張文旗想嚐一口恩施玉露,卻找不到店鋪。他敏銳地意識到,商機來了。當地幹部也希望盡快恢複恩施玉露的生產(chan) ,拓寬茶農(nong) 茶葉銷售渠道。
雙方一拍即合。當年年底,在當地支持下,張文旗在芭蕉鄉(xiang) 注冊(ce) 成立了恩施市潤邦國際富硒茶業(ye) 有限公司。他一邊請來楊勝偉(wei) 等10多位曾經從(cong) 事手工製茶的老師傅,學習(xi) 恩施玉露的製作技藝;一邊從(cong) 浙江、江蘇等地引進殺青機、揉撚機、理條機等現代設備,嚐試在部分加工環節替代人工。公司出產(chan) 的茶葉上市之後很快被搶購一空,適製恩施玉露的鮮葉價(jia) 格從(cong) 每公斤十幾元漲到上百元。
2007年3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恩施玉露實施地理標誌產(chan) 品保護,潤邦茶業(ye) 成為(wei) 首家被授權使用恩施玉露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企業(ye) 。當年6月,恩施玉露被作為(wei) 代表恩施市特色的“三張名片”之一來打造,恩施市科技局、發改委、財政局等多個(ge) 部門出台政策,為(wei) 茶企提供貼息貸款等支持。
有了政策的東(dong) 風,張文旗信心倍增。他投入1600餘(yu) 萬(wan) 元,組織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等單位的專(zhuan) 家開展技術攻關(guan) ,研發出恩施玉露加工專(zhuan) 用的整形、精揉等機械設備,工藝水準和生產(chan) 效率進一步提高。2009年4月,潤邦茶業(ye) 建成了首條恩施玉露機械化、連續化加工生產(chan) 線。
走進潤邦茶業(ye) 車間,隻見一台台加工機械正在全速運轉。經過攤青機除濕幹燥的鮮葉通過傳(chuan) 送帶自動輸送到蒸青機內(nei) ,機器瞬間升溫到400多攝氏度,10多秒鍾就完成了殺青過程,再自動進入下一環節。
“除最後需要少量人工揀選,恩施玉露的生產(chan) 加工基本實現了全流程自動化。”張文旗說,生產(chan) 線的單日產(chan) 能達3000斤,效率是人工的50倍以上。
近年來,恩施州累計投入20億(yi) 餘(yu) 元支持茶企技改擴能。截至目前,全州茶葉加工企業(ye) 達2484家,其中全電氣化製茶企業(ye) 130家、規模以上茶企95家,連續化、自動化生產(chan) 線231條。去年全州幹毛茶總產(chan) 量12.3萬(wan) 噸,綜合產(chan) 值達224.4億(yi) 元。
拓 展
補短板、強弱項,暢通流通渠道,讓恩施玉露“飛”出武陵山
恩施州首府恩施市東(dong) 南,武陵山茶葉交易中心商鋪林立,人頭攢動,滿載茶葉的貨車進進出出。“這是昨晚剛加工的一批恩施玉露,批發價(jia) 300元一斤。”湖北硒飲三寶茶業(ye) 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永芳給來自江蘇的客商鄧先生介紹。
鄧先生撮起些許茶葉,放在手裏撚了撚,又將鼻子湊近聞了聞。店員遞來一杯剛泡好的恩施玉露,他抿了一口,豎起大拇指,當即下單500斤。羅永芳立即安排店員將茶葉打包,並打電話聯係快遞公司發貨。電話打過去幾分鍾後,快遞員便來到店裏,將打包好的茶葉裝車、發貨。
“好茶講究時效,如果運輸時間長、溫度高,會(hui) 影響茶葉口感和香氣。”羅永芳說,這裏距離火車站和機場的距離都在10公裏以內(nei) ,旁邊就是華硒物流園,配套較完善。茶葉發貨後,隔天就可送達全國大部分省會(hui) 城市。
今年54歲的羅永芳,1989年從(cong) 原恩施農(nong) 校畢業(ye) 後,被分配到原恩施市茶麻公司,負責茶葉銷售。1999年她開始自己辦廠製茶。“那時候,許多茶農(nong) 都是沿街擺攤叫賣,銷路不穩定,也賣不上價(jia) 錢。”羅永芳說。
彼時,地處武陵山腹地的恩施交通不便,“開車到武漢都要兩(liang) 天”。這導致茶葉外銷不暢、價(jia) 格偏低。
近年來,恩施州著力暢通流通渠道,讓恩施玉露更順暢地“飛”出武陵山。宜萬(wan) 、渝利、鄭渝等鐵路先後建成,滬渝、滬蓉、恩黔、利萬(wan) 等高速公路相繼通車,武陵山茶葉交易中心、恩施硒茶大市場、硒都茶城等產(chan) 地交易市場讓供需對接更高效。
“你喝茶就喝茶呀……”在恩施市屯堡鄉(xiang) 花枝山村直播間裏,身穿土家族特色服飾的主播鄧玲唱著民歌《六口茶》,吸引了眾(zhong) 多網友關(guan) 注。
“政府每年都會(hui) 組織專(zhuan) 門的茶藝電商培訓班。”恩施花枝山生態農(nong)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小英說,公司組建了一個(ge) 20多人的電商銷售團隊,線上收入占公司營業(ye) 額的近一半。
10多年前,劉小英背著滿滿一口袋恩施玉露,到北京馬連道茶葉市場推銷,每到一家門店就送一小袋給他們(men) 品嚐。一天下來,她跑了幾百家門店,雙腳磨出了血泡。這股執著勁打動了一名來自湖北仙桃的店主,由此打開了北京市場。
如今,恩施茶商開拓市場的腳步愈加堅定,政策支持也持續加力。2020年以來,恩施州對在重點城市開設恩施玉露品牌形象店的經營主體(ti) ,給予最高20萬(wan) 元的獎補。迄今,恩施州茶葉企業(ye) 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建起銷售店、體(ti) 驗館等755家。
恩施州還鼓勵企業(ye) 開展直播帶貨、發展電子商務等,給恩施茶插上“數字翅膀”。截至目前,全州建成縣級電商運營公共服務中心8個(ge) 、鄉(xiang) 村級電商網點1525個(ge) 。
線下線上齊發力,自今年春茶上市以來,截至6月底,全州幹茶銷售7.02萬(wan) 噸,銷售總額超80億(yi) 元。
護 牌
強化產(chan) 品質量監督檢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可追溯、市場準入和退出等機製,加強本地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培育
在電子秤上稱取2克粉碎均勻的茶葉樣品,添加水、鹽包和有機溶劑。用垂直振蕩器劇烈振蕩後,再放入離心機中,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茶葉與(yu) 有機溶劑逐漸分離。
走進恩施州公共檢驗檢測中心實驗室,工作人員正在檢測一批新到的恩施玉露茶葉樣品。草甘膦,未檢出;吡蟲啉,未檢出……經過提取、淨化、濃縮、儀(yi) 器分析等步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檢驗報告單出來了,17項指標一目了然。
近年來,恩施州強化產(chan) 品質量監督檢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可追溯、市場準入和退出等機製,切實維護恩施玉露等品牌形象。
“我們(men) 聯合市場監管部門,每年對恩施玉露等品牌茶葉企業(ye) 的生產(chan) 車間、銷售門店、電商網店等開展兩(liang) 次以上的隨機抽檢,結合農(nong) 業(ye) 部門現場快檢、企業(ye) 主動送檢,從(cong) 茶葉種植、采摘、加工、流通等各個(ge) 環節把好產(chan) 品質量安全關(guan) 口。”恩施州公共檢驗檢測中心食品檢驗檢測所副所長謝義(yi) 梅說。
在恩施市凱迪克富硒茶業(ye) 有限公司經銷門店,一名消費者正在挑選該公司生產(chan) 的恩施玉露產(chan) 品。用手機掃描包裝盒上的食品安全追溯碼,屏幕上立即彈出實物圖片、生產(chan) 許可證號、企業(ye) 資質、檢驗報告、抽檢報告等產(chan) 品信息和監管信息。
恩施州市場監督管理局商標與(yu) 地理標誌科科長田遠波介紹,如今每一批次恩施玉露都有專(zhuan) 屬“身份證”,實現賦碼運行、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
2021年7月,恩施州出台《恩施玉露、利川紅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州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辦法》,明確使用恩施玉露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產(chan) 品生產(chan) 地域範圍為(wei) 全州6縣2市,恩施州茶產(chan) 業(ye) 協會(hui) 負責該商標的使用、管理和保護。發現不合格產(chan) 品經整改後仍不合格、出現重大安全事故等10種情形,將被終止商標使用許可。
“我們(men) 對恩施玉露的品牌授權實行動態管理,嚴(yan) 格落實不合格生產(chan) 企業(ye) 退出製度。”恩施州茶產(chan) 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蘇方俊介紹,去年就有兩(liang) 家恩施玉露生產(chan) 企業(ye) ,在抽檢中被發現製作工藝不規範、產(chan) 品品質不過關(guan) 而被取消授權。截至目前,全州共有107家恩施玉露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授權企業(ye) 。
品牌的背後是品質,品質的背後是品種。“長期以來,適製恩施玉露的茶葉品種以外地引進的無性係良種茶為(wei) 主。如今,這一局麵有望改變。”恩施市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市茶產(chan) 業(ye) 鏈鏈長楊帆說。
黃連溪村香花嶺,地處海拔800多米的群山之間,一棵棵蒼翠的古茶樹傲然挺立。山腰上,一株株春季栽下的茶苗鬱鬱蔥蔥,在雨中愈發青翠動人。芭蕉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朱永恒介紹,目前已從(cong) 全鄉(xiang) 搶救性移栽、保護了168棵本地古茶樹樹種,同時建設了占地150畝(mu) 的“玉露1號”母本園。
“‘玉露1號’是曆經30多年攻關(guan) ,從(cong) 本地群體(ti) 種‘恩施苔子茶’中選育出的恩施玉露專(zhuan) 用茶樹新品種,具有發芽早、抗寒性強、高產(chan) 等優(you) 點。”恩施州農(nong) 業(ye) 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梁金波介紹,目前正在黃連溪村試種,下一步將推廣到全州。
近年來,恩施州加強良種繁育體(ti) 係建設,從(cong) 地方茶樹種質資源中成功選育多個(ge) 特色新品種,茶樹良種化率達83%,湧現出恩施玉露、利川紅、伍家台貢茶、來鳳藤茶等一批茶葉品牌。
“茶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恩施州第一大特色產(chan) 業(ye) 、富民產(chan) 業(ye) 。”恩施州委書(shu) 記胡超文說,“我們(men) 將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chan) 業(ye) 、茶科技這篇大文章,把茶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本報記者 禹偉(wei) 良 範昊天 強鬱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