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 去網上“探館”
聽專(zhuan) 業(ye) 講解,選文創產(chan) 品,看虛擬現實
這個(ge) 暑假,去網上“探館”
暑期去哪兒(er) 玩?博物館是大多數青少年的必選項。如今,眾(zhong) 多博物館開啟線上直播間、完善數字博物館,讓人們(men) 盡興(xing) 觀賞。數字化手段突破時間和空間限製,給公眾(zhong) 提供解鎖博物館的便捷方式,也為(wei) 文物保護和文化傳(chuan) 承打開了新路徑。
直播逛館效率高
畫麵分成兩(liang) 個(ge) 鏡頭,左邊是吳文化博物館的主持人,右邊是核雕技藝傳(chuan) 承人的工作台。隻見10餘(yu) 把形態各異的刻刀依次排開,傳(chuan) 承人一邊與(yu) 主持人互動,講解不同刀法的區別,一邊在手指肚大小的橄欖核上刻出蠅頭小楷。
今年暑期,江蘇蘇州吳文化博物館推出“國寶計劃”係列直播。7月6日,係列直播第一期“探尋非遺工作室”與(yu) 光福核雕非遺傳(chuan) 承人周春毅連線,一起探秘蘇州雕刻的“精、細、奇、巧”,吸引觀眾(zhong) 線上觀看。連線雙方不僅(jin) 有問有答,還與(yu) 觀眾(zhong) 彈幕進行交流,直播間裏好不熱鬧。
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推出“百川江海”書(shu) 法展覽直播,中國絲(si) 綢博物館推出“國寶飛躍3000公裏”文物展直播,吉林延吉恐龍博物館推出“觸摸地球曆史”古化石展覽直播……許多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場館的直播活動,讓觀眾(zhong) “雲(yun) ”遊展覽,欣賞珍稀館藏,聽到專(zhuan) 業(ye) 講解。
“通過直播來逛博物館效率很高,時間上也方便。”北京居民青女士說,她和孩子都很愛逛博物館,前段時間在中國工藝美術館參觀時,偶遇“館長講展”的直播錄製現場。當時,館長娓娓道來各項非遺技藝,7歲的女兒(er) 聽得入神,回家後她搜索出直播回放,女兒(er) 很感興(xing) 趣。青女士說,正是這次機會(hui) ,讓她了解到博物館線上直播。“暑假期間,有時博物館門票預約還挺緊俏,直播正好可以幫助孩子獲得高質量的專(zhuan) 業(ye) 講解,避免在線下場館的人潮中走馬觀花。”
直播間燈光、主持人儀(yi) 態、攝像機機位……閔行博物館日前直播“漠北鋒鳴”青銅文物展。閔行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徐迪介紹,暑期是各校研學活動的舉(ju) 辦高峰期,但場館的接待能力有限,為(wei) 了服務更多求知若渴的同學,閔行博物館規劃了多種直播活動,由專(zhuan) 業(ye) 老師結合展覽內(nei) 容進行講解,讓同學們(men) 有機會(hui) 線上研學。“今後,我們(men) 還想和漢服博主、攝影博主等合作,通過多元的博物館直播,讓更多人愛上博物館。”徐迪說。
線上好物一鍵購
博物館的直播間裏,不僅(jin) 有各式各樣的主題展覽,還有品種繁多的文創產(chan) 品。
每晚8時,中國木雕博物館在直播間準時開播,主播一一介紹當天的優(you) 惠好物。觀眾(zhong) 們(men) 不僅(jin) 了解到每件文創產(chan) 品的用途與(yu) 功能,也知曉了背後的創意匠心和傳(chuan) 統文化。依托直播帶貨,這家設置在直播平台的中國木雕博物館文創商店已累計銷售5.9萬(wan) 件產(chan) 品。
“選購文創產(chan) 品是我逛線下博物館時必備的一個(ge) 環節,在博物館的直播間,購買(mai) 更加方便了。”就讀於(yu) 陝西師範大學曆史專(zhuan) 業(ye) 的本科生蘭(lan) 慧,對博物館文創有著濃厚興(xing) 趣。她正在使用的九色鹿金屬書(shu) 簽,就是在敦煌研究院文創旗艦店的直播間購買(mai) 。蘭(lan) 慧說,在直播間,一般主播解說一件文物時,畫麵右下角會(hui) 彈出相關(guan) 文創的購買(mai) 按鈕,有時還能搶到直播間福利折扣,操作簡潔、物美價(jia) 廉,不僅(jin) 能快遞到家,還能直接寄送給朋友,她已多次搶購新出的文創產(chan) 品。
博物館與(yu) 電商平台合作在直播間“帶貨”,拓寬了文創產(chan) 品的銷售渠道,也讓相關(guan) 曆史文化內(nei) 容走進千家萬(wan) 戶。浙江省東(dong) 陽市中國木雕博物館發展有限公司專(zhuan) 門負責經營木雕博物館的文創產(chan) 品,該公司員工楊浩說,直播間用戶數量龐大,是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大眾(zhong) 傳(chuan) 播的一個(ge) 重要窗口。“雖然我們(men) 的直播還處於(yu) 起步階段,數據仍有上升空間,但通過直播這個(ge) 渠道,激發觀眾(zhong) 的興(xing) 趣,去了解產(chan) 品背後的文物故事。”
全景呈現體(ti) 驗好
如何避開人潮與(yu) 熱浪,“一鍵抵達”博物館現場?除了“蹲守”直播間,還可以參觀線上展館。
北京故宮博物院為(wei) 觀眾(zhong) 準備了多種數字產(chan) 品和服務。進入“全景故宮”,用戶可以在空無一人的太和殿廣場自在漫步,甚至進入太和殿內(nei) ,獲取線下無法獲得的視角;在“數字多寶閣”中,隻需輕輕滑動鼠標,文物便可以翻轉、放大,給參觀者提供360度無死角的文物觀賞體(ti) 驗;在故宮青少網站,有生動有趣的科普漫畫、豐(feng) 富專(zhuan) 業(ye) 的視聽課程、可供下載的主題手賬及素材等,已成為(wei) 青少年暑期娛樂(le) 學習(xi) 的一片“新天地”。河南的何女士是博物館數字資源的粉絲(si) ,她說:“在數字博物館可以無限次細細觀摩,發現了不少實地觀看沒注意到的細節。”
良好的線上觀展體(ti) 驗,離不開技術賦能。5G、3D建模、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實時、全麵、真實的博物館呈現在用戶眼前。吳文化博物館曾曆時半年,逐一掃描環太湖明清遺跡,數字化呈現4座古鎮、17個(ge) 古村及上百座古建築。吳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李爽說,博物館直播和文物數字化,最終將沉澱為(wei) 重要學術資源,以流媒體(ti) 的形式永久留存。
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劉勇認為(wei) ,博物館的數字化實現了教育、科普和學術資源的交流與(yu) 共享;同時,數字技術創新了文物故事的表達手段,為(wei) 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豐(feng) 富的文化資源與(yu) 曆史素材。(葉子 李飛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