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領略非遺文化魅力
全市首個(ge) 街建非遺展館開展
家門口領略非遺文化魅力
走進北辰區果園新村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品陳列在此。作為(wei) 我市首個(ge) 自建非遺展館的街道,除了展示非遺作品,還在處處挖掘、保護、傳(chuan) 承著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該館非遺展廳占地240多平方米,別看開展僅(jin) 半個(ge) 月,卻已接待了不少參觀團,其中不僅(jin) 有轄區企業(ye) 員工與(yu) 社區居民,還有北辰區的各界人士。這裏成了家門口的微型非遺博物館,大家就近就能領略非遺文化的魅力。
7月17日是居民社團活動日,參觀者大多是首次看到展品。文化站的閆站長現場講解:“這裏展示了16項非遺作品,其中有國家級、市級、區級的非遺作品,種類比較多,印鈕篆刻、傳(chuan) 統首飾修複與(yu) 製作、茉莉花茶拚配、古籍修複技藝……”在玻璃展櫃內(nei) ,每一件展品旁都有相關(guan) 說明。據介紹,展品中有本街道居民的非遺作品,也有區內(nei) 其他鎮街甚至其他區傳(chuan) 承人的非遺作品。“我們(men) 承諾一定會(hui) 保護好這些作品。這些傳(chuan) 承人也很信任我們(men) ,放心地把作品交給我們(men) 。今後我們(men) 還會(hui) 征集更多的作品來展示。”閆站長說。住在北辰區旭日裏的辛女士對傳(chuan) 統首飾修複與(yu) 製作技藝很感興(xing) 趣,她想親(qin) 手做頭飾送給女兒(er) ,“能學嗎?”“能啊,您留個(ge) 電話,近期就有現場製作教授活動,非遺傳(chuan) 承人親(qin) 自來教,提前通知您。”
18日,豔陽高照,網格員小張冒著酷暑來匯報工作。她在管轄的片區又發掘出一項可以申報非遺的技藝,“這家祖傳(chuan) 製作醬牛肉,傳(chuan) 了好幾代,生意很火。我和他們(men) 聊過了,比較符合申報非遺的條件。”閆站長告訴小張,需按照區級非遺申報要求先整理材料,他們(men) 近期會(hui) 現場考察。“我們(men) 2021年啟動了‘非遺守護人培養(yang) 計劃’,對街道各社區網格員進行集中培訓,因為(wei) 他們(men) 對各自社區情況比較熟悉,由他們(men) 去挖掘非遺文化線索很合適。”這項計劃很快就收到效果,果園新村街的王栗記粽子很有名,不止本街道,周邊街道社區的居民也來購買(mai) 。王栗記粽子的加工工藝獨特,是上世紀初由王阿婆創立,經過近百年、四代人的傳(chuan) 承。“我們(men) 仔細調查後,認為(wei) 王栗記粽子製作符合食品製作非遺項目,但傳(chuan) 承四代隻是口傳(chuan) 心授,我們(men) 幫助其將技藝規範化,以文字形式整理好,選好傳(chuan) 承人,打造了整套的傳(chuan) 承和保護體(ti) 係。”在街道工作人員的幫助下,2021年12月,王栗記粽子製作技藝被列入第六批北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果園新村街道為(wei) 何如此重視非遺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保護呢?閆站長告訴記者,他們(men) 查閱了清代通誌等曆史書(shu) 籍,街域內(nei) 果園南道與(yu) 果園中路交口處在清代就是書(shu) 院、私塾集中所在地,文化從(cong) 這裏開始起源。他們(men) 努力發掘、發展、傳(chuan) 承和保護非遺文化,就是為(wei) 了打造“文潤新村”的品牌,成為(wei) 該區的文化地標。(本報記者 韓愛青 文並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